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留學生來華學習會不可避免地經歷跨文化心理適應階段,影響他們心理狀況的主要有漢語學習、教育和社會文化三大應激原。在心理上適應新環境是來華留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重要保障。留學生輔導員應發揮其自身語言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等優勢,采取團體心理輔導、QQ心理咨詢、一對一心理輔導等方法,研討心理變化,充分利用高年級留學生資源,使來華留學生保持心理健康,順利度過跨文化心理適應階段。
關鍵詞: 留學生 跨文化心理適應 輔導員 對策
在全球一體化進程的推動下,各國間往來日益頻繁,形式呈多樣化,其中留學生教育成為各國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在當前我國經濟、文化等各方面迅速發展的背景下,來華留學生人數迅速增長,這對留學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跨文化心理適應方面來說,留學生在第一學期會面臨最多的心理障礙和挑戰,許多在一線工作的高校留學生管理人員就此問題提出了各種留學生心理調適的方法與對策等,但是執行者絕大多數是任課教師,效果不理想。輔導員和留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多,對其心理變化狀態有較準確的把握,對留學生進行心理健康咨詢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輔導員應充分發揮自己的語言、跨文化知識和交際能力等優勢,采取團體心理輔導、QQ心理咨詢,一對一心理輔導等方法,利用高年級留學生和中國學生等資源等來幫助留學生,減少或避免新生心理問題的發生。
一、留學生心理變化的四個階段
許多研究表明,留學生在國外留學期間會經歷跨文化心理適應的若干階段,其中美國文化人類學家Oberg[1]于1960年提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蜜月期”(honeymoon),這是留學生剛開始來到國外所產生的興奮感,好奇感和對新文化中的生活所產生的熱情;第二階段是過了一段時間后,留學生由于不適應新文化遇到了困難和挑戰,他們被弄得不知所措,Oberg[1]把這個階段成為“危機階段”(crises),在這一階段留學生很可能會產生憤怒感,挫折感,無助感,焦慮感和抑郁感,常見的心理問題包括“孤獨和思鄉,懷疑和急躁,埋怨和誤解,焦慮和抑郁”[2];第三個階段是“恢復期”(recovery),Winkelman[3]也把其稱作“重新定向期”(reorientation)或“逐漸調整期”(gradual adjustment),留學生想方設法解決“危機階段”中所遇到的問題,并對新的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前一階段相比,他們能夠在新文化中應付一些問題[4];第四階段叫做“適應期”(adaptation),Winkelman[3]也稱其為“文化適應期”(acculturation)。在這個階段,他們能夠欣然地接納新文化,并享受在新文化環境中的生活。
一般來說,留學生會逐個經歷以上四個階段,但是由于個體性格及準備程度差異性等原因,“危機階段”通常會在幾周或者一個月內出現,有的學生會跳過蜜月期而直接進入該階段[1]。舉例來說,有的留學生當他們第一次進入所在校城市機場或者經歷當地炎熱的天氣,當地環境和本國環境的巨大差異會導致學生馬上產生負面情緒。另外,在該階段中,留學生新生各種心理問題層出不窮,紛繁多樣,形式復雜多變。例如我校有個新生入學一個月后,向輔導員反映身上感到奇癢無比,而醫生診斷時,確認身體表面卻沒有任何癥狀,這些都很可能是心理問題的反映。“生理上的不適就會在留學生心理上產生不良反應,進而出現各種心理問題”[4]。當以上事情發生時,輔導員應意識到這都是警報信號,應予以重視。
二、“危機階段”產生的原因——三個應激原
1.學習東道主國家語言應激原。“語言障礙對大多數留學生來說可能是影響最大,最普遍的問題”[5]。“語言是留學生日常生活最基礎和必要的要求,進而影響到其社交生活,留學生在面對語言困難的時候表現是脆弱無力的,這種困難會產生壓力,焦慮,以及其他相關聯的心理障礙”[6]。絕大部分留學生新生來華之前都沒有接觸過漢語,當面對這個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之一時顯得手足無措,一些留學生就開始抱怨,有的還萌發出放棄學習準備回國的念頭。
2.教育應激原。教育應激原是指由于教育系統、教學方法、上課方式、學習方法、考試形式的不同,留學生承受著要取得成功的巨大的內在和外在壓力(來自家庭,親戚朋友,贊助人等)[6][7]。比如,有的學生自學能力較差,就逐漸養成依賴課堂學習的習慣,當課堂上的學習量不夠的時候,他們就開始變得焦慮。再如,留學生第一次接觸中國老師設計的考題形式,個別學生由于不適應,考試不理想,就開始變得憂慮重重。
