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在大規模城市化的進程中,人們居住的環境不斷地惡化,并且沒有足夠地重視公共環境的藝術,浮躁、媚俗以及西化的趨勢隨之呈現出來。如果要想公共環境藝術真正成為環境和公眾的紐帶,且具有永恒的社會和藝術價值,就應該從中國古典美中不斷探索新的生長點,并且要融合民族特性、人文精神、地域特色、自然風光以及時代氣息等因素,促使其走上健康發展、積極向上的道路。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國古典美學的精華,然后探索了現代公共環境藝術設計的生長點。
關鍵詞:中國古典美學;公共環境藝術設計;生長點
中國古典美學由于其豐富的內涵、卓然的魅力以及深厚的沉淀而源遠流長成為我國豐富的寶藏。在我國歷史上,華夏美學的三個支柱有儒家美學、禪宗美學和道家美學。中國古典美學對環境藝術設計影響深遠,風龍飲水、二龍戲珠以及將軍大座等很多精湛城市布局在中國古城很好地體現出來,“雜書參天,樓閣碾云露出而沒,繁花覆地,亭臺突池沼而參差”環境藝術境界很好表現出來。中國古典美學的精華對現代公共環境藝術設計同樣具有指導借鑒的意義。特別是在全球化的當代,面臨著東西方文化融合的發展趨勢,我們應努力吸取古典美學的精華質量,應對現代和西方文化的雙重挑戰。
一、中國古典美學的精華
在公共環境設計方面中國古典美學的精華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最高目標是追求真趣和崇尚自然。中國古典美學強調審美藝術不僅要源于自然而且要超越自然,不僅要超越自然還要不脫離自然,白居易《草堂記》中“廬山似靈圣待我,是天與我時,地與我所”很好體現了人們崇尚自然美。第二,基本原則為得體合宜。中國古典美學環境藝術設計遵循因地制宜,靈活處理的原則。在中國古典園林相地、中國古代陵寢選址時,充分把自然山水地形地貌等有利因素利用起來,通過匠心獨勻的構思立意,有機結合山石、植物、流水、建筑等,達到景觀協調統一的。第三,至法是巧于因借、師法自然。中國古典美學講究有限和無限的統一,但側重于無限,在環境藝術設計中很好滴體現出來,利用有限的空間,將大自然的日月風光等融進景觀中,在有限的時空內讓觀賞者體會到豐富的無限時空變幻性,使人感受到景外之景,景外之象。第四,觀念是人和自然和諧,人天合為一。中國古典美學是個具有生命力及潛力精神生態的系統。包括很大的包容、開發和創化機能,關注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天人合一”宇宙觀。受道家影響中國古典美學覺得藝術美在于客體景物和主體情思相融合,在于人內在和外在自然交感統一,在于藝術家的全身心之氣和宇宙間的生生不息的元氣相統一。中國傳統的環境藝術洋溢著勃勃生機和濃濃的人情味。
二、現代公共環境藝術設計的生長點
中國古典美學由于其獨特內涵魅力,影響并促進中國藝術發展。因此,要發揚中國古典美學的博大精深藝術,從中國古典美學中及受中國古典美學影響傳統的環境觀眾,探尋現代公共環境藝術的生長點,加以培植,形成新結構,然后從人文、自然、民族、地域、時代等各個方面探尋,糾正當前公共環境藝術中存在的媚俗和浮躁,依次增加中華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認同感,意義重大。現代公共環境藝術設計的生長點主要表現在:第一,在科學基礎之上高舉人文精神。公共環境藝術首要的特點及發展方向是人性的關懷。關注人們生存的環境,關注人的情感心理,為有限的生命個體找到心靈的永久安頓,人們隨時領略現代公共環境的藝術風采。高樓大夏之間的小型的公共廣場、門前小區花園,那片綠地及潺潺水聲,勞累的人們提供心靈的休憩,這就是和公眾產生藝術的交流,主客融合為一。在公共環境設計中堅持以人為本,滿足人們生理心理審美文化等需要,考慮空間的多樣性,滿足不同年齡、職業、文化人們的各種需求,強調參與性。比如廣泛運用高科技的兒童游樂場。第二,在國際化的潮流中探索深層次民族化。我們需要在廣泛世界中建立公共環境的視野和觀念,還要自覺深入地發掘民族特色文脈,在中國古典美學指導下,認真研究中華民族經典,在實際設計中靈活運用,建造出形式多樣、底蘊深厚的都市形象,塑造民族靈魂。第三,將自然風光融入到都市生活中。在中國古典美學熏陶下,公共環境設計應該在人和自然契合點上探尋藝術表現天地,使得公眾獲得美的真諦。例如著名中山陵的設計,很好把握自然之美,從古代天壇等設計中找尋靈感,貫穿天人合一思想,利用紫金山有利的地形,使得陵園與自然融為一體。第四,在多元化的潮流中挖掘地域風情。公共環境藝術具有很強的地域性,是人們和自然長期共同生存適應的結晶,地方特色,我們應該利用且尊重原有的地域特點,如西安的唐風、四川的蜀地文化等,遵循因地制宜,自然形成原則,根據不同自然條件布局城市景觀,例如青島市公共環境的藝術設計,建立在原來地貌基礎之上,利用依山傍水的地理優勢,形成自己優美、獨特的景觀。
三、結束語
總之,我們要充分吸取中國古典美學的精華,加強公共環境的藝術設計地域、國際交流,不僅要吸收世界的公共環境藝術精華,而且還要堅持中國古典美學的民族特征。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創造具有民族特色和現代意識的公共環境藝術設計的作品。
參考文獻:
[1]劉君博.淺談中國傳統美學及其對現代環藝設計的影響[J].華章, 2011(34).
[2]鄭曉慧,劉進成,趙敏.從中國古典美學中探尋公共環境藝術的現代生長點[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1).
(作者單位:江陰市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