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理分配課堂教學時間是新課程標準下高中體育課堂教學是否成功的關鍵所在。高中體育教師嚴格遵循課堂教學時間的分配原則,使用適當的分配類型合理分配好課堂時間,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從而達到有效教學。
關鍵詞:高中體育;時間分配;有效;課程
衡量課堂教學時間效益的關鍵因素是看教學時間投入和教學成果產出之間的比例是否協調,合理的課堂時間分配會帶來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相反,不科學的時間安排則會事倍功半效率低下,只有教師和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時間的比例合理才能產生高效率的課堂教學。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體育課堂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教師只是指導者,教學內容要創新,教學方法要靈活,教學形式要多樣,要讓學生充分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充分發揮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新課程標準的新要求導致課堂時間不易控制,如果體育教師不能夠合理地分配課堂教學時間,就可能會影響到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學質量的提高。
一、對高中體育課堂教學時間合理分配的前提與基礎
(一)課程教學時間合理分配的前提:備課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對教師而言,備好課可以加強教學的計劃性和針對性,有利于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在備課時就必須很清醒,并且要有意識地設置問題,引導激發學生去領會它。“磨刀不誤砍柴工”,課前做準備,課堂上才可以“運籌帷幄”,因此,體育課堂上教學時間的合理分配也需要一定的前提。
(二)分配好課堂教學時間的基礎:科學引導
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體育課堂教學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只是處于主導地位,教學活動應該依賴于學生自主的學習,不是教師的“喋喋不休”。但是以現在高中學生自主學習的水平來看,他們對一些重點、難點問題并不像理論上所說的那樣,發揮自己自主學習輕易解決,往往浪費很多時間而不得要領,這就需要教師們發揮主導作用,科學的引導,使學生能夠明確重點、難點,為他們學習新的知識奠定一定的基礎。
二、高中體育課堂教學時間的分配原則
(一)整體性原則
教師在實施教學時必須樹立整體時間觀念,對不同課型課堂結構要適時調整課堂教學時間。從整體上把握一節課的時間分配,鋪墊和導入不要太長,在學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時候講授新的知識,這樣易于他們掌握,學生學習的效率會得到提高,相應的教師的教學水平能夠得到提升。
(二)高效性原則
前蘇聯歷史學家雷巴柯夫說:“時間是個常數,但對勤奮者來說, 是個變數,用分來計算時間的人比用小時來計算時間的人,時間多59倍。”他是在說珍惜時光的重要性。同樣,高中體育課堂教學時間的使用也應該做到合理計算、合理安排,增強課堂教學的效率,以確保在規定的時段里能夠達到既定的目標,爭取超額完成任務。體育課堂上要精心組織、開展學生自學、設問、操作、討論、質疑等活動。
(三)靈活性原則
高中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可能事事考慮得清楚,忽略一些細節問題也很正常,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課堂教學時能夠隨機應變、靈活處理。如講解籃球課中的原地雙手胸前傳接球,為了顧及大多數學生的接受能力,多數教師可能只會介紹單雙手拋接球。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能會有學生要求教師教授環繞單雙腿交接球,甚至還有學生要求教授環繞頸背交接球。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就應該靈活掌握,調整課堂教學,時間允許就可以教授一些。在保證教學任務完成的前提下,多花了一點時間給不同的學生傳授不同程度的知識是值得的,這樣不僅讓大多數學生能夠掌握新知識,又讓擁有不同興趣的學生自身素質獲得提升,這也有效地貫徹了新課標學生差異性發展的要求。
三、高中體育課堂教學時間的分配類型
筆者認為,高中體育課堂教學時間的分配類型共有三種:按學習目標分配時間、按教學活動分配時間和“兩元兩級” 分配時間。
(一)按教學活動分配時間
這種課堂時間的分配類型是根據一次課安排的教學程序、教學活動而相應的分配一定的時間。筆者認為按教學活動分配時間最大的缺陷就是不能充分地體現強化時間觀念。
(二)按學習目標分配時間
顧名思義,這種課堂時間的分配類型是根據課堂要達到的各個教學目標、各個教學內容去分配時間。這種分配方式使教學內容、教學活動、時間分配都緊緊地圍繞著學習目標。筆者認為,這種課堂教學時間的分配方式尚有不足之處,表面上來看是以學習目標來分配課堂時間的,而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是根據教學活動而賦予各個活動以相應的時間。
(三)“兩元兩級”分配時間
對學習時間和教學活動二者進行綜合考慮其實這種“兩元兩級” 的課堂教學時間的分配類型的出發點。所謂“兩元兩級” 分配時間是指在每一個時間分配的一定時間之后,再根據該時間的教學活動對時間進行第二次分配。這種分配類型保留了以上兩種分配類型的有利因素,彌補了不足。
四、結論
綜上所述,本文對高中體育課堂教學時間的合理分配前提與基礎、分配原則和分配類型等問題進行探討后,認為合理分配課堂教學時間是新課程標準下高中體育課堂教學是否成功的關鍵所在。高中體育教師一定要遵循課堂教學時間的分配原則,使用適當的分配類型合理分配好課堂時間,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做到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董海瑩.新課程與學校發展[M].北京教育教學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商丘市第四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