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分析了中職會計實踐性教學的現狀:著注重理論,缺乏實踐性。這與中職學校的辦學宗旨大相徑庭,針對中職會計課程實踐性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作者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決會計實踐性教學的一些方法和建議。
關鍵詞: 實踐性教學 改革措施 校企合作
中職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是“能力本位,學生主體,實踐導向”,以培養中等技術應用性專業人才為根本任務。因此辦好中職會計專業關鍵是要大力加強實踐性教學。實踐性教學是中職會計教學的重要特征,是培養學生職業技能和動手能力的重要手段。離開了實踐性,學生的技能、技巧、運用能力、操作能力等也就無從談起。因此,只有改變落后的教育觀念,深化中職會計專業實踐性教學的改革,才能培養出適應社會需要的應用型會計人才。
一、目前中職會計專業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中職會計專業培養出的人才,在實際操作能力方面與市場經濟對會計人才需求相差很遠,中職學生畢業后不能適應會計工作崗位的要求,尤其是實踐操作技能較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中職會計教學的觀念、教育思想尚未轉變,沒有完全脫離傳統的教學模式。
教學觀念陳舊,教師還是傳統的教學模式下的角色,而學生還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教學方式還是過于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與灌輸,忽視學生動手能力、創造力的培養,這與以“能力本位”的職教思想相背離。
(二)會計課程設置沒有充分體現職業教育的特點,重理論輕實踐。
目前大多數中職學校在會計課程設置上,偏重理論性教學,輕視實踐性教學,兩者的課時比例相差很大,進而影響實踐教學的開展,更不能滿足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的培養要求。從我校來看,目前的教學基本是以理論課程為主,通常要占到總學時的80%以上,而實踐操作的動手能力的培養通常在學生實習前幾個星期做幾次模擬實習,然后到單位實習。
(三)在新課程標準下,會計專業實踐性教學的手段比較落后。
隨著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絕大多數職業學校都建有會計模擬實訓室,會計實踐性教學主要以集中式的手工記賬為主,并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即先由教師講解或演示,然后由學生實際操作,實踐的內容所涉及的會計憑證、賬簿種類有限,實踐業務范圍狹窄。另外,會計教學手段還是以“課本+教案+粉筆+黑板”為主,運用多媒體教學也較簡單,在針對培養學生解決實際應用能力的會計課件制作上沒有更大的突破,課件內容完全來自教材,缺乏來源于社會實踐的案例創作。
(四)在會計實踐中,頂崗實習難以無縫接軌。
中職學校在會計實踐技能的訓練方式上是按著教學計劃進行的,教學任務是教會學生怎樣理解書本知識,教學內容偏重于書本知識的傳授。學生在學校學完了會計專業有關理論知識之后,最后一個學期學校組織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如此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在前期學習理論知識的時候不能與實踐相結合,在后期進行實踐時又不能熟練運用理論知識,必然造成理論與實際的脫離,頂崗實習難以無縫接軌。例如點鈔、裝訂憑證、裝訂賬簿、電算化操作等,使得學生實習時不能立即進入角色,勝任工作。
(五)會計專業教師的社會實踐經驗缺乏,動手能力不強。
會計教師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遭遇的各種困境均來自于實踐與理論的脫節,沒有真正在企業會計崗位上接受過鍛煉,不了解企業會計崗位的實際操作和生產工藝的流程。目前中等職業學校有相當一部分教師,是普通高校畢業的學生,從學校到學校,沒有在企業會計崗位上的實際工作經歷,動手能力較差,無法滿足實踐性教學的需要。
二、中職會計專業實踐性教學的改革措施
(一)更新教學觀念,確立學生在實踐性教學中的主導地位。
要實現中職會計專業教育目標,就要更新會計教學觀念,拓寬會計教學思路,積極實施實踐性教學,確立學生在實踐性教學中的主導地位,讓學生從做中學,在學中做。正如“講給我聽,我會忘記;指給我看,我會記住;讓我去做,我會理解。”只有更多地給學生做的機會,他們才能更好地消化理解,先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從而真正會學。新生在剛接觸會計課程時,可以先讓學生對有關的記賬工具有所了解,認識憑證、賬簿、報表;學校有實訓基地的可以實地觀察,無實訓基地的應通過圖片、影視資料等觀看,使學生對“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有所了解,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把書本上的知識與實踐聯系在一起,不至于“死學”“死記”。
