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針對當前大學生公務員考試、研究生考試和期末考試等類型考試中出現的“裸考”、“比基尼考”現象,作了深入探討,提出國家、學校、教師應采取應對措施,為高校人才培養提供保障。
關鍵詞: 大學生 裸考 比基尼考 現狀 對策
隨著教師資格考試、研究生考試、公務員考試、英語四六級考試、計算機等級考試的升溫,大學生與這些相關考試變得緊密相聯連。面對競爭如此激烈的考試居然涌現出一批被稱為“裸考”的學生,這些人雖然報名參加考試,卻不買復習資料、不看書、不參加考前培訓輔導,不復習就參加考試。有人精辟地概括這一群體為“裸考一族”,“裸考一族”日趨壯大。
一、“裸考”與“比基尼考”涵義
“裸考”顧名思義就是“光著考”。“裸考”原是高考名詞,指高考中什么加分都沒有,僅憑考試成績報考大學。后來延伸到求職考試中,是指沒有經過任何復習和準備就參加考試和面試,如2011年公務員考試。而現在又有了新的涵義:是指沒有經過認真復習就直接參加考試的,并且多用于大學里的各學科考試、研究生考試、公務員考試、計算機等級考試及英語四六級考試等。
“比基尼考”是由“裸考”延伸而來的,是指比“裸考”準備得稍稍多了一點,經過了簡單復習或培訓,或在考試前惡補,做了幾套模擬題就上場考試了。因此“比基尼考”僅是比“裸考”稍好一點的說法而已。
二、大學生中“裸考”與“比基尼考”現象
當今大學校園里,考試成了大學生的主要任務,特別是大三、大四的學生奔波于期末考試、英語四六級考試、教師資格考試、公務員考試、計算機等級考試、研究生入學考試、招聘考試、各類技能證書考試等,重壓之下,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裸考”。
(一)考研大軍里的“裸考族”呈現日益壯大趨勢。
2010年,揚子晚報、中國青年報相繼報道考研大軍里有不少“裸考”者,2010年全國報考碩士研究生人數達到140萬人,報考人數是2001年的3倍,缺考者達24萬人,約占17%,而“裸考族”可能更多。2011年考研后,我調查了我校某專業38位考研學生,其中有9人承認自己是“裸考”,約占24%的比例。他們承認,自己考前沒怎么復習,雖然買了考研復習資料,因為忙于幾家公司招聘,沒有時間認真復習,看到多數同學都報考研究生自己也跟著報考,覺得萬一運氣好就考上了,而且有過先例,考完也覺得沒啥難的地方,最后還是沒能如愿以償。這種可稱之為跟風一族的“裸考族”。
(二)公務員考試凸顯“比基尼考”時代。
公務員考試進入“比基尼考”時代,只比“裸考”好一點。浙江在線記者調查發現,近兩年公務員考試中,“比基尼考生”越來越多,國家公務員考試似乎正迎來“比基尼考”時代。我于2011年調查了我校某專業的小劉等幾位參加2011公務員考試的同學,小劉被大家稱為“公考專業戶”。他2011年參加了山東省的公務員招考、上海市公務員招考、河南省公務員招考、東營市公務員招考、泰安市公務員招考、棗莊市公務員招考等近十次公務員招考,多數為“比基尼考”或“半裸考”。根本沒有時間靜下心認真復習,而是奔波于各個城市之間,最終結果不甚理想。
(三)大學里常規考試出現“比基尼考族”和“半裸考族”。
現在大學里,考試很多,一些是關系學分的期末考試,而有一些是考證的,并不是所有考試都會事先進行復習。期末考試相對重要,但很多學生平時幾乎不復習,臨近考試的最后幾晚,通宵達旦臨時抱佛腳,第二天考試,不出意外一般也能過。這就是平時不學習,臨陣磨槍型“比基尼考族”或“半裸考族”。還有的同學連最后那晚都沒堅持住,第二天只能毫無準備地考試。
三、大學生“裸考”現象中反映出的問題
(一)大學生僥幸心理嚴重。
大學里每個班上幾乎都有“裸考族”,大都存有僥幸心理。大學生活豐富多彩,除了學習以外,大學生們還參加社會實踐和學校組織的各種文體活動。一個人的精力有限,而學習又是艱苦的勞動。“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把希望寄托在作弊等其他手段上,因此企圖投機取巧,蒙混過關,僥幸心理嚴重,采取“裸考”。有的為了參加各種類型的考試,為能全面“撒網”,有些考試只能“裸考”。有的同學只是想報考試試,覺得不成功還有機會。如英語四級考試,大一學生中有很多都是“裸考”,沒有下工夫復習,只是等待考試,認為:錢交了,就去考一下。重在參與,過了更好,過不了以后還有機會。“裸考”仿佛成了一件從容而自然的事情。有些大學生將“裸考”視為“碰運氣”,就像買彩票一樣,就算沒有中獎,心態也很平和。
