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譯是運用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所要表達的思維內容正確而完整地重新表達出來的語言活動。同時翻譯也是將一種語言文化承載的意義轉換到另一種語言文化中的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活動。不同的思維方式會產生不同的語言認知方式,進而影響到翻譯策略的選擇及翻譯的后果。
關鍵詞:思維;英語翻譯;差異
思維方式是一個民族或一個區域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所形成的一種思維定勢。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不同的民族文化,反映著某種語言的民族群體千百年來形成的語言傾向,體現著該語言民族的思維特征。英漢兩種語言也不例外。下面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介紹中英思維方式的不同。
一、具體思維和抽象思維
從總體上看,傳統的中國文化思維方式具有較強的具體性,而西方文化思維方式則具有較強的抽象性。這種差異在語言上表現為漢語的形象性和英語的功能性。
漢語具有形象性。如“雨”(rain)字中的四點表示雨滴。漢語直觀性abd74631d69ad53a43d18fdc9324ac44f3a9a1ef8ccb8a1310c1aa17bc526d4d強,如“硬幣”(coin), “紙幣”(note)等,形象鮮明生動,而相應的英語譯文絕大多數只說明功能,極少具備原文的形象性。
漢語常以具體比喻抽象,以物表感,狀物言至。“手忙腳亂”(in frantic rush)形容做事慌張而沒有條理。對這類詞的理解,不能浮于字面,而應了解其喻義。翻譯時,可用直譯再現原文的形象,也可用意譯直接表達喻義。
中西民族之間因具體和抽象所存在的區別也明顯地影響到文學作品的藝術構思和表達形式,這一點從馬致遠的“秋思”與譯文的對比中可得到明證。原文的前三行是“古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連續使用了九個名詞,并列了九種具象,蕭瑟凄涼之景,空曠冷落之感從這九個象語中凸顯出來,生動形象地抒發作者當時的情緒和心境,無需任何贅詞冗語,但看譯文:
O’er old tree wrenthed with rotten vine fly evening Crows,’ Neath tiny bridge beside a cot a clear stream flows, On ancient road in western breeth a lean horse goes……
譯文句式工整,詞義貼切對應,語句流暢通順,且極大限度地保留原詩具象。但根據英語句法結構,增添了冠詞,介詞和動詞,原句中的具象組合改變成三個完整的邏輯句。之所以如此,固然是英語遣詞造句的語法要求,更是由于嚴密的抽象邏輯思維表達形式的需要。
二、整體思維和個體思維
傳統的中國哲學認為天地人合一,自然界和人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整體,自然界和人類都服從同一規律。這種哲學思想滲透到人們的思想中,形成整體思維方式而西方哲學強調人的個體意識,人依附于自然卻獨立于自然,人要向自然索取,因而西方人崇尚個體思維。這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體現在語言中形成如下特征:
(一)漢語詞義一般較籠統,英語詞義一般較具體
漢語中的“摩托車”可指所有類型的摩托車,而在英語中除了用motorcycle表統稱,還有light motorcycle,heavy motorcycle和touring moped。
(二)漢語表達較模糊,英語表達準確
漢語中的單復數概念不如英語明晰。如“你有鋼筆嗎”可以譯為:Have you got a pen? Have you got pens? Have you got some pens? 準確的譯文只能視具體語境而定。
漢語詞類的界定比較模糊,即使詞類變了,詞形也不改變。如“紅了半邊天”,“紅色”,“玫瑰紅”中的“紅”分別作動詞,形容詞和名詞,但詞形無任何變化。
三、順向思維和逆向思維
不同的民族,在觀察某些事物現象時,所取的角度及思維的方向有時是不同的。表現在語言上,不同的民族有可能采取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語言形式來描述同一事物,行為或現象。如中國人處于禮貌在請對方先走,先吃,先做時常說“您請!”,英語里卻說 “After you !”
在時空觀念上,傳統的中國人仿佛是面朝過去站著,把已經發生過的事物看做在前面,而把將要發生的事看成在后面,例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而英語里卻說“from this time forward,two years back”。
英漢民族思維順序的差異也往往反映在觀察事物時所取的不同的視角傾向。這種不同的視角傾向往往導致英語和漢語對同一思維內容采取截然不同的表達形式。如漢語的“自學”,在英語中是self taught,漢語的視角點落在“學”上,英語的視點落在“教”上。
(作者單位:銀川能源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