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刑事訴訟法第93條規定了檢察機關對“羈押必要性的審查”,但由于我國刑事訴訟法沒有對羈押作單獨規定,也未明確羈押的法律地位,更未明確區分審判前、審判中及審判后階段的羈押,只是將羈押作為拘留、逮捕的必然結果和延續狀態。這就使得“羈押必要性”審查在這個刑事訴訟法典中顯得比較突兀。鑒于目前我國立法現狀,本文以檢察院法律監督職能入手,結合現行法律體系及規定不完善的情況,探索“羈押必要性”審查相關機制的構建,從司法實踐角度完善相關的司法體系,以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身合法權利。
關鍵詞:逮捕;羈押必要性;繼續羈押審查制度
我國的羈押期間包含于拘留、逮捕至判決前的整個期間,“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的審查主體也不具有特定性。因此,文章以“繼續羈押”這一名詞作為逮捕后至判決前羈押期間的特定名稱,而對這一階段的羈押必要性審查的制度,則可稱之為“繼續羈押審查制度”。
一、關于繼續羈押制度的限制性理論
由于未決羈押是對公民人身自由的一種剝奪,而且是在法院沒有最終確定其有罪的前提之下。如果對其不做嚴格的法律限制,法律的公正性將會受到影響。因此對未決羈押措施的運用,學界提出了各種限制理論。其中主要的理論有三個方面:第一,無罪推定理論。我國學者認為:“盡管從法律功能上看,未決羈押與監禁刑不可同日而語,但從對人身自由的限制程度來看,兩者卻并無實質上的區別?!薄∮纱丝梢?,未決羈押與無罪推定原則在實質上是矛盾的。但由于未決羈押的功利性價值,不可能廢除,因此,未決羈押制度必須以規范、法治的途徑才能實施。第二,正當程序理論。正當程序,“意味著在廣義上剝奪某種個人利益時必須保障他享有被告知和陳述自己意見并得到傾聽的權利?!薄∮刮礇Q羈押成為公正的程序,必須有一個法定的審查和監督程序作為支撐,才能確保未決羈押程序的正當性。第三,權力制約思想。無論何種權力,最終都是由個人行駛運用,個人對權力的運用離不開意志,而意志的最大特征是自由。這種就意味著權力在現實轉化上具有不確定性的特征,這是權力需要制約和監督的根本性原因。未決羈押權效果是剝奪公民的人身自由,一旦不受制約,個人的自由將受到摧殘。為此,必須將權力制約的理論導入至未決羈押的制度設計里。
二、我國關于繼續羈押制度方面的法律現狀
(一)法律制度的補救
我國的刑事司法制度,沒有建立逮捕、羈押分離制度,而且由于羈、偵分離制度事關國家司法體制的重大變革,還涉及到司法權力的重新分配及司法機構的重新設置,現階段不可能被建立。因此,為了彌補制度上對“繼續羈押必要性審查”的缺失,新刑訴法第93條專門規定了對“羈押必要性的審查”。
(二)羈押期限過長
按照我國刑訴法規定,一般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逮捕以后的法定偵查期限最長可以延長至7個月(不包括精神病鑒定及重新計算羈押期限等特殊情況)。審查起訴的期限經過退偵,最長可以延長至6.5個月。一審審理期限經過退偵,最長可以延長至11個月(不包括中止審理、特殊情況延期等)。一個一般的刑事案件批捕之后,經過正常的延長審批之后,最長的羈押期限可以達到24.5個月。如此長的未決羈押時間,缺少必要的“繼續羈押必要性審查”,往往會導致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權利的損害,甚至出現了被告人被羈押的期間已經遠遠超過了其罪行所應當受到處罰的刑期,法院的判決與羈押期限倒置。
(三)羈押必要性審查的權力設置問題
從刑訴法規定來看,檢察機關作為專門的法律監督機關,對羈押必要性審查包含了兩個方面。第一,對于偵查機關提請檢察機關審查批準逮捕的案件以及自偵案件決定逮捕的案件羈押必要性的審查;第二,對于法院決定逮捕案件羈押必要性的審查。另外,檢察機關在發現不需要繼續羈押時,“建議予以釋放或變更強制措施”。這就意味著檢察機關的監督權力僅僅停留在“建議”層面,并不具有強制性。
三、對于完善逮捕必要性審查制度的構想
(一)檢察機關羈押必要性審查機構的內部設置
檢察機關作為逮捕必要性審查的主體,對羈押必要性的審查,在采取承辦人回避原則的基礎上,需要根據案件所處的不同階段由不同的部門行使。
首先,逮捕后至移送審查起訴之前的偵查期間,逮捕必要性的審查應當由偵查監督部門進行。此階段,偵查監督部門對案件已經有了一個客觀的分析和準確的把握,對逮捕必要性的情況更為透徹,能夠在最短時間內作出是否適宜繼續羈押的決定,最大限度地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權利。
其次,從公訴環節及法院判決之前,應具體由公訴部門對被告人的羈押必要性進行司法審查。在公訴環節,公訴部門通過閱卷、訊問對羈押必要性已經有了充分的分析和判斷,且對可能出現的新的不適宜羈押的情形也能夠及時的了解和掌握,而案件移送法院審查后,公訴部門仍應當加強與檢察機關駐監所部門的溝通,對羈押必要性進行跟蹤監督。
第三,法院自行決定逮捕的案件,應當由檢察機關駐監所部門審查。逮捕后的案件,應當立即將被逮捕人送看守所羈押。因此,作為檢察院監所部門能夠及時掌握法院決定逮捕案件的情況,能夠更加及時的對審判機關的審判活動進行審判監督。同時,檢察院駐監所部門還應當對監所的其他案件進行審查,一旦發現被羈押者患有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或懷孕等特殊情況時,則需要根據不同的訴訟階段,及時將情況通報給檢察機關相關部門,對被羈押者羈押必要性進行重新審查認定。
(二)羈押必要性司法審查程序的啟動程序
羈押必要性審查,可分為主動啟動和被動啟動。主動啟動,是檢察機關依照法律賦予的職權主動開展的羈押必要性審查活動。檢察機關主動啟動可以有以下幾個階段。第一,偵查階段報請延期階段。偵查延期,意味著是否對被羈押人再一次采取逮捕措施,因此檢察機關必須發揮好羈押必要性審查功能,防止超期羈押或不必要羈押的情形出現。第二,審查起訴階段。從本質上講,逮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證訴訟和防止被羈押人的社會危險性,而審查起訴階段,案件的證據及事實已經相對穩定,此前的羈押必要性條件變化可能性較大,此時的羈押必要性,不僅要從保證訴訟和防止社會危險性的角度來審查,還應當從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情節輕重、悔罪表現、刑罰預期等條件進行審查。第三,檢察機關駐監所部門依職權啟動羈押必要性審查。檢察機關駐監所部門作為檢察機關的監督窗口,應當主動開展定期羈押必要性審查監督工作。期間以一個月為宜,定期對監所被羈押者的身體健康、家庭情況、思想變化情況等進行跟蹤監督和審查,對法院決定逮捕案件的案件事實、證據情況進行審查,對沒有羈押必要性的及時向本院反映,充分保障被羈押者的人身權利。
