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面對“90后”,如何去做好班主任工作,這是擺在每位班主任面前的一個問題,作者就這一問題談談一些想法。
關鍵詞: 了解學生 換位思考 潛移默化 智慧的愛
面對“90后”——吃著肯德基、看著動畫片、拿著鼠標、被寵著長大的獨生子女,警察型、媽媽型的班主任是吃不開的,需要班主任重新定位——走專業化發展道路,用智慧去澆灌學生的心田,做一個有智慧的班主任。
一、了解學生
我們面對是青春期的孩子,“90后”由于受社會環境的熏陶,他們叛逆、張揚,但誰沒有年輕過,沖動過·殊不知叛逆是創造力的前奏,張揚是獨立人格的肇始,學生是“有差異的人”,學生也是“發展中的人”,必然會存在缺點,會犯錯誤,我們要對他們多一些理解、包容甚至等待。正如世上找不到兩片相同的樹葉,每個學生語言、運動、邏輯等智能發展也是多元的,不能光用成績這把尺子區別“好生和差生”,做班主任永遠不要希望一勞永逸,不要奢望齊步走,而要多準備幾把鑰匙和尺子,讓每個學生都能發展,成為最好的自己。
二、換位思考
要站在學生立場上多想想,多問問:如果是我,就會怎么去做·還有更好的辦法嗎·面對“90后”,班主任要會傾聽,而不是訓斥;要會引導,而不是發號施令。如我班走讀生王同學的母親一早就打電話向我哭訴:兒子昨晚罵她,讓她很傷心。我問清原因后,把王同學叫到辦公室,因王同學生活在單親家庭,我先問他:媽媽愛你嗎·班主任愛你嗎·我們兩個人的愛一樣嗎·在我的引導下,王同學哭了,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主動提出回家向媽媽賠禮道歉,不再讓媽媽傷心,保證平時不再玩游戲,只在周末玩一兩個小時。又如我班的楊同學走路不小心碰傷,沒人陪同他去醫院,問其原因:不知道如何去關心同學,我沒有訓斥他們,利用網絡,我讓他們自己找答案,并召開班會“應對突發事件,學會關愛”,教他們如何應對突發事件,如何做事,如何做人,成就每個學生。
三、潛移默化
“90后”的孩子,他們懂得尊敬老師,熱愛集體,知道同學之間要友愛,但他們是吃著肯德基、看著動畫片、拿著鼠標、被寵著長大的獨生子女,對教室衛生、宿舍衛生總有同學不愿打掃或應付了事,在我的安排下,一位默默無聞的同學在班會課上給大家講了新東方總裁俞敏洪的故事:俞敏洪在北大學習期間每天給班里打掃衛生,打水,默默無聞地奉獻,再加上他待人接物實在,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的優秀品格,贏得了同學們的信任,以至于日后同學們愿意追隨他共創新東方的事業。講完之后,這位同學接著說:“我講這些,不是因為老師要我講的,而是我覺得有時候我們的付出或許當時得不到回報,但我們依然要默默地做,因為你的這種行為、這種品質也許會成為你日后成功的資本”。同學們報以的熱烈掌聲,說明大家贊同了這位同學的觀點。同時我把這位同學為班級、為宿舍所做的事講給大家聽,果然,從那以后班里的衛生、宿舍的衛生及其他一些事情總有同學搶著去做,不再需要班主任去督促。
四、智慧的愛
湖北名師桂賢娣老師創造出以注重學生心理健康為主的人文主義“情感育人”班主任工作特色,總結出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因生給愛十法”,即體弱生愛在關心;病殘生愛在得體;過失生愛在信任;屢錯生愛在耐心;向師生愛在珍惜;背師生愛在主動;個性生愛在尊重;普通生愛在鼓勵;進步生愛在賞識;后進生愛在鞭策。這十條法則,告訴我對學生要給予智慧的愛。
班主任要從學生成長發展的角度出發,不管面對怎樣的學生都不要放棄,尊重他們,欣賞他們,引領他們走向成功。你知道現在“90后”在想什么·玩什么游戲嗎·有什么心理需要嗎·你熟悉他們感興趣的話題、網絡嗎·這些教參上沒有,只有帶著研究的心態去做,帶著“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信念去追求,才會取得應有的教育效果,一方面我通過各種渠道去學習,了解他們所思所想,另一方面利用周記、網絡、電話跟學生談心或面對面地聊天,把我的希望告訴他們,讓他們去踐行,并經常與任課老師和家長保持聯系和溝通,了解他們的情況。有了“源頭活水”,并及時捕捉學生的閃光點加以鼓勵,用賞識教育喚起學生的自信,從而讓學生實現自我超越。我常對學生講:“你們的優點要向我匯報并盡快展現出來,你們的缺點我不想知道,你們要盡量藏好,不要暴露,堅持一段時間后,你們會發現自己的壞習慣不見了,這就是我所期待的。”這一招果然效果不錯,但同學們總會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我則盡量拿著放大鏡看他們的優點給予表揚,督促他們揚長避短、趨善去惡。高爾基說過:“誰愛孩子,孩子就愛他,只要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班主任也才會贏得學生信任,贏得更多的職業尊嚴和幸福感。
教育的使命,正是為了創造未來,學生在校五年,是一個破繭成蝶的過程,其間會有疼痛,會有失落,會有壓力,會有困惑,但在學生們需要的時候,班主任會滿懷敬畏之心、進取之心、創造之心,用智慧幫助學生塑造出陽光、自信、健康、快樂、成功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