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對文章人們分析課文一般采用先分后總的程序,但閱讀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對閱讀材料的總體把握將直接影響對文章的理解。因此,分析課文《陋室銘》時,我向學生問的第一個問題是:你們初讀課文后,對這間陋室的印象如何?學生馬上回答:陋室不陋。(板書:不陋)于是,我就以這樣一個總印象作為全文分析的切入口。
教文言文,一般采用串講法,讀一句講一句,這種教法看似面面俱到,滴水不漏,但學生的思維和能力都不能得到訓練和培養,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果不佳。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在本文的教學中采用了以啟發性的提問帶出課文的方法,使學生在回答問題的同時既訓練了思維又強化了能力。
我首先承接上一個問題問學生:“‘陋室’為什么‘不陋’?文中哪一句能回答這個問題?”開始有學生以為是“何陋之有”,既而有否定了,因為此句與“陋室不陋”同義。后來一致認為是“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我又問:“這八個字中哪兩個字最關鍵?”學生很快找出“德馨”二字。于是我在黑板中心位置用紅粉筆板書“德馨”,指出這兩字是全文之魂。后面的分析就是抓住這兩個字展開的。
為了講析開頭兩句,我問:作者為什么不把“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置于文首?開頭兩句是什么關系?類似的關系以前接觸過嗎?通過討論,學生明確了第一、二句與第三句是比興關系,有這類關系的句子在《回延安》中也曾學到(如“樹梢樹枝樹根根,親山親水有親人”),本文作者用“山”、“水”比“室”,用“仙”、“龍”自比。“仙”、“龍”都是神話中的美好事物,開頭兩句對第三句起烘托作用。
接著,我以“作者的德馨表現在何處”為總問,引出以下五句,每一句又以若干小問題深化,句與句之間再用過渡問相連。以下五句提問的設計是: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陋室的環境是一片蕭條,還是充滿生機?從哪可以看出?(綠、青)有人說這兩句有兩個動詞用得很好,是哪兩個動詞?好在哪里?(“上”和“入”,以動寫靜,突出環境的生機勃勃。)這兩句寫景的順序是如何安排的?(由室外到室內。)到這里來的客人多嗎?從哪一句可看出?(這一句是曲問,又是過渡問,答案是:不多,從“苔痕上階綠”可看出,因為“苔痕”都爬到“臺階”上去了,來的人還多嗎?)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到陋室來的客人不多,那來的到底是些什么人呢?(鴻儒。教師補充:劉禹錫長于詩文,和白居易唱和甚多,世稱“劉白”;又因和柳宗元交誼很深,人稱“劉柳”。)作者主要是表明自己的“德馨”,為什么要寫朋友是些什么人呢?(人以群分,物以類聚。寫朋友是博學之人、高雅之士,實際是表明自己也是博學之人、高雅之士,這是從交友的角度寫陋室不陋,顯現自己的“德馨”。)“白丁”的原意是什么?這里指什么人?為什么?(前兩句見課文注釋,第三問教師補充:唐朝服色,以黃色為最高貴,紅紫為上,藍綠較次,黑褐最低,白色表示無地位。)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作者在客人走了以后做些什么呢?(調素琴,閱金經。)從“撫琴”、“讀經”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呢?(高雅脫俗。)跟“無絲竹之亂耳”相對的句子是哪一句?作者為什么不說“無講學之勞形”呢?(這里由“案牘”引出作者的身份和遭際。這樣設計,打破了背景介紹的老樣式,使背景介紹與內容分析緊緊聯系在一起。這里的“案牘”僅僅指公文嗎?(借代官場生活。)認為“案牘”勞形,說明作者怎樣的心情?(厭惡官場生活。)
至此,教師對所學內容作一簡短小結:以上是全文的第二個層次,作者分別從環境(板書:景)、社交(板書:友)、情趣(板書:趣)三個方面來表現陋室主人的高雅(板書:高雅),突出了他的“德馨”。讀到這里,我們似乎觸摸到他那青春的朝氣,傾聽到他那博雅的談笑,感受到他那脫俗的情趣。這幾句雖無一“德”字,卻充分體現了作者的品格。
小結之后,分別由學生翻譯背誦第二層次的五個句子。翻譯時,注意突出幾個重要字詞的含義,使教學做到既活且實。
課講到第三層時,我用了這樣一個過渡問:文章到這里似乎應該收尾了,可作者卻意猶未盡,加了一句“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這一句是“蛇足”,還是別有他意?圍繞這個問題又接問下面幾個問題:作者明明是在頌自己的“室”為什么又把“諸葛廬”和“子云亭”扯進來了(作者是以“廬”、“亭”比“陋室”,以“諸葛”、“子云”自比。板書:室、廬、亭)?諸葛亮和楊雄各自在哪些方面卓有成就(諸葛亮輔助流備在政治上功勛卓著,楊雄才華橫溢,在文學上成就斐然)?劉禹錫自比“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表明劉禹錫想在政治上和文學上都干一番事業)?從這里可以看出,劉禹錫是怎樣的一個人(有遠大抱負的人。板書:抱負)?由此看來,這一句在表意上是“蛇足”還是更進一層呢(更進一層,是“德馨”的深化。)?
“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全文 結句。我設計了這樣三個問題:這一句是什么句式?作者意在強調什么?(倒裝句,強調賓語“何陋”。)這一句的原文前有“君子居中”四字,作者為什么要刪去(以上所作所為非君子莫屬,不點“君子”,表意更含蓄。)?這一句與上文哪一句相照應呢(“唯吾德馨”)?
完成了以上分析之后,教師要求學生看板書將全文背誦兩遍。由于學生是在思考探究中理解課文的,當堂背誦就顯得輕而易舉了。關于本文的駢句與押韻知識的講析,就在背誦兩遍之間簡略帶過,意在讓學生體會本文語言的節奏美和音樂美,使第二遍背誦更富韻味。
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總結全文并體會全文所表達的生活情操,然后板書:保持節操,安貧樂道。
上課猶如作文,結尾萬不可忽視。好的結尾,既要掀起高潮,又要留有余味。本文的結尾,我設計了個小練習:“我的座右銘”的交流,由劉禹錫的“銘”聯想到自己的“座右銘”,意在引導學生追求高尚情操,把文和道自然結合在一起。
下課鈴聲響了,學生意猶未盡。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灌云縣南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