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已正式列為我國中小學生的必修課程。對這樣一門為適應信息時代需求而開設的新課程,迫切需要相應的教學策略研究為教學實踐提供理論支持。很多專家呼吁將信息技術教育作為對學生素質教育和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而不宜簡單地作為一門單純學科開展教學。中學信息技術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在初步掌握一些計算機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信息意識和創新意識,有效培養學生對信息的收集、處理、應用和傳輸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造能力,把計算機作為一種工具,以提高中學生的素質,培養他們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各種能力。
一、信息技術課程的特點
1.信息技術發展速度快,知識更新周期短,信息技術課也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需要不斷更新,即教學內容要更新,教學方法要更新,教學設備也要更新,因為學生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才能跟得上科技的發展速度。
2.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比其他任何一門課程都更強調學生的操作能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理論上的許多知識,特別是軟件的應用,如果單憑課堂講解或者演示操作是遠遠不夠的,學生只有通過親手操作,解決在操作過程中碰到的問題,才會把概念理解得更好。
3.信息技術課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學習信息技術的目的就是應用,應用既是學習的目標,又是學習的手段。它只需要一臺電腦,而且立竿見影,從而大大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使其由消極的被動學習轉變為積極的主動學習。
二、任務驅動法,化“學”為“用”
計算機課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學科,但在實踐教學中學生都存在著“不知道該怎樣學·不知道自己到底學到了什么·學到的知識又能做些什么”的問題。“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它要求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在探索中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不斷地獲得成就感,更大地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并形成良性循環,從而培養學生獨立探索、勇于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任務驅動教學法將任務融入教學的各個環節,使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合作,提高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給學生提供更多實現自我的空間。
在教學Word“圖文混排”時,考慮到學生對新鮮事物都有好奇心,都有勇于嘗試的探索精神,于是筆者預先設置了任務:請同學們自行設計一張賀卡。學生興趣濃厚,積極搜索各種資料與圖片,遇到問題及時請教教師、查閱課本。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很輕松地學會了如何在Word中插入圖片與藝術字、如何設計版面。而在“Excel”教學中,筆者先請學生幫助班主任老師在規定時間內,將班級所有同學期末考試的成績從高到低進行排序,再將計算機成績大于95分的篩選出來,老師給予表揚,另外再制作一張課表。學生的熱情空前高漲,馬上積極行動。任務完成后,讓學生展示作品,體驗自我價值實現與成功帶來的喜悅。同時還要做好作品的評價,評價時,可以先讓同學們發表對作品的看法,然后由教師進行總結,以鼓勵性語言為主,不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再總結出學生存在的關鍵性問題,并給予適當的指導。在教學“Power Point”時,筆者先做了一個電子相冊展示給學生觀看,隨即布置任務讓學生也做一個電子相冊。學生的創作靈感馬上被激發,隨即就去搜集照片以制作。制作完畢進行交流展示,教師給予評價。
三、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興趣
興趣能激發人們積極探索某種事物的真相,是學習和創造的重要前提,是成功的先導。興趣是學習自覺性的起點,沒有學習的興趣就不會有智慧和靈感。激發學生的興趣有以下兩種方法:
1.引導法。所謂引導法就是指運用某種外部誘因調動學生學習電腦的積極性的方法。引導法可分為理論引導法和實踐引導法。理論引導就是教師利用自己對電腦的豐富知識去引導學生打開電腦這個神秘的殿堂。例如教師在講理論知識時,可以穿插許多正在流行的信息動態,讓學生對電腦產生新鮮感,講些有關電腦的奇聞事如電腦黑客(黑客闖進美國五角大樓安全系統,印尼小神童險進美國導彈防御系統)、網上病毒,把學生帶入那神秘的殿堂,再打開它。實踐引導就是教師利用自己對電腦的熟練操作的優點,以使學生產生興趣。老師在電腦房里上課,讓學生各自坐在電腦前,老師可以運用深藍公司的易多思軟件——網絡教室軟件來控制學生機,然后老師進行演示操作,這時同學們肯定會欣喜若狂。這里老師可以乘勢進行更大難度的操作,使學生不僅想自己操作,而且對老師很佩服。然后老師把一些操作規則及技巧講給學生們聽,再讓學生們操作,從而使學生熟練使用鼠標。從學生的思想實際和操作實踐出發,強調的是在學習的整個程中易消化、易吸收。
2.比喻法。所謂比喻法就是采用形象比喻的方法來傳授書本上的理論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比喻法可分為故事比喻法和實物比喻法,這兩種方法是根據計算機的軟、硬件而定的方法。故事比喻法就是把計算機理論知識以講故事的形式來傳授知識的方法。例如,在學習“windows操作系統”這一章時,采用一個古老離奇的故事來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故事可以這樣說:我們每一位同學相對于電腦來說,就是個古代的人,然后呢,通過穿越時空,來到了現代,他們看到一棟裝飾華麗的小樓房(老師停頓,做補充:把電腦比喻成小樓房)。然后想進入小樓房去瞧一瞧(老師解釋:我們要學習電腦,那么就要開電腦,進入樓房就是開電腦),他們進入樓房后,來到大廳(windows的桌面),然后走進其中一個房間(打開“我的電腦”),看見衣柜和幾個箱子之類的家具(老師解釋為:這是A盤、C盤、D盤和控制面板等之類),再打開其中一個箱子(打開其中一個盤符),發現箱子里還有些漂亮的小箱及衣服(解釋為:文件夾及文件)……如此精彩的講解,再加上老師栩栩如生的描繪,同學們定聽得如癡如醉,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以上是從教學微觀方面講的,從宏觀方面講就是實物比喻法,即把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中常用的物體聯系起來,以加強無意識中記憶的一種教學法。這樣做的目的是用生活中熟悉的東西引導學生不由地想起課本的知識。
總之,信息技術教育就是要激起學生對先進科學技術的向往,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養成研究性學習的習慣,鍛煉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我們應該更加努力地去發揮,去探索,為培養更多的能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一代新人貢獻自己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