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的語法教學在英語教學中,一直是一個重要而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很多年來,“枯燥乏味”的語法一直是很多老師和學生頭疼的問題。自從新課程改革以來,“重視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淡化語法”諸如此類的說法,又讓英語教師們進入另一個誤區,認為語法知識可教可不教。也有很多老師提出疑問:不教語法,學生怎么理解,又怎樣進一步學習。其實這些說法本身并沒有錯誤,淡化語法,并不是忽略語法,更不是不教語法,反而是新課改、新教材對英語教師的語法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牛津英語教材每單元的九大板塊中“Grammar”部分,非但不是對語法的忽略,反而使語法的教與學更加系統化、多樣化、趣味化、清晰化。不再為語法而教語法,鉆牛角尖,講些脫離實際的語法理論,使學生越聽越糊涂。
我們在英語語法教學中,既要沿用傳統的語法教學方法,如:歸納法、演繹法等,又要根據具體情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一、提高語法課的趣味性
學習興趣是一個人力求認識世界,渴望獲得文化科學知識和不斷探求真理而帶情感色彩的意向活動。要是能讓學生發現語法課的樂趣,就不會提到語法,就“難”字當先了。語法課不是專門講授句型和語法知識,而忽略聽、說、讀、寫的技能培養。變語法知識為運用英語的能力,才是語法教學的最終目的。
語法教學手段要多樣化,老師可給出所要講的句型,學生的造句練習,不妨變成一個有趣的對話操練,讓學生在pair work或group work中靈活運用這些句型,從而掌握它們。牛津教材的語法部分,提供了很多這樣有趣的小對話,可以讓學生們先模仿,后創造。比如9A Unit2 Would rather ... than ...和prefer ... to ...的句型,可以將這兩個句型設計在商店購物、餐廳就餐或周末的安排等,學生為扮演好角色會集中注意力運用這些句型,很快就能運用得很好。老師的作用在于糾正和指導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另外可以采用一些口頭競賽或少量的筆頭練習,加強學生對所學語法知識的理解,并提高運用這些語法知識的能力。
二、歸納法和演繹法相結合
從語法教學的角度看,歸納法是先讓學生接觸具體的語言現象,然后在此基礎上總結出語法規則。演繹法是先讓學生接觸和理解語法規則,然后舉例子以驗證語法規則。這兩種教學方法,是大多數老師采用的傳統英語教學法,但是一味使用演繹法(從理論→實踐),很容易演變成填鴨式教學方法,學生很可能鸚鵡學舌,不動腦筋地套用,列出沒有實際意義的句子,更談不上靈活運用。歸納法讓學習者在語言環境中學語法(從實踐→理論),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若教法不當,就易出現事倍功半的結果。合理的方法應把兩者結合起來,互相補充,歸納之后再演繹,演繹之后再歸納,兩者交替使用,每交替一次,學生理解得更深刻一些,運用得也更熟練一些。牛津英語初中教材幫助老師很好地結合兩種教學方法,從整個單元看,是歸納→演繹→歸納→演繹(鞏固):每個單元所要學習的語法知識,都會在前面的reading部分讓學生先接觸,接著在Grammar部分對已出現的語言現象要求老師一起歸納總結,然后通過對話,短文等操練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法規則,接著在work out rules里,再次歸納總結,在每單元最后的check out部分,又讓學生通過各種有趣的練習復習鞏固已學的語法知識,并靈活運用;單獨從“Grammar”這個部分來看,教材遵循了演繹→歸納的過程。首先老師幫助學生列出語法規則,再通過操練熟悉,最后在“Work out the rule”里讓學生歸納出一些必要的語法規則。
當然,根據學生的情況,為了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教師可以對教材進行靈活的調整。如簡單的語法教學時,可采用歸納法,進行較難的語法教學時,不妨先采用演繹法。比如8B Unit1的現在完成時,學生剛接觸,容易和一般過去時混淆,理解上有難度,所以可以先將Grammar部分提前教,教師先精心講解現在完成時的定義、結構、用法,以及與一般過去時的區別,然后通過各種練習進行鞏固,之后進入reading部分的學習,讓學生在閱讀中再總結,進一步鞏固已學過的語法規則。
三、重點突出,精講易懂
英語語法教學要想重點突出,就要精講,有時英語教師發現參考書上或語法書上有大量好的例子,就抄下來,在課堂上講了再講,有時針對性不強,學生也不知哪些是重點。一節課要解決哪個語法要點,教師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為了講明這個要點,就要有針對性地列舉適當的例句,而不是例句越多越好,更不是語法講得越細越好。教師應當注意精講,教給學生的語法形式盡量簡化。如傳統語法“V+ing”形式分為動名詞和現在分詞,為了區分這兩個概念,英語教師要花時間在課堂上講兩者的不同,可是當學生課后閱讀和使用時仍搞不清楚。實際上,把兩者看做一種形式,只要搞清楚“V+ing”形式在句中起什么作用,不影響正確理解就行了。動名詞和現在分詞對理解句子沒有什么幫助,反而給學生造成不必要的負擔。
語法教學的目的是變擁有語法知識為運用英語的能力,所以一些鉆牛角尖的語法教學是不符合課改理念的,是無實際意義的。
四、句型教學和心理學
句型與一般句子相比,更具典型性,句型教學雖不能代替語法教學,但它是各學派無一不重視的英語教學法,而且,在英語學習的初級階段必須扎扎實實地搞好句型操練,每學一個句型都要通過重述、模仿、替換、改裝、擴展、活用等各項訓練,使學生達到熟練掌握,甚至把已學過的句型運用到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的程度。
句型練習是為了讓學生認知和掌握句子的結構規律,利用熟詞、短句進行句型練習,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于句型本身。如果句型中生詞多,句子太長就會使學生產生緊張心理。一個句型,在練習時可利用多種變式調動學習積極性,如:It’s necessary to help each other.也可說成To help each other is necessary.這樣的句型變化讓學生更明白了it在前句中“形式主語”的作用,也提高了學習英語的興趣。
五、注意教材中語法的變化
英語語法有相對的穩定性,多數語法規則一般不發生變化,但語言是活的語言,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隨著語言的變化,有些規則也在隨其變化。新教材淺化了一些過去繁冗的語法現象的同時,補充了一些以前教材沒有涉及的語言現象。其中有些是新出現的變化,有些是早已就有的變化,只不過如今使用得更廣泛了,如:以前初中階段講條件狀語從句只強調從句是一般現在時,主句常用一般將來時,8A Unit4 Grammar中提出從句是一般現在時,如果描述的是可預見的、反復出現的情況,主句就仍然用一般現在時,如:If giant pandas have no food,they die.又如以前只提到移動性動詞go,come,leave等可用現在進行時表示將來,8A Unit5的語法中指出,可運用現在進行時談論按計劃馬上就要發生的事情(一般要說明時間),并不只局限于移動性動詞,如:We are having noodles for dinner tonight.
英語語法是培養語言能力的重要一環,也是培養英語交際能力的手段。英語語法教學必須在方法和技巧上有所創新,有所進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習動機和積極性,讓他們養成一種語言習慣,以更有利于培養運用語言的能力,從而掌握語言,進行交際。
參考文獻:
[1]賈冠杰,等.外語教育心理學.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Nick Kavanagh&Don Snow.英語語言教學新概念.譯林出版社,2002.
[4]Greenbaum,S&Quirk,R.1990 A student’s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Essex:Long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