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音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課堂交流的一個重要環節,良好的提問藝術能優化課堂教學,使師生之間處于和諧的信息交流中,從而增強課堂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 音樂課堂 有效提問 藝術與技巧
課堂提問是引起學生反應,增強師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主要手段,巴爾扎克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疑義的是問號。”學生的學習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不斷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和認識緊密聯系,如果沒有問題,認識也就停止了。學生可從老師的提問中,獲取教師的啟發引導類信息,了解上課內容的重點、難點。教師則可從學生的回答中獲得教學效果的反饋信息,從而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可見,教師如何從提問入手,如何設計有效的、學生有興趣的問題,變老師的獨自講解為師生共同討論,以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讓學生思而后得,尤為重要。筆者談一些有關課堂有效提問的方式與技巧。
一、面向全體
提問要面向全體,照顧大多數學生,不能老是指向幾個“得意門生”,不要讓少數“尖子生”擋住多數學生的思路和言語,特別要鼓勵中下等生大膽發言。應該給各種層次的學生以“出頭露面”的機會,這樣才能調動他們學習音樂的積極性。例如,在欣賞作品《伏爾加船夫曲》時,讓學生邊聆聽邊思考:“音樂的力度有什么變化·”這問題對于一般層次的學生都能回答:“從弱到強再到弱。”所以回答的機會就給他們。當然這種問題質量不是很高,必須通過更高層次的提問:“為什么要有這樣的變化,描繪了纖夫怎樣的情景·”這種探詢,使學生意識到問題的復雜性,促使他們進一步去認識和分析問題,從而使學生感受到:力度層次的演變,形象地描繪了纖夫們拖著沉重的貨船,邁著艱辛的步伐,由遠而來、復又遠去,直到最后消逝在遠方的情景,深刻地領會了主題思想,從而讓各個層次的學生在一節課中都有所表現,有所收獲,使學生之間相互激勵,相互補充,培養整體意識。
二、問中有導
作為教學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問是一種智慧的發掘、靈感的啟示。這就要求教師的課堂提問要有啟發性和神秘感,能夠啟發學生的思維,喚起學生的興趣,應是意料之外,卻在情理之中,要勾起學生的新鮮感和對音樂的好奇心,并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音樂。因此,課堂提問首先要立意鮮明,不要提一些簡單的、毫無想象力問題,如:“是不是·”“喜歡不喜歡·”“這音樂好聽嗎·”等。有時,語言的神秘和具有暗示性的提問設計往往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這首樂曲老師聽過多次,但每一次的感受都不同,不知為什么·”“有人說這首樂曲第一次聽和第二次聽的感覺完全不同,不知你們聽后感覺怎么樣·”“這首樂曲我非常喜歡,但總有一點遺憾,大家聽一聽,你們能找到使老師遺憾的地方嗎·”學生的腰板挺直了,耳朵支起來了,眼睛睜大了,注意力集中了,當然,想象的翅膀也展開了……其次,問題設計要由淺入深,要有層次,絲絲入扣且前后呼應。只有這樣,才能最終“水到渠成”地解決問題,使學生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如:在《送別》一課我是這樣設計提問層次的:(1)你知道哪些有關送別的歌曲或器樂曲·(2)你經歷過送別嗎·談談當時的情景。(3)請同學們從三首不同風格的樂曲片段中挑選一首為國畫作品《送別圖》配樂,并說出理由。(4)最后小結:雖然每個人的經歷不同,送別時的情緒也不同,但相同之處是什么呢·這樣的提問設計有層次,逐漸深入,啟發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也豐富了音樂內容,更激發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三、感受體驗
如果音樂欣賞教學的內容是用不同的樂器演奏同一首樂曲,讓學生感受樂器音色。比如《漁舟唱晚》,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喜歡在讓學生欣賞音樂之前提問一些問題,如:“這是由不同樂器演奏的同一首樂曲,你能聽出它們區別在哪兒嗎·”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往往關注老師播放一首樂曲會要求我們干什么·而不會太關注樂曲本身,或者學生在欣賞不同樂器演奏的同一首樂曲時,他們往往注意到樂曲的區別,對于樂器音色的區別學生即使能夠意識到,卻不能夠用語言表達出來。而如果教師從學生的感受體驗入手,如:“這首樂曲由不同樂器演奏出來,你更喜歡哪一首·為什么·”學生在回答問題的時候,不知不覺中說出了兩種樂器音色的不同,這樣不僅使學生區分兩種樂器不同的音色并表達出來,而且由個別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其他學生也積極參與其中,不斷在頭腦中回憶分析兩種不同樂器在演奏這首樂曲時的區別。如果再次欣賞這首樂曲時,學生對這兩種樂器的音色就會更為關注、印象會更深。因此,這樣的提問方式能夠激活了他們的思維,促使學生從音樂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以達到我們學習音樂的目的。
