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信息技術學科受學科地位的限制,導致上課課時嚴重不足,且常常被擠占,因此如何科學且智慧地經營課堂,顯示技術課堂的特色,是擺在每一位信息技術教師面前的大課題。對于教材合理的二次開發,教學方法和策略的合理選擇,教學模式的翻轉構建可以幫助我們構建高效的信息技術課堂。
關鍵詞: 信息技術 內容 策略 模式
信息技術學科受學科地位的限制,導致上課課時嚴重不足,且常常被擠占,因此如何科學且智慧地經營課堂,顯示技術課堂的特色,是擺在每一位信息技術教師面前的大課題。而對于教材合理的二次開發,教學方法和策略的精心選擇,課堂模式的翻轉構建可以幫助我們構建高效的信息技術課堂,下面就從這三方面談談我對構建有效信息技術課堂的一些看法。
一、教材和教學內容的二次開發是實現有效課堂的前提
1.以需帶教、為用而學,融教學內容于實際應用中。
例如:Word教學中,可以融查找與替換于語文、英語的句子改錯中;融文本段落的剪切復制粘貼于語文、英語的排列句段練習中;融自選圖形的繪制于數學幾何圖形繪制,以及物理力學分析和電路設計中;融排版知識技能于試卷編制、黑板報設計中。學科知識與技能操作的結合,將學生的思維導向深入,引導他們建立工具是為了使用,技術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存在的概念。
2.水滴石穿、鐵杵成針,分教學內容于常規訓練中。
信息技術教學內容中,有些內容可以化整為零,分散到日常的訓練中。
網絡搜索:搜索歷史上的今天、當天的國內外新聞頭條、今天有什么節日,由來是什么等。打字訓練:英語的連詞成句,語文的組詞造句、成語接龍等。
將這些練習安排在課堂伊始或最后的零散時間,并將其日常化,化枯燥的練習為有趣的練習,變單一的練習為小組的交流和對抗,轉集中的專題練習為日常的常規訓練,可以增強學習興趣,有助于很好地將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轉化為學習工具,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3.相互補充、取長補短,化教學內容于學科整合中。
整合課是一種新的課堂教學形式,一般都是其他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整合,而我們則可以將他們的教學內容整合進教學中,增強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并充分激發學習興趣,幫助他們實現價值。
例如:PPT教學中,將其他教師的教學設計引入課堂,協助學生進行內容結構分析,素材選取,并引導他們分組制作,整體拼合,最終形成完整的課件,并嘗試推薦給學科教師使用??梢韵胍?,當學科教師使用本班學生制作的PPT課件進行授課時,學生會是怎樣的反應。
信息技術的教學不能唯教材,不能教教材,要發揮教師的智慧,精心選取與組織教學內容,這樣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需求。
二、教學方法和策略的精心選擇是實現有效課堂的基礎
建構主義認為:只有當個體已有知識不能解決目前的問題時,真正的學習才會發生;情境理論認為:知識只有在與實踐情景的聯系中才有意義。因此,有了學生感興趣的教學內容后,還需我們善用方法,才能實現有效乃至高效的課堂。而情境教學法、任務驅動法、游戲法,支架式教學策略、案例教學策略、探究式教學策略等都是信息技術課堂常見的,也是大家經常使用的策略與方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合理有效地使用這些教學方法和策略,可以引導教學有序地開展,確保學生高效學習,實現重難點的有效突破。
1.合理運用方法和策略實現有效課堂。
在目前初高中的信息技術教材中,每一章節前都有一個情境的創設,有效利用好這個情境的創設,并將其擴充發展,就能較好地實現課程的導入。
如在初中Excel數據的記錄和分類中,有一個超市的進貨單。教師可以通過它來創設情境,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就能有效說明:在不同的角色環境下,如超市不同部門的經理、銷售人員、顧客都會提出不同的需求,需要數據有不同的呈現方式。在這樣的教學情境下,學生的思維活動是活躍的、開放的,學習興趣是相對濃厚的,而課堂教學的展開也是順理成章的,一切都會變得那么和諧而有效。
