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形成性評價是以促進學習為目的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的評價。該評價模式需要教師在教學觀念、教學實踐及自身素質等方面進行相應的轉變,才能更好地實施形成性評價,更好地發揮形成性評價的作用。
關鍵詞: 高職英語教學 形成性評價 轉變
形成性評價最早由美國人斯克里芬(Scriven)于1967年在《教育方法論》一書中提出來,被應用于開發課程的評價,指在一個新的教育方案、計劃、課程等的編制過程中和試驗期間,為了獲得修改、完善教育方案、計劃、課程等所需的反饋信息而進行的系統性評價,即為了促進教育方案、計劃、課程等的形成所進行的評價。布盧姆(B.S.Bloom)指出“形成性評價也可應用于教學和學生學習”。在教學過程中,為了獲得有關教學的反饋信息和改進教學,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達到掌握的程度所進行的系統性評價,即為了促進學生掌握尚未掌握的內容所進行的評價。簡單來講,形成性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確定學習任務被掌握的程度而對學生進行的過程性評價。這種評價方式有助于教師了解、監控學生的學習進展情況,為教師與學生提供反饋信息,以便不斷調整教學,滿足學生變化的需求,提高教學質量。形成性評價,可以使教師明確下一步該如何教,明確下一步該如何學,從而幫助師生完成既定目標。通過形成性評價,可以對已達到目標的學生起強化作用,對達到部分目標的學生起部分強化作用。
一、形成性評價的分類
按照評價主體的不同,形成性評價可以包括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互評、教師評價等評價手段。
(一)學生自評
作為學習的主導者,學生只有清楚了解學習目標、現有水平及差距,才能做出正確的自我評價。只有當他們清楚知道學習目標及如何達到目標時,形成性評價才是成效的。學生自評側重從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入手,逐步激發學習英語的興趣。在自評過程中,學生通過實事求是地自我評價,學會反思,改進學習策略,明確學習方向。另外,自我評價培養學生為學習負責的能力,鼓勵他們思考,使他們看到取得的成績及需要提高的地方。
自我評價的優點是易于實施,比較容易經常進行。由于它建立在對評價對象信任的基礎上,能激發被評價者的自尊心、自信心,增強被評價者自我評價意識和評價能力,有利于被評價者及時自我反饋,有利于被評價者改進今后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其缺點是評價缺乏外界參照體系,容易偏高、偏低,客觀性較差,不利于學生間進行橫向比較。
(二)學生互評
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創新能力,是高職高專英語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在英語教學過程中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法”能使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的方法,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多方面素質的發展。
合作學習法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學生的相互評價。學生在一個集體中學習,溝通技能和合作技能十分重要。學生通過互相評價加強與同伴的溝通,能夠為自己檢查自己及同伴的學習情況提供機會,由此使學生更加明確學習目標。學生互評最重要的意義是讓“學生學會信任、公正地對己和對人。學生互評是需要學生之間相互合作來完成,是要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礎之上的。同學間的真誠互評可能需要長時間培養,但也可通過簡單的活動實施。
如:在學生課堂表現的問題上便可以設置評價量表,在評價學生課堂表現時候,可以參照以下標準:①學習態度和學習積極性、自覺性;②曠課次數、遲到次數和早退次數;③教學內容的預習程度;④課堂上注意力是否集中;⑤課堂上教學活動的參與程度;⑥同學間合作的情況;⑦課后完成作業的情況。
通過互評,學生了解同伴的學習情況,學會信任并公正對待同伴,意識到“同伴文化”的力量及在友好學習氛圍的重要性,進而增強學習的自信心。通過互相評價中與同伴進行討論,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己的憂慮、困擾和問題等,聽取別人意見,從而制定措施、確定努力的方向。
(三)教師評價
在課堂進行形成性評價時,教師的作用是多層面的:教學管理者、教學效果評價者,又是學習活動指導者和支持者。學生的自評與互評都需要與教師的評價結合起來,教師在評價中應做到以下幾點:①幫助學生確定教學環節中的自評和互評標準,檢查學生對評價任務的完成情況,適時給予每個學生具體的指導及反饋意見;②利用各種方式,和學生一起定期反思教學過程,隨時調整教學計劃和教學手段;③注意隨時對學生的成績進行有效評價,如:課堂討論中、學生習作中,以及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
教師評價應簡潔具體,具有針對性。對于所有的評價活動教師應有記錄,從記錄可以看出學生的發展過程和學習過程,讓學生明白自己的優點與不足,確立發展目標。教師應根據評價情況對教學進行調整,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更好幫助其掌握英語知識。
改革開放幾十年來,我國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強調教師要運用恰當巧妙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要求學生獨立思考積極主動獲取知識,并積極構建其獨特的知識體系;從單一評價轉變為多元評價,評價的內容不再局限在知識的掌握情況上,學生的學習情感和學習能力也成為評價學生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教師在形成性評價中的轉變
毫無疑問,教師在形成性評價中承擔著重要職責。形成性評價中,教師像“教練”與“促進者”,需要確認學習目標,制定明確的標準,設計各種教學活動,收集學生的學習信息,以此促進學生的學習。由“裁判員”轉變為“教練”和學習的“促進者”,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在教學觀念、教學實踐與自身素質方面進行相應的轉變與提高。
(一)觀念上的轉變
