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針對中國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的發展歷史,分析了傳統人文精神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是如何體現并發展。
關鍵詞:當代文學;現代文學;傳統人文精神
一、中國傳統人文精神的內涵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文明和燦爛文化的民族,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是中華民族引以為豪的重要凝聚力。
中國傳統人文精神,主要是指我國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形成的,并貫穿于傳統文化之中的,以孔子為代表人物,以儒家仁愛思想為核心,注重人倫道德,追求崇高理想,肯定人的價值,重視群體和諧的理論和學說。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深厚的人文精神,其主流精華部分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濃縮,是我國歷史上形成的種種傳統美德的思想基礎,是現代人文主義精神的重要思想淵源。
二、中國現代文學與傳統人文精神
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歷史進程,也就是三個十年,在這三十年里現代文學史中,中國傳統人文精神一直在延續和發展,并隨著西方人文主義的進入,中西方人文精神互相交融,使中國人文精神得以豐富,并體現出強烈的時代、民族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第一階段:1917年到1927年,也就是五四時期,通常又叫“五四”時期的文學,因為“五四”文學革命是這一階段的重要內容。在這十年里現代文學開拓和奠基階段,受西方啟蒙運動影響,中國開始向西方學習,人文精神開始呈現從文學革命向革命文學發展,即由文學形式的外在改革逐漸轉向思想內涵的深刻變化。魯迅、郭沫若等一批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及其現代文學的奠基作,文學研究會和創造社等最初一批重要的社團流派,都出現在這一階段。
第二個階段:1928年到1937年,通常又叫左翼時期的文學,因為左翼文學在這一時期迅速發展、高漲,并成為文學發展的主潮。這個十年是現代文學發展成熟階段,除了繼承和弘揚五四以來的傳統人文精神,以梁實秋為代表的理論界廣泛譯介西方理論思潮,人文精神有了進一步發展。這一階段除了出現一批左翼作家作品之外,還出現了巴金、老舍、沈從文、曹禺等一大批風格獨特的作家及其代表作,并出現了眾多的社團流派,形成了現代文學的繁榮局面。
第三個階段:1938年到1949年,通常叫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時期的文學。這一階段的重要特點是民族斗爭與階級斗爭對文學發展和人文精神顯示出了明顯的作用和影響。這一時期典型的代表性文學家與代表作有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丁玲的《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風驟雨》,李季的《王貴與李香香》,賀敬之、丁毅的《白毛女》等優秀作家和作品。
三、中國當代文學與傳統人文精神
1949年7月2日19日,中華全國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標志著國統區和解放區作家的大會師,標志著全國文藝界分隔狀態的結束,標志著五四新文學傳統與解放區文學傳統合流,當代文學正式拉開了帷幕。會議確立了毛澤東文藝思想的絕對領導地位,確定了新中國文藝發展的總方向為工農兵方向,把解放區文藝樹為全國文藝發展的典范,實現了文藝工作的體制化。第一次文代會也是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分界線。
當代文學的特征是:
重功利輕審美——文學的社會功利性非常突出,文學本身所應當具有的審美愉悅功能卻極大地萎縮。揚理念抑性情。文學一旦突出功利性,必然會使文學的理性色彩鮮明。
尊群體斥個性——作家作品思想:宣揚共性思維,主體性受抑制,個體性話語得不到表現;作家存在方式:不獨立存在,“文化建設大軍”戰士,革命機器的“齒輪”和“螺絲釘”,團體性存在,“國家干部”。
第一,一元化文學時代(1949-1978年)
(1)“十七年”文學(1949-1966年):解放區文學傳統,文學“一體化”;思想統一;優秀作品不多;人文精神被政治化,成了政治的風向標,模式化、公式化、概念化。
(2)“文革”文學(1966-1976年):經過反右,文藝界一大批作家、評論家被打成“右派分子”,被打入生活底層,失去最基本的政治權利,失去創作和發表作品的自由,直到20多年后作為“重放的鮮花”重返文壇。知識分子的批評力量喪失殆盡,徹底沉寂,文學走上了末路。官方文學蕭條,“一個作家,八個樣板戲”,文革時期的特殊敏感時代,人文精神受到了摧殘。但是,“地下文學”長足發展,飽受迫害的人文精神在政治的壓迫下艱難的得以延續與發展。
第二,多元化文學時代(1978年以后)
(1)后啟蒙文學時期(1978-1990年):“五四”新文學傳統回歸,文學的人文精神得以回歸與發展。作家現實戰斗精神,人文精神、精神優勢充分體現。
(2)商業化文學時期(1990年以后):文學的人文精神扭曲,傳統人文精神淪喪。1990年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出,中國社會意識重大轉型,知識分子、作家精神優勢喪失;文學商品化、世俗化、私人化;作家或“下海”,或堅守精神家園,或徘徊于二者之間。
四、結束語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文主義精神,是中國人民的寶貴財富,它對于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促進人民間友好和睦相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意義,我們應更好的加以繼承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它必將在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將發揮重大作用。
基金項目:牡丹江市社會科學課題項目,項目編號:201110
參考文獻:
[1]張立文.儒學人文精神與現代社會[J].南昌大學學報,2002(2).
(作者簡介:劉英秀(1983.1-),男 ,河北平泉人,大學本科,助理研究員,牡丹江師范學院,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