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效課堂是每一位教學工作者追求的目標,它不只是一個簡單的教學概念,更是一個教育概念,它關注學生的發展,拓展教師的思維,束鵬芳老師的兩節歷史課教學,抓主流、感悟研討,導顯流、排解憤悱,疏支流、科學導引,給作者以諸多啟示。
關鍵詞: 歷史課堂 高效教學 教學點評
高效課堂,是我們每一位教學工作者追求的目標。它不只是一個簡單的教學概念,更是一個教育概念,它關注學生的發展,拓展教師的思維,在束鵬芳老師的這兩節課中就非常明顯地體現出來了。通過這兩節課的學習,讓我對歷史高效課堂有了新的認識。有人說,高效課堂背后的東西就是教師為本、學生第一,它不僅在挑戰教師的教學智慧,也在挑戰教師的教育教學藝術、智慧和技術;其實,這對教師是個大考驗,能完成對自身的超越。離開了學生,教師則沒有意義,離開了教師,學生則沒有意義。束老師的這兩節課,同課異構,行云流水,亮點不斷,高潮迭起,是一節有真正“歷史味道”的歷史課,給我以諸多啟示。為簡便起見,以下稱四川省樂山一中高二文科班的課為“樂山課”,稱江蘇省句容高級中學高二文科班的課為“句容課”。
一、抓主流,感悟研討。
在“樂山課”上,講到中英有關香港問題的談判時,老師啟導學生,中英談判的輪次和階段,并且用重音分開,讓學生來“推斷”。當學生答出“談判是艱難的,雙方有利益較量”時,老師頗有滿意感,“你攀上了能夠到達的頂峰了!”
什么是歷史課堂中的主流·很顯然,一節課的教學目標,以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的一系列的有益的教學活動。尤其是要關注學生知識的獲取、思維品質的提升、價值判斷的準確科學等。這應是判斷一節成功高效課堂的重要標準。課堂教學的主流,當然是學生思維的主流。
這節課上,教師緊緊抓住歷史教學的中心,駕馭著高效課堂的舵。在“樂山課”上,教師看重歷史知識的還原和感悟,在“句容課”上,教師關注歷史知識的再現和研討。在“樂山課”上,當學生解釋一國兩制時,教師提示學生“作為歷史概念而不是政治概念,應該有它的時間意義”,并及時與學生一起捕捉歷史的“時間節點”。當講到中英香港問題談判艱難時,教師提示學生學會用“推斷”,他解釋說:“談判是一個艱難而復雜的利益平衡歷程,是政治智慧的較量,也是國家實力和主權意識的表達”,并告訴學生“歷史是由細節構成的”。教師創造性地在中學課堂里準備了“歷史紀事本末”材料,給學生一個全方位、大縱貫的完整印象。
在“句容課”上,教師要求學生把港澳臺與“‘一國兩制’裝入一個整體的框架里” ,學生答出“祖國統一大業”;老師又進一步拓寬,“再細分為主權和內政兩個不同的問題,用歷史的經驗來推斷歷史發展趨勢,這就有了整體里的局部、縱向里的推測等思維方式”,“學歷史有思想的快樂、有思維的訓練”,等等。
在“樂山課”上闡述歷史認識時,教師拋給學生5個小問題,發現學生對前2個問題易答,后3個問題難解,于是他提示學生:“請注意問題的核心——大陸的政治底線,也請注意問題的情境鋪墊——一個中國的語境和政治與經貿的對比。找到問題的核心和鋪墊,就像挖掘數學題的已知條件那樣。現在,能說點什么嗎·”通過這些問題的研討學習感悟,大大拓寬了學生的歷史思維渠道,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望。
在“樂山課”上,當師生討論祖國統一大業對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意義時,教師深挖了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表述,與學生一起概括出“民族復興的本義、愛國主義的內涵、現代化進程的需要”等,大大提升了這節課的厚重感,這已遠遠超出了一節普通歷史課的目標,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在整個課堂里,充滿著智慧和力量,師生之間的交流、探討,既是歷史知識的傳授與研究,更是師生之間情感的溝通、思維的碰撞、心靈的交流。
二、導顯流,排解憤悱。
在“樂山課”上,關于“臺灣問題”的由來,有一段師生對話,很精彩。學生提到國共內戰、朝鮮戰爭,“直接導致了臺灣問題的出現”,教師感覺還不透,追問:“還可以表達得更明朗、更到位。”“想一想,再援引或借助講義,該怎么說呢·”學生答出:“美國將臺灣視為他的利益范圍,阻撓了祖國大陸統一臺灣的進程。”老師很滿意:“你說得比我好。”
這是學生思維的“顯流”,學生思維達到了“憤悱”狀態,教師的點撥,把它引導到一個清晰的渠道,讓它奔暢流淌,不至于堵塞、淤積。
類似的還有:當學生解答一國兩制是政治命題還是經貿話題時,學生答出“政冷經熱”,教師高興得有點激動,“很不錯!很不錯!”顯然,學生抓住了問題的根本。
在“句容課”上,當講到一國兩制在港澳成功推行與對臺的影響時,學生提到了國內、國際兩個方面,但教師認為這還不夠,探究歷史問題,一定要運用“歷史的視野”來解答,即“站在某一點上,往前看、回溯,往后看、展望,這就是歷史思維的基本準則”。
當談到臺灣問題時,教師聯系中國古代史上與臺灣有關的史實,比較與港澳的不同,學生回答:“臺灣是內政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問題,是中央政權和地方割據勢力之間的問題。當然不存在外交問題,所以最終應該是被大陸統一。”連聽課教師都發出贊嘆聲,束老師非常高興:“太好了,你領悟了老師的思路,界定得很有層次。”
學生的思維一旦被打開,無疑給高效課堂插上了飛翔的翅膀。
三、疏支流,科學導引。
在“句容課”上,學生分組研學“一國兩制”,在展學時,很快就答出來了其概念、內涵,而對其形成過程卻不知道。老師馬上提示:“(概念)書上有,他找到了,但形成過程,書上也有,為什么找不到·因為它不是成段的現成表述。”然后,老師要求學生在讀書后,“放下書本,嘗試用自己的話表述”。
這是由于學生思維的惰性所致,它不利于學生高效地投入學習,是思維中的支流,需要教師給予幫助,激勵推進,科學導引。
類似的情況還有在“樂山課”上,師生談到臺灣問題的歷史由來及解決機遇時,學生答到了國共內政、美國干涉,老師補充說“好像還有一個問題,漏掉了”,“請別的同學來支援一下”。有一學生答出“臺海兩岸都不反對國家的統一”,老師進一步提示學生,引導學生思維進入主渠道,學生答:“蔣介石表示‘中華民族不久終歸于一統’,‘大陸和臺灣皆為中國領土之一部分,不空割裂’。”老師這才滿意:“很好,用材料說話,這就叫學歷史。”
高效課堂是雙向的,不是單向的。很多人過于夸大學生的主體作用,而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這是對高效課堂的片面理解。
束鵬芳老師的這兩節同課異構課,時刻關注學生“歷史‘感’”的培養,發展學生的歷史邏輯思維,讓學生能盡早、盡快走上一條便捷的成功學習之路;對我們年輕歷史老師也是極好的培訓示范課,可作為經典范例課。這兩節課,猶如一首流淌的歌,緣起在課堂,彌漫在更寬廣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