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以職業為導向,以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為目的,以市場需求為運作平臺的工學結合模式下,文章就課程的宏觀設置、微觀教學以及畢業設計環節的教學實施與改革等方面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教學實施;工學結合;校企合作
“2+1” 工學結合模式具體是指在高職院校的三年教學中兩年在校學習,一年在企業實踐(其中上半年為頂崗實習,下半年為工作實習)。與之前的“2.5+0.5”模式的不同在于,將第五學期的在校學習改為在企業實踐,也就是“頂崗實習”。使學生在兩年的在校學習后去到企業,真正的融人到社會中得到鍛煉。學生的工作作為學校專業培養計劃的一部分,除了接受企業的常規管理外,學校有嚴格的過程管理和考核,并給予相應學分。
工學結合教育模式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到英國的“三明治”教育模式(Sandwich Education),后來演變為合作教育,本世紀初才將合作教育改為“與工作相結合的學習” (Work—integrated Learning),簡稱工學結合。這100年來工學結合教育模式經久不衰,主要歸功于它切合實際的理念,也就是以職業為導向,以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為目的,以市場需求為運作平臺。
2008年我校進行了教育模式改革,引入了“2+1”工學結合模式,運行至今。在這樣的模式下,本文就以下三個方面的教學設置與改革進行重點的論述。
一、課程的宏觀設置
課程設置循序漸進,充分利用在校的兩年(四個學期)時間進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
為大學一年級新生主要安排職業基礎課,重在轉變學生的學習思路與學習方法,培養其學習興趣和設計師理念,進行專業素養和綜合素質的陶冶與熏陶,對其進行專業內涵建設,豐富人文底蘊,營造良好的專業學習氛圍。在第二學期增加一部分的專業技能學習和訓練,比如簡單的平面設計軟件、動畫交互軟件。在第三學期開始安排職業核心課程,從各類多媒體軟件的學習到軟件的綜合應用、項目案例的制作。在課程實施中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更注重實訓內容的展開。實訓以案例教學為主,講究團隊協作,項目任務式團隊合作的實訓教學,實現教與學的互動、情與境的交融、理論與實踐的交互滲透。并實施在案例的進行中和結束后安排學生上臺演示作品,闡述理念、創意思路和制作過程的創新教學。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遵循四個原則:(1)能力本位原則。認真研究職業崗位群對知識、技能和態度等方面的要求,精心組織教學內容,并應特別注意選擇反映當前科技和生產發展水平及地方特色的最新技術成果。數字時代,科技發展快,也就要求沒一個教師對自身以及教學要時刻做到知識更新和應用能力的更新。(2)產教結合原則。注重采用產學研結合的教學模式進行課程教學活動,盡量在真實(仿真)的職業環境中培養學生的創新和應用能力。也包括平時鼓勵和組織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將知識運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兼職,接項目,參加比賽,在不斷的磨練中溫故知新。(3)教書育人原則。認真研究本課程中的育人因素,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創設和利用各種機會和途徑,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職業情感、職業道德以及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這也是課程教學中講究的素質目標的培養。(4)提高“雙效”(效果和效益)原則。注意收集相關的資料,并以此為素材,制作成多媒體課件為教學服務,提高教學的直觀性和生動性;同時制作和利用教學錄像、課程網站等,并使其服務于課程教學,以提高課程教學的效率。
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體現了能力本位原則和產教結合的原則,能夠更好的實踐化教學,學習和鞏固技能。行業專家參與課程標準的制定,參與教學;校內實訓基地的“學”,校外實訓基地的“工”,打破實施“工學結合”的屏障。建成行業企業積極參與,課程體系優化,教學資源豐富,用人單位滿意,具有高職特色鮮明的優質課程。
表現在頂崗實習方面,學生通過學校安排或自主聯系的方式,去到專業對口的企業進行頂崗實習。真正的接觸社會,融入行業內部,用最直接的商業化手段為自己的工作打分,用最嚴苛的專業眼光衡量自己的水平,在殘酷的現實面前窮追猛趕,在工作的壓力下迅速的提升自己,快速的成長,使自己具有更高的技能水平,更有更好的專業競爭力。
三、畢業設計環節的創新與改革
畢業設計和畢業論文是學生畢業的一道坎,尤其是對藝術類學生而言,畢業論文痛苦至極。結合教學需要,結合學生特長,本專業進行了畢業設計環節的教學改革,首先要求學生就實際工作崗位的需求進行畢業設計的制作,盡量將畢業設計聯系實際,形成實物或得到市場推廣;其次將五千字的畢業論文改為二十頁以上的作品說明書。學生在制作畢業設計的同時,制作畢業設計說明書,以圖片為主,文字為輔的方式,講述自己的創意來源、設計思路、作品效果、制作過程和不足。既達到了畢業論文的目的,又使用了本專業的軟件,通過專業的手段將作品進行了很好的闡述,更有實踐意義,可謂一舉兩得,師生受益。
“2+1”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多媒體專業的教學實施與改革正在逐步推進和逐步取得成效階段。企業與高校進行校企合作并回報社會,這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公益事業。校企雙方互相支持、互相滲透、雙向介入、優勢互補、資源互用、利益共享,實現了學生提高自身素質,學校定向培養人才,企業提前搶占人才市場的共贏。本著教書育人,育好人,服務社會的理念,深化教學改革,加強校企合作必將持之以恒,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顧金峰.“2+1”工學結合模式下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實踐與探索[J] .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2).
[2]陳桂珍.基于職業工作過程的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實踐[J].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3).
[3]方宏智.高職院校環境藝術設計類專業學生崗位能力培養探析[J].大眾文藝,2011(11).
(作者簡介:朱曉禮(1984.10-),女,漢,江蘇蘇州人,本科,助教,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計算機多媒體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