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音樂是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漫長歷史過程中產生并不斷改進、復雜,發展著。情感它與其他藝術有著密切的聯系,它是一顆光芒四射的明珠,是構成人類燦爛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人類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情感體驗教育是音樂教學的關鍵。學生在感受音樂美的同時還能逐步培養正確的審美觀念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主動投入情感引發學生,感染學生,進入感情體驗,喚起想象與聯想,直至通過理解認識來領悟音樂的思想和意境,從而獲得美的享受。同時,對于音樂教育者來說,要善于總結與反思每一節課的得失,這樣才會在音樂教學的道路上不斷有所收獲。
關鍵詞: 情感體驗 教師情感投入 綜合文化 多媒體運用
音樂是一門藝術,有它特殊的藝術表現手段。人們以聲音為物質材料,利用聲音所具有的高低、長短、強弱和各種不同音色等特點,經過挑選、組織,構成千變萬化的印象形象來反映現實生活,表達人們的思想,特別是內心的感情體驗。因此,音樂是一門聽覺的藝術,一門時間的藝術。音樂課的基本價值在于通過以聆聽音樂、表現音樂和創造音樂為主的審美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蘊涵于音樂音響形式中的美和豐富的感情,為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使音樂藝術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情智互補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發揮,以利于學生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為其終身熱愛音樂、熱愛藝術、熱愛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本課結合多媒體教學,融入課程所需要的人文知識,使課堂更有人文氣息。這樣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提高課堂的效率。本文就一節課真實案例,對該理念教學效果進行了闡述。
一、美的情感體驗尤為重要
音樂教學是實施美育教育的重要學科和特殊學科,這是由音樂藝術的純抽象性決定的。在這一點上,是其他學科不可取代的,也是不同于其他學科的地方,它是一門“聲源于形,形發于聲”的藝術。還可以理解為表現者在運用過程中將抽象的事物通過手法轉化為感受者所能體會的形象事物。不管對于表現者還是感受者來說,都需要有一定的音樂修養,才能受其感染,起到陶冶情操,美化心靈的作用。著名教育家和革命家蔡元培曾提出:“所以美育與智育相輔而行,以圖德育之完成者也。”音樂欣賞作為音樂教學的重要方面,首先,它能陶冶情操,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音樂欣賞教學給學生提供了最好的審美實踐機會,學生在音樂欣賞過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并激發了他們的音樂學習的興趣,產生了追求美的欲望。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音樂藝術的一切實踐都必須依賴于聽覺。音樂這種特性決定了音樂教學必須立足于聽,發展學生的音樂聽覺,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良好感受能力,為學生學習其他方面技能打下基礎。
二、教師情感投入合理可以帶動學生情緒
課堂上,在我介紹完蒙古族長調特點,讓大家哼唱歌曲《牧歌》的時候,在音樂的帶動下,大家顯得很投入,富有感情,旋律節奏準確。在學唱新疆民歌《一杯酒》時,我原本很擔心學生能否將歌曲中的裝飾音唱準確,但是通過激情翻唱和情緒帶動,同學們學得很開心,唱得也比較準確。這說明,只要學生投入了或感興趣了,就能學會和學好。相反,一旦扼殺了他們對音樂的興趣,怎么教他們都無濟于事,這就說明教師的引導性很重要。只有教師投入了,學生才容易被感染,也會主動學。我覺得這一點也是本節課成功的關鍵,但是也有較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由于課的容量較大,對風俗文化知識的介紹應再緊湊些,對時間的把握也應更得體。
三、多媒體運用是關鍵
音樂是通過聆聽使接受者感受其特有的藝術形象,產生聯想和想象,進而達到審美的目的。音樂教育活動是以學生為主體,以適合他們的音樂為客體,通過教師指導和設計的活動使主客體相互作用的一種教育活動,也就是教師通過特定的手段使學生與音樂相互作用,從而讓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其實質即為審美教育。這些媒體的使用,或獨此一種,或二者兼有,或三者兼之,同時還要設計好使用媒體的時間、順序和次數。使用的時間合理,能與教學內容銜接自然,不留痕跡,尤其是錄像的合理放映,能使學生獲得“人在畫中游”的效果。使用的順序合理,可使學生獲得層次分明、生動完整的印象,從而加深對教學內容的記憶。使用的次數合理,可使學生獲得鮮明深刻的印象,增強教學效果。由于電教媒體聲畫并茂,視聽結合,通過情景再現,能調動情緒,豐富情感,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因此,能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一節課的得失,一是要有充分的教學準備;二是要有專家的點撥;三是要用心地去反思。倘若能將每個問題放大來看,并辯證地看待它,相信一定會有莫大的收獲。
參考資料:
[1]全日制九年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
[2]汪愛麗.音樂教學法.
[3]曹理.中學音樂能力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