被動啟動,是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辯護人等提出申請,啟動羈押必要性司法審查程序。新刑訴法第95條規定,上述人員可以向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申請變更強制措施,對于逮捕后的羈押必要性,上述人員向檢察機關申請變更強制措施后,檢察機關應當根據訴訟的不同階段,分別由檢察機關的偵監、公訴、監所進行審查。
(三)羈押必要性司法審查的內容
從我國的刑事訴訟法第79條來分析,是否采取逮捕措施,包含三個條件:第一,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即證據條件;第二,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即刑罰條件;第三,取保候審不足以防止發生社會危險性的,即社會危險性條件。此外,新刑訴法還增加了對被羈押人家庭情況的審查,從人道主義對羈押必要性進行審查。綜合來看,繼續羈押必要性的審查需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第一,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是否變化。即是否存在因為案件證據發生重大變化,導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不構成犯罪或判處無罪的情況;是否存在偵查機關、審判機關辦案人員刑訊逼供、接受賄賂、徇私舞弊等重大問題,影響案件關鍵證據的客觀、公正;是否存在證明犯罪嫌疑人作案時手段、地位、方式等情節的證據發生變化,對案件的刑罰預期有著較大影響。第二,證明悔罪表現的證據變化。犯罪嫌疑人歸案后是否真誠悔罪、賠償損失、取得諒解,是否達成了刑事和解。第三,關于人身及社會危險性的變化。包括犯新罪的可能性,對被害人、舉報人、控告人的打擊報復的可能性,自殺、逃跑的可能性等方面,對于人身及社會危險性方面的審查由于涉及的方面較多,需要綜合考慮。第四,關于干擾作證方面的可能性是否消失。主要是對于犯罪嫌疑人、證人可能毀滅、偽造證據,干擾證人作證或者串供等方面的可能性。第五,是否有不適宜羈押的情形。如羈押期間,犯罪嫌疑人是否出現患有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或者系生活不能自理之人的唯一撫養人、懷孕等情形,不宜繼續羈押的。對于繼續羈押必要性的審查,應當對上述幾方面的變化進行全面、綜合、客觀的評判,必要時可以主動收集相關的證據,核實相關的事實。
(四)繼續羈押制度的具體運作程序
羈押必要性司法審查應遵循審查中立的原則,檢察機關作為羈押必要性審查的主體,應當從程序上保持中立,因此,在對被羈押人進行羈押必要性審查時,需要聽取多方意見。即一方面聽取公安機關、審判機關、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羈押必要性的意見,另一方面還要聽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委托的辯護人的陳述和辯解,同時對于羈押場所、監所檢察部門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捕后表現的評估意見,也應當作為繼續羈押必要性的重要評價方面。在上述多方面意見的基礎上,綜合考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罪時的主觀惡性、社會危害性、社會影響性、身體健康狀況等因素,最后形成羈押必要性審查報告,上報檢察委員會討論決定是否變更逮捕強制措施。
(五)羈押必要性司法審查處理的結果
根據新刑訴法第93條的規定,檢察機關在羈押必要性審查完畢后,認為不需要繼續羈押的,應當向有關機關“建議予以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睆倪@一規定來看,檢察機關在對繼續羈押必要性審查方面僅僅是司法建議權,無實際的執行權,這實際上是在司法建議之下的自行糾錯。在司法實踐中,往往會導致三種結果:第一有關機關采納了檢察機關的建議,及時變更了強制措施;第二有關機關對檢察建議存在異議,不同意變更強制措施,并將不同意的理由通知檢察機關;第三有關機關對檢察建議據不反饋或拒絕而不說明理由。鑒于此,筆者認為,一方面應當在加強檢察機關的檢察建議的可執行性方面進行立法完善,另一方面,檢察機關在當下還應當積極與被監督機關進行溝通銜接,并與被監督機關的上級做好檢察建議通報制度,實行雙重監督,以增強羈押必要性司法審查意見的剛性和法律監督力度。
參考文獻:
[1]季衛東.法治秩序的建構[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2]陳瑞華.題與主義之間[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3]左衛民.國刑事訴訟運行機制實證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4]龍宗智.相對合理主義[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5]陳瑞華.事訴訟前沿問題[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徐宏德(1983-),男,渝中區人民檢察院助理檢察員,研究方向刑事訴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