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汪曾祺的文章體現了對人性的召喚和自然的渲染,使讀者形成向往寧靜、閑適、恬淡的心靈追求。
關鍵詞:汪曾祺;人性的召;樸實的自然;凡人小事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除了被“忙”包裹、擠壓之外,似乎根本體驗不到人生還有什么其他樂趣。與此同時,身邊的“凡人小事”還沒來得及完全呈現自己的意義就被拋到記憶的背后。而汪曾祺的文章則向人們發出這樣的吁請:慢點走,欣賞你自己啊!汪曾祺憑著對事物的獨到穎悟和審美發現,從小的視角楔入,寫凡人小事,記鄉情民俗,談花鳥蟲魚,考辭章典故,即興偶感,娓娓道來,于不經心、不刻意中設傳神妙筆。他深感現代社會生活的喧囂和緊張,使讀者形成了向往寧靜、閑適、恬淡的心理定勢,追求心靈的愉悅、凈化和升華。
汪曾祺寫“凡人小事”的文章深蘊著他獨特的人生體驗,但其效用并不只是自娛一己的性情,他強調自己的作品還應于世道人心有補,于社會人生有益,決不是要把個人與社會隔離開來,對立起來。他的作品間或也流露出道家主張的隨緣自適、自足自保的悠然任化的意趣,但斷然有別于魏晉文人的清談和頹廢,在本質上他對人生的理解和描繪是樂觀向上的,相信“人類是有希望的,中國是會好起來的”。汪曾祺則是要從內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種原汁原味的“本色藝術”或“綠色藝術”,創造真境界,傳達真感情,引領人們到達精神世界的凈土。
一、宣揚復蘇的人性
汪曾祺是個迷惑人的高手,他盡由自己不緊不慢地繭中抽絲,便讓讀者適應了遙遠的故事。作者力求的不僅是內在的美的本質,他還把這種意思組織得和諧生動,輕松靈動的整體,征服的就不僅是人的思想,還有感覺了。他選擇的是原汁原味的風土人情加清新活潑的語言效果。關于高郵水鄉,作者顯然是傾注了熱情,帶著最親切的回憶和最深刻的理解來描繪她的一切。我們看到的就是生靈活現的人和人們,只不過沒有爾虞我詐的心計,沒有追名逐利的欲望,沒有太多的瑣碎和市儈,怎樣是最透明的它就是怎樣。這種全新的意境已經足夠讓人心馳神往了,那男女主人公更是集中了這種"樸實"的菁華,他們是簡單自由的,卻更尊重天性。我們不妨這樣看待《受戒》:它雖然是霧里盛開的花,但它畢竟宣告了另一種花開的樣子,即使不可企及,霧里觀花也是安慰。作者在全文營造的一種輕松活潑、讓人賞心悅目的情感基調,是和他選用的幽默清麗的語言風格分不開的。他慣用一些不以為然的筆調來敘述有悖常理的事情,給人的心理和視覺都是一種全新的不大不小的沖突,讓這篇皈依美的文字從頭到腳都充滿了吸引人的氣質,它有存在不可多得也并非完全脫離現實,像沒有沾煙塵的野外的風,我們完全可以把它當作這樣一股不合時宜的空氣,它告訴我們:生活還可以是這樣一種樣子。
汪曾祺借自己的理想為人們未經壓抑自由生長的天性作了一個絕美的比喻。《受戒》中蘆葦的清香輕襯的那塊忘俗的天地,幽靜寺廟中小和尚明子青澀拘謹少年的影子,農家女小英子水鄉里養出來的率性天真,《受戒》是鄉土自然清新得不容許一粒灰塵的呼吸,它把一直在其中自自在在行走.生活.哭哭笑笑.說話的故事的淳樸人們的美揭發出來,帶著不留余地的罪惡,讓讀者徒然心羨悵然向往那種原始的自由和恣意。它激起的更多的是對那種迥然不同的美的遙不可及的遺憾,深沉到傷及人的自信。作為狹隘空間中的文明人,我們少有超越理性的天性,那些被稱為沖動和錯誤,或是蒙上了不真實的色彩,所以猛然間停住腳面對一片夢般叫你心有戚戚的美的影射時,才發現有種天賦很早就被遺棄了。這是來自《受戒》的暗示。
《受戒》中一對活潑可愛的小兒女之間萌發的天真無邪的朦朧愛情,蘊含著對生活和人生的熱愛,洋溢著人性和人情的歡歌。這種內在的歡樂情緒同古代樂府和民間情歌相同。《大淖記事》的愛情故事略為曲折。娟美可人的巧云和年輕風流的錫匠十一子純真赤誠的愛情遭到野蠻的蹂躪,然而無比堅貞的愛竟可使生者死、死者生,使所有人為之敬佩,文中描寫的錫匠形象尤為鮮明。這是令作家“向往”和“驚奇”的美,它深藏在民間,深藏在我們民族的傳統中。
然而,它在展示美與健康的人性的同時,也常常對人性的丑惡發出深沉的嘆喟。 《釣人的孩子》反映的是貨幣使人變魔鬼,《珠子燈》揭示的是封建貞操觀念的零落,《職業》寫的是失去童年的“童年”和人世多辛苦,《陳小手》更揭示了封建主義、男權專制的殘暴。當然,作者也無意掩飾我們民族心理和性格的弱質。《異秉》中對市井平民沿襲為常的僵硬刻板生活,于生無望而求助于“異秉”的猥瑣心理,也進行了不無調侃的諷刺:《八千歲》中米店老板的心理自我調節也頗似阿Q。