3.社會文化應激原。主要包括文化沖突、價值觀、信仰、生活方式的不同等。比如有些留學生時間觀念淡薄,上課經常遲到。留學生初到中國,會有種社會孤立感,長期下去,會感到無助。對于來自第三世界國家的留學生,經濟情況通常是最現實和最嚴峻的問題,沒有足夠的經濟資源,最基本的生存就成了大問題。由于來華留學生不能參加工作,有時不得不減少生活費用。另外,種族歧視或偏見也會造成留學生在調整階段中缺少自尊心和自信心[5][6]。
三、輔導員幫助留學生新生度過“危機階段”的對策
輔導員是留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接觸最多的人,一些年齡較小的留學生初到中國甚至會把輔導員當成自己的父母一般來尊重、信任和依賴。同時輔導員也是最了解留學生的人,因為通過日常密切頻繁的接觸,輔導員對每個學生的性格、行為、特點都會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在心理問題出現的時候,輔導員能在第一時間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如果有超過自己能力范疇的,可以及時向相關部門報告。另外,學校專職心理健康輔導人員在面對來華留學生時,又面臨著語言障礙,使得心理咨詢與輔導不能深入,所以輔導員是進行心理健康輔導的最佳人選。
1.進行團體心理健康輔導。開學初給留學生開講座,詳細講解跨文化心理適應各個階段的特點,重點突出“危機階段”,并解釋留學生經歷各種心理變化是正常的,讓他們對自己有可能經歷的文化沖突和適應障礙有所了解和準備,同時指導留學生在跨文化適應方面遇到問題時如何正確地對待和處理,如何向輔導員積極地尋求幫助。筆者自己曾留學三年,對“危機階段”有切身體會和深刻的理解,當把自己的經歷和經驗匯總分享給留學生新生時,他們感到受益匪淺。
2.加強雙重聯系。一方面鼓勵留學生與家人、朋友保持聯系。家人和朋友是留學生最信任的人群,與家人和朋友的聯系可以讓他們分享自己在異國他鄉的感受,可以向他們傾訴,獲得他們的支持和鼓勵[8]。另一方面,要鼓勵留學生建立與當地人的社會聯系,有了新的社會支持網絡,留學生可以盡快地適應新的社會文化環境。
3.定期開班會研討心理變化。每周給留學生新生開一次班會,鼓勵留學生分享自己的適應經驗,說出面臨的問題。留學生中不乏在其他國家旅游、工作或學習的經歷,所以相對來說,這些留學生更能夠較快適應新環境,他們分享自己的適應經歷就成為其他留學生可以借鑒的經驗。對于出現的問題,大家能夠一起討論解決方法等。這種定期研討會成為一種有用的心理測量工具,使輔導員老師能夠爭取實時、動態地掌握留學生心理狀態,及時地疏導和排解心理問題[9]。
4.建立QQ心理咨詢網絡系統。輔導員可以組建留學生新生QQ群,讓所有新生加入該群體。對于性格內向的留學生來說,這是一種較輕松舒適的交流方式。另外,留學生可以把問題放在群里一起討論,集思廣益。研究表明越來越多的留學生愿意利用網絡方式與輔導員交流。但是QQ心理咨詢的虛擬性造成了它的局限性,使其不能發揮最大效能。最好與面談咨詢有機結合,方能相得益彰。輔導員可以根據留學生心理問題的嚴重性程度判斷是否需要和學生面談。
5.一對一面談咨詢。在第一學期每周開放一對一談話時間,鼓勵留學生走近輔導員談心。談話地點要略作注意,最好找一個能讓學生感到舒服,安全,輕松的環境,地點可以選在辦公室,或者戶外,去操場。在辦公室里,輔導員要表現地較為溫和一些,此時扮演的不再是嚴肅的管理者角色,而是師長、父母、兄弟姐妹、朋友的角色,要讓留學生感到你在理解他,關心他,幫助他。根據筆者經驗,操場是一個絕佳的談話地點,因為空間開闊,視野寬廣,談話人可以席地而坐,這樣留學生更容易敞開心扉。Mori[5]指出考慮到種族、性別、年齡、宗教和語言背景、性取向、婚姻狀況等因素,要把每一個留學生當成特殊情況來對待,對癥下藥。輔導員也應考慮到交流方式的不同,談話分寸,目光接觸,輪流發言等,說話直接性和清晰度等因素[7]。由于留學生對談話內容非常小心敏感,所以輔導員應對談話內容嚴格保密。
6.充分利用高年級留學生和中國學生資源。一些研究表明留學生一般愿意從本國的同胞那里尋求幫助,不愿意向其他國家的學生尋求幫助,最不愿意從東道國的學生那里尋求幫助。這種被動態度是由之前所討論的恐懼感和不信任感引起的。在這種情況下,輔導員應該充分利用高年級留學生資源,安排他們幫助新生,解決其困難,從而使新生迅速地消除心理焦慮,盡快融入到新環境中去。另外,可以主動把中國新生介紹給留學生新生,以漢語一幫一的形式或者文化交流形式,兩國新生之間交流,會產生很多共鳴,建立友誼,這樣留學生就和新的生活和學習環境逐漸地建立起聯系。同時也鼓勵中國高年級學生的參與,分享經歷,提供建議。這些中國學生可以扮演同輩咨詢者,交談的對象和學習伙伴的角色,他們可以幫助留學生新生克服一些心理障礙[10]。
7.組織豐富的課余活動。尤其是集體文藝活動,給留學生展示自己特長的機會,從而幫助留學生提高自信,學會如何與人交流,遇到問題敢于面對、分析并解決問題,減少或者避免焦慮和抑郁情緒。我校特意組織高年級留學生為新生準備了迎新會,高年級學生和新生一起出謀劃策,晚會取得了圓滿成功。會后,大家紛紛表示團體活動提高了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增進了交流,增加了自信心等。這種非語言交流渠道也是幫助學生發展社會關系的方法。