四、深入淺出
在很多的音樂課堂上,當學生欣賞完一首歌曲時,老師就問“歌曲好聽嗎·想學嗎·”學生就機械地回答,“好聽,想學”,這樣的問題沒有意義,沒有深度,這樣的提問方式激不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很被動。聽完歌曲后,如果老師問:“有什么感覺·”這個問題就比較廣泛了,學生可以說出自己多方面的感覺:比如節奏、速度、旋律、情緒等。而說到游戲歌曲、網絡歌曲等,這就要教師跟著學生走,學生比較主動,當學生談到“歌曲好聽”時,教師就可以順著學生的思路提問:“好聽在哪兒·(為什么好聽)”這個問題有一定的深度,能夠促使學生從更深層次去考慮問題,把學生思維引導到歌曲上來,學生能夠在思考問題、回答問題時,不知不覺對歌曲進行分析:節奏歡快、歌詞好聽、旋律優美……從而激起學生學習這首歌曲的興趣。
五、因材施教
針對學生的音樂基礎和年齡特征,問題的難度要適合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例如:在欣賞《拉德茨基進行曲》前,如果先提問樂曲作者或音樂體裁、音樂要素,學生就會張口結舌,解決問題也很被動。先放音樂,聽完曲子后問學生:“你們聽過這首樂曲嗎·你在何時何地聽過·”學生們就很興奮,暢所欲言。有的說:“我在頒獎典禮上聽過。”有的說:“我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新年音樂會上聽過。”還有人說:“我哥哥結婚時就播放了這首曲子。”趁他們興致勃勃之際,我問道:“你們知道為什么這些場合放這首曲子嗎·”這樣,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望,很自然地就引到分析音樂要素這個教學環節中。
六、語言變化
教師提問的語言要富于變化,根據課堂的情緒,問題的難易,使用不同的說法和高低適度的語調,這顯得親切、自然,使學生消除畏懼心理,大膽發言。如:“哪位同學來試一下……”“誰能告訴我為什么……”“哪位同學想好了……”“請同學們思考一下……”“大家想過沒有……”“這個問題我也說不好……”等。同時,要注意提問的方式和對學生的要求,一般宜先提出問題,給學生留出思考準備的時間,不可搞“突然襲擊”,先放音樂,聽后突然提問,請學生馬上回答,使得學生不知從何談起,要先向全體學生提問,再指定個人回答;要培養學生獨立回答問題的習慣;要求學生語言表達完整、清晰;要適時給予肯定、糾正與補充。
七、提問時機
首先提問不能濫問要選擇恰當的時機提問,用在關鍵處。切忌隨意問比如“好不好·”“對不對·”這樣一問齊答的方式要設計一些讓學生需要運用所學知識經過動腦筋思考才能回答的問題,同時提問又不能完全拘泥原設計,要根據課堂上反饋的信息作必要的調整,對于有爭議的問題老師不應墨守成規,一問再問逼學生就范,而應表揚學生的創造性,尊重并引導學生的看法。其次提問的內容要適度。提問不能使學生無動于衷或百思不得其解,有時候老師提出的問題超出大綱規定的范圍、超出學生已學的基礎知識或提問過于復雜都不合適,那樣會造成學生的畏難情緒,不利于提問后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最后提問后釋疑的時機要恰當。一般教師在提問后不要急于把結果告訴學生,而要讓學生充分思考解答,討論甚至爭論,使他們的思維能力在這個過程中逐步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釋疑不能拖得太久,那樣會使學生興趣索然,要掌握時機恰當運用。
總之,課堂有效提問在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對啟發全體學生迅速進入思維過程,積極主動思考,發展創新能力至關重要。同時,教師的課堂提問也是一門學問,“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課堂有效提問也一樣,關鍵在于根據教學實際,結合教學實體進行精心設計,在“善問”、“巧問”的同時,還要善于導疑、釋疑,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內驅力”,充分發揮提問的教學功能,最終促使學生思維的發展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劉顯國編著.課堂提問藝術.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
[2]齊易,張文川.音樂藝術教育.人民出版社出版.
[3]丹東尼奧(Dantonio,M.)等,著.宋玲,譯.課堂提問的藝術:發展教師的有效提問技能.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出版.
[4]曾令格著.禹明,主編.中學音樂教學活動設計.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5]邵祖亮,編.中學音樂教學法.上海音樂出版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