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優生能為班級、學校爭得榮譽,后進生會影響班級的教學質量考核,因此教師會把大部分時間用在這兩頭學生身上,而“中等生”學習成績平平,各方面表現都比較平庸,這類學生容易被老師忽視。教師要關注中等生,因材施教,根據中等生的性格特點、學習習慣,可以把中等生大致分為三類,針對不同類型的中等生采取的教育教學方法也要有所區別。只要給予中等生更多的陽光,他們就會成為優秀的人才。
關鍵詞: 中等生 中學教育 因材施教
在學校里,有那么一群學生,不像優等生因成績突出時常得到老師的關注,也不像后進生因調皮搗蛋、學習困難時常讓老師放心不下,他們學習成績平平,各方面表現都比較平庸,這類學生就是容易被老師忽視的“中等生”。
在某些老師眼中,優生能為班級學校爭得榮譽,后進生會影響班級的教學質量考核,因此他們會把大部分時間用在這兩頭學生身上。而中等生能認真聽課,順利完成作業,成績中等、品行一般,認真值日,遵守紀律,雖沒為班級爭得榮譽,也沒拖后腿,他們可有可無,對他們不聞不問,順其自然,使得這部分中等生成為了被遺忘的群體。
中等生不應該被遺忘,因為他們占了班級、學校的很大比重,他們的發展方向會影響班級、學校的發展;因為他們同優等生、后進生一樣也是學生,擁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更因為教育理念是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因而教師應更多地關注、關心中等生,讓他們感受到愛的陽光。
如何對中等生進行教育,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方法。由于每個中等生的個性、習慣、學習方法不同,我們對待中等生的教育教學方法不能千篇一律,應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根據中等生的性格特點,學習習慣,我們可以把中等生大致分為三類,對不同類型的中等生采取的教育教學方法也有區別。
一、學習刻苦,不怕困難,但成績不突出。
這一類中等生有明確的學習目標,為了取得更好的成績,他們不怕辛苦,刻苦學習,花大量的時間精力在學習上,整日與書為伴,不休息,不參加課外活動。通過努力,偶爾能取得好成績,但更多的時候是成績停止不前,甚至倒退。如果長期的努力還是完成不了自己的目標,就容易放棄學習,自暴自棄,轉化為后進生。
其實這一類中等生很希望得到老師的關注,哪怕是考得不好被老師批評一頓,他們也很高興,因為老師注意到他們了。因此,老師對他們應給予更多的關心,幫助他們成長進步。
1.教師要及時肯定他們的刻苦精神,在班里進行表揚,讓他們保持積極的學習心態。
2.調整他們的學習目標。有些學生的目標定得太高,不符合自身實際,難以完成。他們的目標不能太高,“跳一跳,就摘到桃”的目標最適合。
3.教師要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如學會預習,帶著問題聽課,學會獨立思考,克服死記硬背,等等。在教學過程中切忌束縛學生思維,讓學生參與思考,學會運用已有知識、經驗,進行聯想、分析、歸納、類比,切實掌握研究問題的基本思想,思考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從而提高其思維能力。
4.教會學生注意勞逸結合。除了上課學習知識,還要積極參加課外活動,培養各種能力。
二、天資聰穎不好學,學習目標不明確。
這類學生聰明,頭腦靈活,課堂內容一聽就懂,但沒有學習目標,安于現狀,對自己的要求不高,對知識的理解不深入,往往淺嘗輒止,成績和個各方面表現維持一般水平沒問題,再向前邁進就有困難。對此類學生,教師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明確學習、知識對個人成長的重要作用。歌德曾說:“人不光是靠他生來就擁有一切,而是靠他從學習中所得到的一切來造就自己。”車爾尼雪夫斯基也說過:“知識不多就是愚昧。”因此,中學生要多讀書,多學習,獲得更多的知識財富。我們現在不僅要在學校里認真讀書,就是走上社會之后,還要保持讀書學習的習慣。
2.幫助學生制定學習目標,嚴格要求自己,培養他們強烈的責任感和事業心,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堅持不懈的精神。根據學生實際提出相關任務,隨時鞭策,完成任務時及時鼓勵,并提出新的目標,有意給他們加“擔子”,形成思想壓力,刺激他們力爭上游,讓他們在成功的喜悅中愛上學習。
三、欲進畏難,渴望成功,害怕失敗。
這類學生上課不愿舉手發言,很少參加集體活動。其實,他們很想成功,很想得到老師的關注,只是害怕失敗后被同學嘲笑,被家長罵,被老師看不起。
1.老師首先要幫助這類學生轉變害怕失敗的觀念,克服患得患失的思想。可以通過各種名人故事、影像等讓這類學生明白:“失敗”這個詞確實令人討厭,但“失敗”這種現象卻離我們很近。每一個人,特別是取得突出成績的人的一生,并非一帆風順,都會遇到困難挫折,通往成功的道路充滿了數不清的艱辛與痛苦。失敗是成功之母,有失敗才知自己的不足,才能成長得更快。失敗是一個人的重要成長經歷,沒有失敗,就沒有完美的人生。經得起失敗,才會越來越勇。
2.對中等生進行成功教育,創造機會,幫助這類中等生取得成功,樹立自信心。打破他們對“成功”的神秘感,要讓中等生明白,成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圓滿地達到既定的目標就是成功。比如,能順利地參加一項活動,較好地回答一個問題,敢在眾人面前發表自己的見解,等等。由于缺乏自信害怕失敗,這類中等生每次做事都不敢跨出第一步。這個第一步可由老師幫他們完成。課堂上設置適合他們的問題,要求他們回答,課外組織難度適中的活動,要求他們參加,順利完成當眾表揚,失敗時及時鼓勵,只要有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就不再是難事。在一次次成功中,自信心也就自然而然形成了,老師還可以找出他們的優點,幫助其加以發展。
每一個學生都有閃光點、都有可愛之處,所以,只有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才是“均衡教育”。教師在將教育的陽光灑向優等生和后進生的同時,一定要關注那些為數眾多的中等生。采取適當的教育方法,讓中等生取得成功與進步,成為社會的棟梁。
參考文獻:
[1]王淑云.別讓中等生成為觀望者.
[2]汪心忠.中等生更值得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