8.鼓勵學生參與各種體育活動。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合理購買體育用品,例如東南亞國家的學生喜歡踢足球和打排球,而對籃球興趣不大。我校留學生男生組成了足球隊,他們利用課余時間去強身健體,同時也逐漸培養團體精神,增強凝聚力。學生在運動中酣暢淋漓,從額頭上揮去的是汗水,釋放的是負面情緒。他們也在球場結交了許多中國朋友,大家在一起切磋球技,樂趣十足。
四、輔導員做好處理“危機階段”工作的必要條件
1.在留學生新生報到之前,“輔導員應該有意識地了解和學習他們來源國家的不同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發展歷史、地理環境等知識,了解不同文化的獨特性和互補性,在差異中尋找共性,才能更深入地把握學生的思想狀況,做到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8]。通過參加跨文化交際的知識培訓,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同時,要清楚自己的價值觀和偏見,清楚學生的文化和背景,改變自己對留學生的消極態度,學會合適的跨文化交際介入的方法,避免“文化定式”(cultural stereotyping)[7]。
2.輔導員應努力提高英語口語水平,這是和留學生交流的語言基礎。有流利的口語才能更好地與留學生進行溝通,成為其思想交流者。輔導員也應加強對心理學知識的學習,利用空閑時間多去參加一些心理知識培訓班或者閱讀相關書籍資料,努力增加心理學知識和提高心理咨詢專業技能,能用專業術語流利地將想法表達出來,這是和學生進行交流的專業基礎。
3.要做一個好的傾聽者,傾聽要真誠,目視對方,精力集中,給留學生傳遞這樣一種信息:我在認真地聽你說。同時要耐心地鼓勵和引導留學生把想法和意見表達出來,不能打斷、制止學生說話和影響學生思路,不能把自己的觀點強加于學生,避免過早或者武斷下結論等。留學生的傾訴本身就能幫助他們釋放一定的壓力。
留學生新生群體是特殊和動態的,出現的心理問題也是復雜多變的,所以要求輔導員投入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是這些努力意義非凡:這會促進留學生新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也會實現更高效的管理。由于輔導員個人精力有限,不能完全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或者顧及到每個學生,高校留學生管理部門應該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共同建立起一個心理支持系統,為其以后在華的學習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丹潔.來華留學生跨文化社會心理適應問題研究與對策[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5):49-51.
[2]朱婧.淺談留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11(31):85-86.
[3]Winkelman,M.Cultural shock and adaptation[J].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1994,(3):121-126.
[4]陳玳瑋.留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述評[J].教育教學論壇,2010(9):122-124.
[5]Mori,S.Addressing the mental health concern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J].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2000,(78):137-144.
[6]Chen,P.Common stressors among international college students:research and counselling implications [J].Journal of College Counselling,1999(2):49-65.
[7]Khoo,P.L.S.& Abu-Rasain,M.H.,& Hornby,G.Counselling foreign students:a review of strategies[J].Counselling Psychology Quarterly,1994,7(2):117-135.
[8]徐小樂.陳志欣淺談醫學院留學生管理工作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1(9):45-46.
[9]李繁.留學生心理健康探析[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08,24(2):45-46.
[10]徐劍.關注留學生心理加強留學生管理[J].內蒙古師范大學報,2009,22(9):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