觀念轉變是形成性評價的核心問題,教師應改變以期末考試成績決定整個學期學習成績的傳統觀點,全面綜合評價學生取得的成績,指出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今后應改進的方向。
長期以來,考試是傳統教育模式的唯一評價手段。學生的學習動力源于考試高分。事實上,考試恐懼癥扼殺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尤其對那些學習成績不佳的學生,屢戰屢敗會使他們逐漸否定自己的學習能力,不愿再付出努力,進而放棄學習。對學生學習的評價主要是由教師做出的,教師對學生的了解主要來自考試成績單,這種以考試成績論學習效果的評價方法否定了大多數成績不佳學生的學習能力,不能全面綜合地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也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的過程就是自我發現的過程,因此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形成性評價主張利用各種教學活動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展,以提供全面而有效的信息反饋指導教學和學習。教師應從多方面觀察學生,有效地利用學生的平時表現做出及時而準確的評價,注重培養其自我評價能力。教師應該將這一觀念切實貫徹整個教學過程中。
(二)教學實踐的改進
只有真正將教學觀念與教學實踐統一起來,才能發揮形成性評價的作用。為此,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應做出以下改進。
1.課堂教學的改進。研究表明,有效地實施形成性評價絕不僅僅是增加幾次聽力課或考試,而是要求認真審查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教學環節。課堂教學與形成性評價是密不可分的,主張教師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提供各種學習機會獲得信息反饋。反映學生的學習進展的教學活動都是有益的:課堂討論、對話、角色表演、總結陳述、學生提問等方式都應該采納。無論什么層次的學生都能在教師提供的機會中展示自己的長處,提高自信心,也可以充分了解目前的水平及與學習目標之間的差距。在實施課堂教學活動時,仔細觀察與耐心傾聽非常重要。教師應鼓勵學生表達不同的想法,靈活地對待意料之外的答案,有利于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還可以通過結對子或小組學習的方式鼓勵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積極思考并表達自己的想法。
2.考試方式的改進。傳統考試的弊端非常明顯:時間滯后,形式單一。傳統考試通常是在一個學習階段之后進行的,無法詳盡而具體地反映學生的學習進展。傳統考試主要以標準化試題為主,涵蓋了對多個教學目標的考查,無法具體地反映每個學生對每個教學目標的掌握情況。
為了得到有效的形成性評價,應該對傳統的考試方式加以改進。
(1)增加階段測驗。新授知識應該得到及時檢驗,給教師和學生提供更有用的信息,幫助教師彌補學生學習的不足。
(2)加強考試后的修改與總結,這樣學生能獲得再次學習機會,查漏補缺,把相關的知識點聯系起來。
(3)增加考試形式,改變以往“一卷論成敗”的做法。英語考試應增設聽力和口語考試,也應增加平時成績的權重或提高課堂表現的權重,促使學生重視學習過程,從而更全面地反映各項技能的掌握情況。
(4)改進信息反饋形式。除了課堂教學活動,考試和作業的批改等形式外,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表現提出具體明確的改進意見。反饋信息不應是一個分數、一個對號或一句“做得好”的評語,而應增加具體的描述性評語,使反饋意見更具體、更明確。
(三)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
采用形成性評價模式對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進行評價,無疑對從事高職英語教學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評價者,教師除了自身應具有專業知識外,還應具備教育學、心理學及教學評價方面的相關知識。教師還應加強與同行的交流和教學觀摩,經常關注最新科研動態,積極思考教學中的各種問題,探討有效的解決方法。
教師的發展是不斷自我提高的過程,只有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素質與業務修養,才能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開拓進取,為國家培養實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Black P,William D.Inside the Black Box:Raising Standards Through Classroom Assessment[J].Phi Delta Kappan,1998,80(2):139-148.
[2]Bloom,B.S.Handbook on Formative and Summative Evaluation of Student Learning(Ed.).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71.
[3]http://en.wikipedia.org/wiki/Formative_assessment#Benefits _of_Formative_Assessments_for_Teachers_.28Boston.2C_ 2002.29.
[4]Sadler D.Formative Assessment and the Design of Instruction Systems[J].Instructional Science,1989,(18):119-144.
[5]Scriven,M.The Methodology of Evaluation.In R.E.Stake(Ed.)Curriculum Evaluation.Chicago:Rand McNally,1967.
[6]Stiggins R.From Formative Assessment to Assessment FOR Learning:A Path to Success in Standards- Based Schools[J].Phi Delta Kappan,2005,87(4):324-328.
[7]劉黛琳.高職高專外語教育發展報告[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