(二)改革課程體系,增大實踐教學的課時比例。
1.從教學計劃改革入手,結合會計專業的特點,在以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前提下,學習理論知識以重點為主,盡量增加實踐、實訓課時的比重,激發學生的實踐興趣,增強學生的實踐技能和崗位適應能力,以增強競爭力。
例如:我校篩選了會計專業六門必修專業課,這些專業課除了在完成課堂授課任務外,還必須完成相應的階段性實踐訓練。在課時分配上,將其專業總課時分解成理論授課課時和實訓課時兩部分,理論授課課時用于該課程的理論知識的學習,實訓課時是專門用于技能的系統訓練。要強調的是,實訓課時的增加,并不是增加每門課程的總課時,而是通過內部調整,縮減理論課時增加實踐課時,而理論課時的減少是必須對教材進行的合理規劃。
2.從教學內容改革入手。
會計專業課教學,有些理論知識內容偏深偏難,不利于中職學生的理解吸收消化。因此,應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和會計人才市場的需求,把教材內容根據社會實際生產過程的情況進行重新組合,予以調整,簡化、刪除空洞的內容,增添會計實踐中應用性較強的知識內容。
3.建立校企合作,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為了彌補校內會計專業實踐課時的不足,可與企業建立長期的校企合作關系,定期、分批派學生到企業的財務會計及其他業務部門實習,請企業會計人員講解企業發生的各項業務,并見習企業的會計崗位核算的流程和企業生產工藝活動過程,使學生深刻認識到企業會計核算的重要性。這種實習組織方式,能使學生們身臨其境,接觸企業的實際業務,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理論知識。建立一批校外實訓基地,以滿足實訓實習的需要,使得教學與生產緊密結合,充分利用產教結合的培養方式,讓學生直接地、廣泛地接觸社會和生產實踐,在社會實際工作中演練,以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同時拓寬建立校外實訓基地的思路,走校企合作辦學的道路,實現學習與就業零距離無縫接軌。
4.加強會計專業師資隊伍的建設,培養一支“雙師”型教師隊伍。
(1)中等職業教育是一種職業針對性非常強的教育,辦好職業教育,培養出滿足生產和服務一線需要的應用技能型人才,就必須具有“雙師”素質的教師。主要有兩點:一是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來強調“雙師型”教師,認為中職教師既能從事理論教學,又能從事實踐教學;二是從教學和生產兩種不同的崗位來強調“雙師型”教師,認為中職教師既能做教師,又能做專業技術人員。學校應有計劃有步驟地鼓勵教師到企業實習,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熟練掌握會計循環各個階段的實務操作,熟練掌握會計核算中一些特殊會計事項的處理,俗話說“強將手下無弱兵”,只有真正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老師才能帶出動手能力強的學生。
(2)采取內引外聯的方式,結合理論教學培訓教師。到企業單位、會計事務所聘請財務總監、注冊會計師擔任學校的客座教授,請他們到學校對會計專業教師進行理論培訓,同時也可讓他們擔任會計課程的教學工作,彌補在校會計教師實踐知識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校內會計教師的素質。
加強中職會計專業實踐性教學課程的改革,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是我國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基本要求,這就要求每一位會計專業教師都根據學校的具體實際情況,培養出既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又具有本會計專業的特色的學生,從而實現應用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以適應社會對中職會計專業學生的各種需求。
參考文獻:
[1]孫道遠.國外的職業學校怎樣培養“雙師型”教師.中國教育報,2007-03-01(4).
[2]蔣亞琴.高職會計教育改革之我見[J].職教論壇,2008.
[3]雷靈變.淺談高職會計專業的實踐教學.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03).
[4]陳立波.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探討.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02).
[5]苗紅衛,王傳永.高職教材建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思路.中國成人教育,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