二、宣揚樸實的自然
《受戒》中表現的就正是傳統文人追慕的"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這種"生活境界的美的極致". 作者是愛世間的,對之有無法割斷的牽系,在態度上也就特別寬厚通脫。這種生活態度和人生立場在"五四"以來的新文化傳統中,肯定不占主流地位,也不可能以完整的形態呈現,由此散落在民間世俗世界中,與被遮蔽的民間文化建立了某種關聯。與這種生活態度和人生立場相配合,在審美上他也追求一種民間傳統藝術趣味,如年畫,如鄉曲,在大俗中彌散出一種蕭散自然的神韻。 這種特有的氣氛與韻味的營造,在很大程度上也得力于作品的語言。《受戒》的語言是洗練的現代漢語,其行文如行云流水,瀟灑自然中自有法度,正如作者所言,“作品的語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養。語言的美不在一個一個的句子,而在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關系。 包世臣論王羲之字,看來參差不齊,但如老翁攜帶幼孫,顧盼有情,痛癢相關。好的語言正當如此。
所作小說多寫童年、故鄉,寫記憶里的人和事,在渾樸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現和諧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脫離外界的喧嘩和干擾,精心營構自己的藝術世界。自覺吸收傳統文化,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顯示出沈從文的師承。在小說散文化方面,開風氣之先。
《受戒》是鄉土自然清新得不容許一粒灰塵的呼吸,它把一直在其中自自在在行走、生活、哭哭笑笑、說話的故事的淳樸人們的美揭發出來,帶著不留余地的罪惡,讓讀者徒然心羨悵然向往那種原始的自由和恣意。它激起的更多的是對那種迥然不同的美的遙不可及的遺憾,深沉到傷及人的自信。作為狹隘空間中的文明人,我們少有超越理性的天性,那些被稱為沖動和錯誤,或是蒙上了不真實的色彩,所以猛然間停住腳面對一片夢般叫你心有戚戚的美的影射時,才發現有種天賦很早就被遺棄了。這是來自《受戒》的暗示。作者假設這樣一個空間,那么會怎么怎么樣,他要帶領我們超越倫理道德造成的誤區,展示給我們一種過濾了種種塵埃的至純至性的生活方式,因為它遠離現實,所以彌足珍貴。它告訴人們應該保護向往這種美的能力,這種表達是透過紙面透過文字透過整個簡單的故事情節的,省略去掉了一切修飾,剩下和就是追求美的意圖。讀著這些文字的人們,如何不為其中的執著信仰心神一顫?
作者力求的不僅是內在的美的本質,他還把這種意思組織得和諧生動,輕松靈動的整體,征服的就不僅是人的思想,還有感覺了。他選擇的是原汁原味的風土人情加清新活潑的語言效果。關于高郵水鄉,作者顯然是傾注了熱情,帶著最親切的回憶和最深刻的理解來描繪她的一切。那里的風光最自然親切,那里的寺廟和農家最悠閑最溫馨,那里有人們總是做著最充實最詩意的事情,連和尚都是有人情味的。其中林林總總的關于"放焰口"、"受戒"的細節描寫都給人好奇和耳目一新的感覺,它們很貼切地將整篇小說填充得飽滿豐富意趣盎然。文中的荸薺庵紀事,以平常人的角度寫幾個和尚,甚至是以輕喜劇的姿態闖入讀者的視線,為故事的順利展開墊定了基調:作者是用人的天性看世界,用人的感覺來說生活,現實和傳統中的宗教戒律和游戲規則是完全不適用的。我們看到的就是生靈活現的人和人們,只不過沒有爾虞我詐的心計,沒有追名逐利的欲望,沒有太多的瑣碎和市儈,怎樣是最透明的它就是怎樣。這種全新的意境已經足夠讓人心馳神往了,那男女主人公更是集中了這種"樸實"的菁華,他們是簡單自由的,卻更尊重天性。我們不妨這樣看待《受戒》:它雖然是霧里盛開的花,但它畢竟宣告了另一種花開的樣子,既使不可企及,霧里觀花也是安慰。
汪曾祺在文章中營造了一種輕松活潑、讓人賞心悅目的情感基調,是和他選用的幽默清麗的語言風格分不開的。他慣用一些不以為然的筆調來敘述有悖常理的事情,給人的心理和視覺都是一種全新的不大不小的沖突,讓這篇皈依美的文字從頭到腳都充滿了吸引人的氣質,它有存在不可多得也并非完全脫離現實,像沒有沾煙塵的野外的風,我們完全可以把它當作這樣一股不合時宜的空氣,它告訴我們:生活還可以是這樣一種樣子。
(作者簡介:劉麗娜(1981-),鶴壁職業技術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