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共服務型政府建設問題一直是學界和政界探討的重點問題。公共服務型政府的內涵即要求政府性質的重新定位,由以往的管制型政府改為依法行政的服務型政府。應當從建立以社會公眾為導向的服務機制、營造政府與社會的協作機制等方面入手,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
關鍵詞:公共服務;政府;協作機制
公共服務型政府建設問題一直是學界和政界探討的重點問題,諸位學者也圍繞著如何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各抒己見,可謂見仁見智。文章的旨趣在于,在梳理公共服務型政府內涵的基礎上,對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的重要性進行闡述并提出幾點淺見,以就教于諸位方家。
一、公共服務型政府內涵闡釋
當前,學界對公共服務型政府的闡釋主要有三種觀點。其一,認為它主要體現為服務方式和工作作風的革新,強調從行為方式和技術方法方面改變做法,由以往的低效、官僚主義改為親切、方便、快捷的服務;其二,認為它是政府職能結構的調整,強調從政府職責方面改變工作重心,由以往的生產建設型政府及工作中的“全包”改為分別由市場負責提供商品、政府負責提供公共產品;其三,認為它是政府性質的重新定位,強調按照趨勢和形勢的客觀要求,從體制與機制、法律與政策、理念與思維方式、職能與職責、領導方式 管理方式、設備與技術等方面,由以往的管制型政府改為依法行政的服務型政府。在比較考察的基礎之上,筆者認為第三種觀點比較公允。即,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不僅是工作方式和工作重心的轉變,更是對政府性質的重新定位。具體展開來說,服務型政府則具備如下特征:服務型政府是以公民為中心的政府;政府服務的對象是公眾,公眾則是指人民大眾,而不是少數“精英”,更不是官員自身;服務型政府是有限政府,有限政府指政府的職能和權力是有限的,沿著“公民—市場—社會—政府”的先后順序來構建政府職能;服務型政府是民主政府、透明政府和便民政府;服務型政府是修錯政府、誠信政府、責任政府和效能政府;服務型政府是法治政府,法治政府是依法組成并依法治理、行使公共權力的政府。
二、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的必要性
在改革開放后的幾十年間,我國政府將可掌握的資源主要投放在經濟領域,長時間擔任著經濟建設主體和投資主體。然而這種模式也帶來許多問題,其一,我國政府框架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建立起來的,政府的職責主要是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服務于市場主體。政府繼續擔任經濟建設和投資的主體,越來越不適應于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以至在些許方面成為市場經濟發展的桎梏。其二,經濟與社會發展失衡、生態環境失衡等現象的存在都直接或間接源于政府轉型。因此,我國政府職能的轉變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共服務型政府的建立有利于經濟的快速持續發展。按照經濟學理論,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建設型政府對于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是有限的,究其原因在于產權問題。如果政府能夠抽身于具體的經濟建設和經濟活動,不僅國有企業會得到發展,民營企業也會得到長足發展。而實踐證明,公共服務型政府對促進經濟發展的效率較之經濟建設型政府的效率要高得多。
其次,經濟體制轉軌過程的推動力量主要來源于各級政府的推行和投資,在此背景下,政府行為由市場監督向市場執行傾斜,使得權力表現根本無力避免其主導性導致的不良行為。這種現象的產生根本上是由于未認識到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對公共提供服務和向社會提供基礎的公共產品,并且研究表明其主導性主要表現在調節市場經濟,提供公共資源和公共產品,以及宏觀調控市場方面。
再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失衡和矛盾,致使政府在公眾中的形象受到影響。故而,解決失衡發展的關鍵就在于能夠將政府的職能進行明確定位,公共服務型定位是必然要求。
三、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的幾點淺見
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可以從多個角度入手,在這里,本人主要從建立以社會公眾為導向的服務機制、營造政府與社會的協作機制兩個方面略抒管見。
其一,以往,我國政府最主要的特征是由固定的計劃行為來代替公眾的意愿,這種方式在較長的一段時期內產生了較好的效果。但此種機制下,公眾對決策的影響是極為有限的,所以擴大公眾的參與決策在目前顯得尤為重要。換言之,即實現民本位替換官本位。社會本位置換政府本位不僅是一個較好的思路選擇,也是政府在新時期調整社會市場經濟條件下進行正確處理與社會公眾的正確關系體現。以往的經驗表明,公眾參與度的提高能夠大幅提升政府公眾服務項目的成功率。這樣就很自然地建立了政府公眾服務行為,公眾意愿成為第一價值取向。當公眾開始全方面、全方位的參與到決策的行為中并能夠直接面對執行公共服務的公務人員時,公眾與政府的互動行為必將推動公共服務更加的全面和人性化。
其二,關于政府與社會的協作方面。筆者以為應當包括如下幾點:①政府作用方面。政府應當制定公共服務提供的標準、質量要求和收費標準,并嚴格監督執行;建立對提供公共服務的社會組織進行資格認證和登記制度;接受社會公眾的投訴,并對違規機構做出相應的處理,以保護公民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公正。②社會組織作用方面。社會組織應當按照行業服務標準向社會提供規范的公共服務;對受到政府資助的公共服務項目,社會組織不能自行加價收費;屬于以營利為目的的部門,不論是公立還是私立,是公營還是私營,都應當作為企業,形成政企關系。③公眾的作用方面。公眾有權利在平等公正的基礎上獲得公共服務;有權利了解公共服務內容和收費標準依據,提供公共服務的組不應拒絕和隱瞞;有權利選擇服務提供主體和服務項目,并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支付服務費用;等等。
參考文獻:
[1]李承德.行政管理[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1.
[2]萬佳明.政策控制(第一版)[M].同濟大學出版社,1995.
(作者簡介:劉亞東(1982-),男,山東濟寧人,講師,現任職于山東英才學院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