摘要: 閱讀教學中的讀寫結合是以讀引寫,以寫促讀,讀寫融為一體,富有實效的語言訓練方式。它既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學生習作能力。教師要注意研究讀寫結合的策略,充分依托文本,進行讀寫結合的訓練。
關鍵詞: 閱讀教學 讀寫結合 教學策略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之間的聯系,善于將讀與寫、說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把作文教學與閱讀教學密切結合,有讀寫結合的意識和策略,從讀到寫、寫中促讀,讀寫結合,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和習作能力,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讀寫結合的策略有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一、摘錄積累策略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積累對于語文學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沒有一定量的語言積累,學生的閱讀能力無法提高,習作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摘錄是語言積累的一種非常有效的途徑,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摘錄積累的能力,把語言積累看成是語文學習最基本的任務。小學教材中的課文篇篇文質兼美,文中不乏好詞佳句、精彩片段。對于這些或生動、或精確、或優美的語言,在引導學生理解、領悟、欣賞后,教師要讓學生把它們摘錄下來,積累在自己的筆記本上。為了讓摘抄的內容得到積累和鞏固,教師除了可以設計一些練習,比如讓學生把當堂積累的詞語串寫幾句話,仿寫精彩片段等,鼓勵學生在習作中靈活運用外,還可以讓學生把積累的內容定期在班上進行朗讀、背誦、板報展示等。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積累的興趣,又可以使摘錄的內容得以運用,養成主動積累與運用的良好習慣。有了源頭活水綿綿不斷地注入,習作自然“下筆如有神”了。
二、補白想象策略
在語文教材中,很多時候作者為了表達的需要不能面面俱到,留有許多空白,讓讀者想象回味。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常常對這樣的課文空白進行合理的想象和補充,對文本進行有效的詮釋,進行“補白想象”。采用此策略不僅有利于學生深化理解文本,還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放飛學生的想象,提高他們的表達能力。教師要善于發現課文的標題、插圖、省略號、情節、結尾等空白處,進行富有個性的補充,這是語言訓練非常有效的一個途徑。
如《天都峰》這篇課文詳細地描寫了“我”是怎樣“奮力”向峰頂爬去的,老爺爺爬山的情形則省略了。在教學時,我在調動學生的知識經驗、生活積累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發揮想象,設計了這樣一個讀寫結合訓練:想象老爺爺是怎樣攀登的,用“一會兒……一會兒……”“使勁”“竭盡全力”“像……似的……”的句式寫話。這個訓練既激發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又運用了本節課所學的句式寫一個比喻句,還用上了積累的好詞,進行了一次有效的語言形式訓練。
三、寫法遷移策略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語文學習“得法于課內”,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能充分利用教材,教會學生閱讀和寫作的基本方法。學生在理解、領悟和習得要領后,能舉一反三,遷移到課外的學習寫作中,從而“得益于課外”。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有意識地研究文章的語言結構和表達,歸納出文章讀寫的規律性知識,授課時指導學生精心學習課文,讓學生理解、領悟作者表達的方法。在此基礎上,精心設計好讀寫結合的訓練點,進行不同形式的寫法遷移訓練:或對課文的遣詞造句進行仿寫;或對課文的構段方法進行仿寫;或對課文的謀篇布局進行仿寫;或對課文的開頭、結尾的方法進行仿寫……
課內讀寫結合點的設計要由淺入深,由簡入繁,循序漸進,一般宜以一個片段的訓練為主,簡單有實效。如《趙州橋》一文的第三段中,有這樣一個過渡句:“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這句話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既概括了前文內容,又引出了下文內容。在引導學生領悟了它的作用后,我讓學生學習運用過渡句寫段話,把事物的兩方面特征寫清楚。因為及時運用了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進行練筆,所以學生完成起來困難不大。這樣的練筆,不但及時鞏固了知識,而且在以后的習作中學生也能比較熟練運用這種過渡方式。
四、同類對比策略
人教版教材將相同主題、相同的表現手法的文章編寫成組,每組課文都有單元訓練重點,并由此展開教學。在教學中,我們要緊扣單元訓練目標,設計讀寫結合訓練。比如寫人的文章,可以讓學生從整體的角度思考課文:寫了一個什么人;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人物形象;用什么方法刻畫;從中學會了什么方法。這樣經過反復訓練,當學生有了整體的印象后,同類文章的閱讀能力和習作能力都能得以提高。
有些單元雖然同類但在教學中要注意對比區別。如五年級上冊第六組“父母之愛”有一個訓練點:通過人物的外貌、語言和動作的描寫體會人物情感。五下第七組“作家筆下的人”訓練的重點是通過人物的外貌、語言和動作的描寫感受人物形象,體會、學習作家描寫人物的方法。這兩組課文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相同的是都是寫人,而且都是通過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和心理等刻畫人物。不同的是一組是要體會人物的情感,學習怎樣表達人物的真情實感;而另一組則重在學習刻畫人物形象、性格的表達方法。就是同一組的課文,從人物描寫的方法來看,雖然都是從外貌、語言、動作和心理刻畫人物,然而每一篇有不同特點,《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側重動作描寫,《臨死前的嚴監生》側重細節描寫,《鳳辣子初見林黛玉》側重語言描寫和外貌描寫,《金錢的魔力》是通過對人物的動作和神態、人物的語言等前后發生的變化刻畫人物的形象。因此授課時我們要緊扣課文的訓練重點,做好讀寫結合的訓練。譬如教完《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我當堂讓學生舉行一次掰手腕的活動,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比賽的小伙伴的動作和神態等,然后讓學生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學生遇到與課文相似的情境活動時,其表達需要非常強烈,并能自覺地運用動作、神態描寫等刻畫人物性格,非常精彩。
總之,只要我們在教學中心存有讀寫結合的意識和策略,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讀寫結合點,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踐,經常進行有序的讀寫訓練,學生的讀寫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有效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