(二)大學生對證書盲目崇拜,考證熱依然成風。
大學生考證熱由來已久,隨著就業形勢日趨嚴峻,最近幾年,考證熱更是急劇升溫。找工作時靠什么證明實力呢?無論能力怎樣,證書越多、范圍越廣越好。有的大學生則把考證當作增強自己能力的機會,部分學生為了考取各種證書,占用了大量時間,專業課學習被拖了后腿,少數學生期末考試只能“裸考”。
(三)大學生自我認知模糊,缺乏指導。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大學階段是一個自我教育的新階段和自我完善的重要時期,無論從思想上、行為上,他們都明顯處于一個上升時期。大學生自我認知是指大學生對自身的客觀認識和自我評價,大學生還處于自我意識完善過程中,有時不能客觀地認識和評價自我,出現自我認知偏差,甚至造成自我認知障礙。
(四)大學生就業困難,壓力過大。
現階段,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已被社會各階層所廣泛認知。大學生就業困難,壓力過大,時間太長,是社會現象的折射。調查發現就業壓力過大給大學生帶來許多心理問題。就業壓力大不利于大學生成材,也不利于大學生個性發展,很多同學把精力全部放在找工作上,沒有機會培養其他能力,造成實踐能力低下、知識面過窄等。為了就業而多方參加各種技能證書考試、公務員考試、研究生考試等,因為精力有限,有些考試只能“裸考”。
四、應對策略
(一)以專業為主考證為輔,絕不能本末倒置。
拿到各類考證并不等于提高了實際能力,職業資格證書并不代表能力。大學生參加考證與目前學生就業壓力大有關,但是大學生參加考證,絕對不能影響到正常的專業知識學習,不能本末倒置。現在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更看重實際工作能力,不太看重資格證書和學歷。證書只是一個敲門磚,證書并不能完全真實地反映持有者的能力,如果拿證書做文章而沒有具備相當的工作能力,在試用期將露出馬腳,最終還是會被解聘。
(二)加強自我認知,不打無準備的仗。
自我認知在人的發展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它制約著人格的形成、發展,在人格的實現中具有強大的動力功能。因此全面、深刻的自我認知是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
大學生應靜下心思考個人今后發展的方向與目標,個體都有個性特征,真正認識自我、了解自我、發展自我,精選對發展有用的考試項目,根據個人的個性特征、愛好、特長選擇與自己相對應的職業種類,即進行人職匹配。如果匹配得好,則個人的特征與職業環境協調一致,工作效率和職業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而對于一些未來或許根本用不著的或與自己不匹配的,則該勇于放棄。
(三)學校應做好學生職業規劃教育。
大學生一入學,學校就應從專業和學生人格發展等角度對大學生進行職業規劃教育,并貫穿于整個大學階段中,讓學生做好職業規劃,清晰定位明確目標。大四階段加強就業指導與人才營銷戰略,讓學生掌握就業政策、了解就業知識、增強就業技能、調整就業心態、提升就業素質等,全面提升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四)多方拓寬大學生就業渠道。
國家、政府、學校、企業等社會機構應想方設法拓寬大學生就業渠道,提供就業崗位,讓每個學有所長的大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舞臺。積極開展創業培訓教育,設立大學生創業科技園區、創業基地等,營造良好的創業政策環境,鼓勵大學生創業。
(五)高校應加強師資培訓,積極引領大學生就業。
“生涯規劃照亮人生,科學指導成就未來,以就業指導課程推動大學生就業”。要真正對學生起到指導作用,就需要業務精、能力強的職業規劃師、就業指導師,留住繼續潛心鉆研的教師在指導崗位上,只有這樣的教師才能起到很好的鞭策作用,才能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五、結語
時下,“裸考”與“比基尼考”在大學生的各種考試中悄然出現,國家、學校、教師應給予高度認識,不能只停留在指責與非難上,還應采取有力措施真正改變不正常的“裸考”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