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革,人民群眾參與國家公共事務的管理意愿越來越明顯,新聞事業本身也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發生了一系列的新變化,這些都都社會輿論環境變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對此,文章進行了傳播方式、受眾狀況的變化,以及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思想文化領域變化,最后分析了當前形勢下輿論的主要特點。
關鍵詞:輿論環境;傳播速度;受眾;輿論
一、傳播方式的變化
以數字化、網絡化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突飛猛進,帶來了傳播方式的巨大變化,影響和改變了社會輿論的生成。
1.傳播主體多樣化,個人和社會組織在信息傳播中的地位空前提升。隨著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技術快速發展和普及應用,個人和社會組織掌握的傳播工具越來越多,在信息傳播中的地位空前提升。傳統媒體不再是新聞發布的唯一渠道,個人和團體都可以利用交互性更強的互聯網和手機,通過帖文、博客、播客、手機短信等形式發布信息、形成輿論甚至進行動員組織。
2.傳播模式發生重大變革,顯現出極強的群眾傳播特點。隨著即時通訊、手機短信、博客、播客等快速發展,網上信息源頭和傳播渠道急劇增多。這些新的傳播方式具有“點對群”、“群對群”的特點,逐步形成網狀、立體的信息發布和傳播方式,顯現出極強的群際傳播特點和社會組織動員能力,深刻影響社會輿論的形成模式。可以說,“互聯網已經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
3.傳播速度加快,影響范圍廣泛。互聯網、手機等新的傳播技術使信息傳播的范圍更加廣泛,超越地域甚至國界。
二、受眾狀況的變化
受眾是指報刊的讀者和廣播電視的聽眾、觀眾等,是信息傳播的接受者。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受眾的思想觀念、信息接受方式也在發生深刻變化。
1.參與國家和社會公共事務的意愿日趨強烈。人民群眾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是現代社會的重要特點。當代中國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轉型的歷史進程中。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社會發展對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廣大人民群眾的主體意識、民主意識普遍增強,政治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不斷加強,國家對公民民主權利的保障不斷提高,公民政治參與方式不斷更新,這些因素為公民參與政治奠定了堅實的社會基礎。
2.社會思想觀念發生深刻變化。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社會組織、就業方式發生很大變化,越來越多的社會成員由“單位人”變成“社區人”、“社會人”。一些新的社會群體不斷出現,一些困難群體,包括城市下崗職工、進城務工人員、失地農民、殘疾人等,生活面臨很多實際困難。他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同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于關鍵時期,深層次矛盾進一步凸顯,利益關系更加錯綜復雜,不可避免地對人們的思想活動產生深刻的影響。人們在思想認識、道德選擇、價值取向等方面的獨立性、多樣性、多變性、差異性日益增強,加劇了國內社會思想意識的多元、多樣和多變。
3.通過輿論表達利益訴求的意識增強。大眾傳媒是公眾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的重要方式。近年來,人民群眾通過大眾傳媒表達觀點和利益訴求的現象日趨普遍。
三、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思想文化領域變化
改革是一場深刻的革命,已經并將繼續給我國社會帶來深刻變化。在這個歷史進程中,我國社會經濟成人、就業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關系必然進一步多樣化,思想文化領域也必然會發生深刻變化,社會思想空前活躍,社會價值觀呈多樣化趨勢。
1.信息極大豐富,總量呈現爆炸式增長。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社會的物質財富和精神生產始終處于辯證的相互作用關系之中,當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時,精神生產和精神交往也會成為制約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目前,信息社會已經到來,世界各國加大信息社會建設力度,信息總量急劇增加。根據現在的推算,人類社會的信息量倍增時間僅僅需要18個月至5年時間。
2.社會更加民主開放,透明度不斷增強。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國家通過法律法規的形式明確人民群眾對重大事務知曉、監督的權利。
3.國際輿論對中國的關注度不斷提高。我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明顯提高,國際社會越來越聚集中國,外國媒體對我國報道持續增加,來華采訪報道的境外記者數量越來越多。在一些重大事件、重大活動中,相當內容往往會成為國際輿論的焦點。
四、當前形勢下輿論的主要特點
從輿論載體來看,大致可分為三個輿論場,即口頭輿論場、網絡輿論場、媒體輿論場。這三個輿論場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形成了現代輿論的許多新特點。
1.輿論熱點形成加速。近年來,隨著信息傳播的方便和快捷,輿論形成速度越來越快,輿論熱點往往呈現出集中瞬間爆發的形態。
2.輿論熱點多而頻出。輿論熱點是在特定時間范圍內或特定地域范圍內,社會成員就同一事件的集中的觀點表達。過去,由于信息傳播的種種局限,輿論熱點形成慢,比較少。現在輿論熱點形成快,過去可能是區域性的熱點,現在可能會引起全國乃至國際社會的關注,輿論熱點多而頻發。
3.輿論形成和關注范圍更加廣泛。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都有一定的覆蓋范圍,比較集中于一定的區域,而網絡、手機的發展,使信息傳播遠遠超出區域性的范圍,它們互聯互通,成為覆蓋全國乃至全球的新興傳播渠道。一方面,各種網站第一時間匯集國內外媒體的報道,所謂天下的大事、小事“一網打盡”,傳播速度以秒計算;另一方面,網絡提供的發布信息、發表意見的平臺十分豐富,跟帖、論壇、博客、播客、微博等使各種意見都能反映出來。
(作者簡介:李紅昌(1977-),男,漢族,吉林通榆人,現任職于吉林省通榆縣新聞記者站,研究方向為新聞采編及新聞稿件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