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二五”規劃中,我國把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作為一個重要的方面來抓。推動美術館、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免費開放是黨的十七大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具體實踐,是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的有效手段,是進一步提高政府為全社會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重要舉措,是實現和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積極行動。
在農村,綜合文化站是實現新農村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基礎。綜合文化站是集圖書閱讀,廣播影視、宣傳教育、科技推廣、科普培訓、體育健身、青少年校外活動等于一體,是一個多層次、多方位、多功能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它對于活躍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廣大人民群眾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實現和保障廣大農民群眾精神文化權益,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為了建設好城鄉綜合文化站,尤其是鄉鎮綜合文化站,有必要對綜合文化站的公共文化服務職能進行探討。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持續發展,廣大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提高。一個綜合性、多功能的文化站,應結合農村群眾的生產、生活和思想實際,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推廣先進科技、倡導文明生活,促進農村的經濟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
一、實行免費開放應健全與其職能相應的基本文化服務項目。
隨著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綜合國力大大增強,廣大農民群眾物質生活的逐步富裕,人們在充分享受物質生活的同時,更應該在精神層面得到關懷和幫助,讓人們享受文化幸福,實行免費開放就是對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一個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政府的扶持和支持下,文化站要健全與職能相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項目。顧名思義,文化站的工作領域首先是書報刊借閱服務、法制科普知識教育服務、文藝演出活動服務、數字化信息服務、公共文化資源配送和流動服務、體育健身活動服務、青少年校外活動服務。而這些公共文化是由代表公眾利益的國家、社團、企業、公民等組織和個人,以非營利的組織性質向社會公眾或特定社會團體提供文化產品和服務,以彌補營利性文化企業在市場供求關系中出現的“市場缺矢”,進而在暜惠理念的框架下實現公民的文化權利和社會的文化福利。
綜合文化站的主要職能,可以用兩個字概括,那就是“服務”。 公共文化服務是文化與民生的重要結合點,也是使普通百姓享受文化幸福的重要標志。如:竹溪縣蔣家堰鎮綜合文化站由夫妻倆經營,文化站是“十一五”期間在政府扶持下新建的兩層樓房,開辦的有圖書閱覽、舞廳、攝影、游藝室、臺球等,無論是春夏秋冬的農閑時節,還是平時的午后傍晚,這里總是人來人往,格外熱鬧,村民們看著有關養殖的書籍,打著臺球,在文化站門前的槐樹下喝著大碗茶、聊著天、打著撲克,文化站以優質的服務滿足農民群眾多樣化的文化需求。
二、深化改革,提升與文化站職能相適應的公共文化服務
人們對公共文化的需求越來越旺盛,過去常年不變的文化活動形式越來越得不到百姓的認可了,文化站的工作也不僅僅是搭個臺子唱唱歌跳跳舞,那只是一部分愛好者的小眾娛樂。文化站應該從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自上而下的“捧場式”工作理念,轉換到在市場經濟接軌的“實現權益”的思路上來,就是讓文化工作從“唯上”轉為“唯民”,從“政府搭臺、文化唱戲”,回歸到文化的大眾教育功能和實現人的自由發展這一本質目標上去。
文化的大眾教育功能也就是運用多種文化藝術手段,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向群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教育。可通過辦墻報、板報、文藝表演等形式來做宣傳。如:竹溪縣各鄉鎮綜合文化站的墻壁上到處都貼著唱響紅歌的歌詞、道德經、弟子規,紅紅的標語隨處可見。 十堰市張灣區西溝鄉文化站把長坪塘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使群眾受到良好的愛國主義教育。
積極開展文化活動,以優質的服務滿足農民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實現人的自由發展這一本質目標。如今百姓成了舞臺主角,文化成了增進人與人之間感情的紐帶,快樂和幸福在政府與百姓攜手共鑄的文化網絡中傳遞。在文化(館)站“農民點單”式的服務增多,由農民自主選擇喜歡的藝術團和節目大幅度增加,數字電影放映增多,有以往的送電影下鄉到每天晚上在文化站固定放映,每年農民自創節目增多,為農民提供形式多樣的文化空間。
1、開展文體活動是綜合文化站的功能之一
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問題受到更多人的關注,也掀起了大眾體育健身的熱潮。而對于“全民健身”的組織、輔導的職責,也義不容辭地落到了當今的綜合文化站的肩上。事實上,文體活動本來就相互關聯在一起,許多文化站都組織的有腰鼓隊、籃球隊、武術隊等,并定期開展活動,如今參與健身的農民越來越多,文化站成了農民唱戲、跳舞健身的最佳場所。如:十堰市張灣區西溝鄉文化站組織青少年參與山地自行車比賽,組織大西溝生態旅游節、近郊一日游,使周圍的群眾享受大自然美麗的風光。這些文體活動更貼近群眾,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引導著農民新的生活方式,在更高層上提高了新農民的素質。
2、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群眾文化活動
文化活動社會辦是我國文化事業的一項重大改革,是符合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是符合我國的國情、國辦。雖然免費開放,開展活動政府買單,但還是要遵循誰參加誰投入誰收益的原則,走群眾文化社會辦的道路。文化活動由企業投資,進行市場化運作,向社會征集活動項目,項目確定后采取公開招標的方式,對投標企業提供的方案進行綜合評審,以此確定文化活動的承辦單位及冠名權。如:文化站開展的排球賽、鄖縣每年舉辦的龍舟賽等均有企業冠名贊助,十堰市張灣區西溝鄉文化站舉辦的菜地領種活動、黑色有機豬領養活動,這些活動都遵循了誰參加誰投入誰收益的原則,也從不同層面滿足了人民群眾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鼓勵各類企業通過多種方式廣泛參與社會文化服務,已成為當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補充力量。使企業多些文化擔當,盡一份社會責任,即可為政府分憂、惠及群眾,又能宣傳、提升自己的品牌和形象。
3、開展形式多樣的民俗活動
依托傳統節日,重大慶典活動和民間文化資源,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民俗活動,如:農閑、集市、花燈、三月三廟會,燈迷、鄖陽特有的民間《鳳凰燈舞》、鄖西的三弦、鄖陽二棚子、鄖陽的花鼓調、鄖陽的八岔子、鄖陽四六句、鄖西的秦韻小調、房縣的九道民歌、房縣民間的《玄武燈》、呂家河村民歌等文化活動,延伸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覆蓋著廣大基層農民群眾,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和諧相處,活躍了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提升文化館(站)公共文化服務職能有多種方式和途徑,我在這里只是做一淺顯的論述以供大家參考。把文化館(站)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引導廣大農民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以優質的服務,吸引廣大農民走進文化陣地,以文化服務效能的提高(升)來推動文化惠民工程的開展,以豐富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滿足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要求,真正讓文化發展成果惠及千家萬戶,使文化真正融入百姓生活。
參考文獻:
[1]王榮槐.武漢市社會文化工作實用手冊[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郭少勤(1965.10-),女,漢,湖北十堰人,大學,副研究館員,十堰市群眾藝術館,研究方向:群眾文化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