又如在文件的剪切復制粘貼中,教師利用一個小小的優盤,創設了需要將教師機的一些數據文件、一個游戲帶回家中的情境,那么硬盤到優盤,再從優盤到硬盤,復制粘貼的操作與功能在情境中展露無遺,整個教學過程流暢而自然,一切都水到渠成。
在程序語言的教學中,FOR循環的理解是一個難點,冒泡算法的講解也是一件繁瑣的事情,此時合理利用游戲教學就可以有效地突破難點。
FOR循環游戲:
2.合理使用技術手段實現有效課堂。
機房是我們教學的主要陣地,電子教室軟件是我們課堂上親密的助手。合理利用機房的網絡環境,充分挖掘電子教室軟件的功能可以提高課堂的有效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聯機討論:可以構建一個個人數不等的小型討論組,組織頭腦風暴、成語接龍等活動非常適合,練習打字、活躍思維、師生交流、一舉多得。
電子搶答:可以用來組織課堂競賽、小組間競賽等,是提高課堂參與度、活躍氣氛的好助手。
分組教學:可以用來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通過不同權限的分配,如觀察功能、共享屏幕功能、傳遞文件功能、遠程指導功能,實現小組內真正的分工合作,共享交流。
在線測試:可以用來當堂訓練,及時反饋;也可以進行問卷調查,掌握學生動態。
靈活運用這些功能,可以幫助我們構建一個與眾不同的課堂,一個有技術含量的課堂,“親其師,信其道”,教師能合理有效運用技術,才能更好地吸引學生,才能更好地展示信息技術課堂的魅力。
三、教學模式的正確構建是實現有效課堂的保證
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策略都安排設計好了,課堂是否就一定有效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我們還需要來看看課堂的組織和教學模式。
1.目前的課堂:探索學習,自主建構、合作學習。
用一段代碼來表示我們現在的課堂:
建構主義告訴我們:知識要讓學生自主建構,這樣才能終身不忘。可我們是否也曾自問,在信息技術課堂,學生需要建構的到底是什么呢·
在上面的課堂模式中,教師往往將技術工具的使用方法層層分解,引導學生在自主的探索中完成對工具技能學習的建構。但將學生那有限的課堂學習時間花費在探索工具的基本使用上,而非工具技能的靈活運用上,這樣真的合理嗎·是不是我們用了建構主義,用了情境教學和任務驅動,學生的信息素養就會得到提高·
2.翻轉的課堂:以解決問題為主線促信息意識和能力的提高。
比較1:社會上的軟件培訓班采用快節奏、案例式的教學,在很短的時間內教會人們軟件的使用,并通過大量的練習來鞏固教學成果。我們的課堂比之是否有優勢·
比較2:翻轉課堂帶來的思考。美國的薩爾曼·罕創立了視頻教學網站罕學院,風靡全球,進而還帶來了一種新的課堂模式——翻轉課堂的出現。學生在家里觀看視頻,自學課程,課堂時間再通過活動,給予學生在具體環境應用所學知識的機會。
通過上述思考,我們在課堂上是否可以更多地提供給學生完整解決問題的機會,提供給他們選擇工具的機會,給予他們選擇判斷的機會。
在這種課堂模式下,我們將技能的初級學習和技能的運用進行了翻轉,學生仍然在進行自主學習和建構,所不同的是他們建構不是工具技能的學習,而是工具技能如何靈活運用到不同的問題中去,如何能巧妙運用工具幫助我們解決實際問題,并以此體現用信息技術工具解決問題的優越性。當然,這樣的課堂模式對教師要求就更高了,情境的創設、問題的產生、工具的多角度使用等都需要耗費相當的心力,不再是教師只要會操作就可以去教學了。
例如:初中信息技術中的Excel教學中,我們可以讓學生進行職業模擬,如模擬學校教務員的工作,在工作表中進行學校代碼匹配學校名稱、或者學生各科成績表合并等操作。
又如:李藝教授在《信息技術課程內容建設三元本質說》中提到有這樣的設計,將基本問題:如何將文章中的“機器人”替換為“智能機器人”·變式為:如何統計“機器人”的出現頻次·如何突出顯示正文中所有的“機器人”關鍵詞·這種種問題變式也正是在拓寬學生對于工具技能的使用思路,為今后學生的自主創新打下基礎。
傳承、模仿、突破、創新是技術教學的一般過程和規律,而對應于不同應用場合、不同問題的探索建構,通過解決問題這塊“肥沃的土壤”,才能體現出技術本身的優勢,正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參考文獻:
[1]李藝.信息技術課程內容建設三元本質說.課程·教材·教法,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