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綜述馬丁的評價理論,以及馬丁對語篇中的意識形態與語言學家的社會責任的看法,并分析評價理論在語篇分析中的實際應用,探討如何分析語言與意識形態之間的關系這一問題。
關鍵詞: 評價理論 意識形態 話語分析
1.評價理論
Halliday[1]在他創立的系統功能語言學中,把語言的純理功能分成: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Thompson[2]指出人際功能是人們用語言進行社會交際,用語言來影響他人的行為,表達自己對事物的主觀判斷和評價,試探或改變他人的觀點,等等。評價理論是系統功能語言學在對人際意義的研究中發展起來的新詞匯語法框架,James R.Martin[3]將其定義為:“評價理論是關于評價的——即語篇中所協商的各種態度、所涉及到的情感的強度,以及表明價值和聯盟讀者的各種方式。” 評價理論根植于系統功能語言學,豐富和發展了系統功能語言學的人際元功能,關注語言的賦值語義。評價理論的中心是“系統”,焦點是“評價”,語言是“手段”[4]。
評價理論把評價性資源依語義分為態度、介入和級差三個次系統。本文所討論的態度系統指的是人們參照情感反應或文化制約下的價值體系對參與者和過程進行主體間性評價的意義資源,即Martin[5]所說的“情感表現、加強和反應,道德判斷和美學評價的選擇資源”。因此態度又可分為情感、評判和鑒賞,分別屬于心理、倫理和美學范疇。
情感系統是用來表達語言使用者對事件或現象的情感反應,并從情感的角度對其進行評價。情感通常由心理過程或修飾性關系過程來實現。評判系統指的是根據一系列制度化的規范對人們的行為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評價意義。與評判系統不同,鑒賞系統是評價產品和過程的系統,是對現象、物體及過程的評價,其評價標準主要屬于美學范疇,同時也關注“社會評價”這一非美學范疇的現象,比如重要的、有害的等;還評價一些抽象的方面,比如計劃、規則等。
2.評價理論在話語分析中的應用
評價理論在話語分析中的最早應用見于懷特的博士論文,他對報刊話語中的評價系統作了分析,但現在已不再局限于報刊的分析。隨著評價理論的發展,他在話語分析中的應用逐漸變得廣泛。例如,在第28屆系統功能語言學大會上,馬丁在題為《高度贊揚:流行文化中的集體狂熱》的發言中運用評價理論分析了“熱烈的評論”的語言,其語料是某網站對有關流行音樂的書籍和音像作品的評論。馬丁分析了唱片上的介紹文字,發現其中充滿了極為肯定的鑒別,如legendary,even more dramtic,bit brighter,more present,incendiary,contemplative,jazz-fueled complexity,等等,這種“熱烈的評論”旨在說服訪問那個網站的顧客購買該歌手的首張唱片。
雖然每個語篇都有意識形態,但相對而言,意識形態在具有爭議的事件中表現得最明顯,其原因是與這些事件有關的人通常都會以某種方式表明自己的態度。人們看問題的方法不同,對意識形態的界定也就不同。馬丁認為,對意識形態既可以作“概要式的”解釋,把他看做是一種與一群特定的語言使用者有關的“語言品種”(lect),又可以作“動態的”解釋,把它看做是一種依賴于語言使用的語言變體。這就是說意識形態不僅存在于各種地理變體,即方言中,而且存在于各種功能變體即語域之中。忽視任何一種變體中的意識形態都是不可取的。
馬丁不僅在理論層面上對語篇中的意識形態與語言學家的社會責任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而且身體力行,把這些觀點應用到具體的語篇分析之中。在分析政治類語篇時,馬丁分析了這些語篇中的意識形態如何通過各種語言手段和語言以外的手段得到體現,以及語言學家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他希望語言學家以積極的姿態對待這些涉及的敏感事件,不僅揭露歷史和現實中的種種不公平,而且努力尋求解除矛盾和解決分歧以達到和解的途徑。
在馬丁分析的語篇中,有的是關于曼德拉的自傳(Martin&Rose,2003),有的是關于香港流行雜志在9.11事件十天后刊登的有關公眾反應的報道文章(Martin,2004),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評價理論在挖掘語篇的意識形態方面有獨到的視角。以馬丁為代表的韓禮德學派認為,功能語法的理論如評價理論等不僅可以用于批判,而且可以用于建設,即進行肯定的話語分析(PDA-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2005年7月在悉尼召開的第32屆國際功能語言學大會的主旨是“希望的話語:和平、和解、學習和改變”,目的是使批判性思考更多地朝著肯定的話語分析方向進行,即更著力研究如何使我們的世界變得更美好,以及系統功能語言學者如何為此作出貢獻,從這個主旨我們可以看出馬丁等人對于評價理論的應用不僅抱有和批判性話語分析相同的社會關懷,更多地著眼于建設性的改變。
在應用評價理論進行話語分析時,分析者常會把評價的資源看成是說話人或者作者做出個人化評價的評語的手段,特別是該理論中的“態度”范疇容易使人理解為評價者自身的話語態度。其實,評價首先是話語人際意義的實現方式,即評價可以被看做說話人和作者建立與他們讀者/聽眾之間的團結的“人際的”工具。因此平價理論框架的人際意義要求我們在解讀態度意義時考慮讀者定位的作用。
從讀者的角度來看,如果他們不認同或不愿意認同作者的觀點,以及語篇潛在的意識形態,就需要有意識地和語篇保持距離。如湯普森和亨斯頓(2000:8)指出,評價是特別難被挑戰的,因此用評價來操縱讀者是特別有效的,尤其是當評價不是小句的主旨時。讀者不能決定是否同意這些評價,相反作者卻假設讀者是接受這些評價的。因此,評價在小句中的位置越不明顯,就能越成功地操縱讀者。
3.結語
語言與意識形態之間的關系對系統功能語言學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課題。馬丁所做的理論研究和具體的語篇分析告訴我們兩點,一是研究語篇分析特別是政治類的語篇需要有科學的研究方法;二是語言學家需要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各種社會問題,擔負起義不容辭的責任。
參考文獻:
[1]Halliday,M.A.K.A 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ed.)[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黃國文.語篇分析的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3]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李戰子.系統功能語法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李戰子.話語的人際意義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5]Martin,J.R.,D.Rose.Working with Discourse: 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M]. London: Continuum,2003:22.
[6]Martin,J.R.,White P.R.R.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M].New York:Palgrave Macmilan,2005:35-36.
[7]Thompson,G.I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