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課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思考。此次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就是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傳道”“解惑”,而且要“授業”。對學生也要由原來的政治性教育轉變為以人為本的教育。要想達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教師必須跳出原來的傳統教學框架。
在蘇教版必修五《語文讀本》中,有一篇柳宗元的《衡陽與夢得分路贈別》。當我講到課下注釋1中柳宗元和劉禹錫生死不渝的友情時,有幾個同學脫口而出:“虛偽!”我馬上問:“同學們為什么會這么想呢?”一位平時發言很積極的同學站起來說:“我認為這種感情在現在社會不存在!注釋中說‘劉禹錫原來被貶為播州刺史,播州是當時有名的惡處,十分荒涼。柳宗元被貶為柳州刺史,他考慮到劉禹錫母親的年齡太大,不便隨子貶居播州,便要求與劉禹錫對換。’依我的思維來看,即使兩人的關系再好,也不可能做出這樣偉大的犧牲。”下面同學紛紛表示贊同。
課堂教學沒有按照課前設計的思路進行,反而生成了一種新的情感。這時教師的正面引導就顯得至關重要。于是我問同學們:“大家有好朋友嗎?”學生齊答道:“有!”我接著追問:“你的好朋友曾經為你無私地付出過什么?大家可以討論一下。”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里一下炸開了鍋,過了幾分鐘,有同學起來發言。一位男生站起來說:“上個月離放假還有三天,我的生活費丟了,可又不敢跟家人說,怕挨罵,我的好朋友就用自己的錢買飯給我吃,我才挨過那幾天。”下面同學一片贊嘆。一位女生說:“一天下午我發高燒,我的同桌陪我去醫院,她照顧我,安慰我,一直到晚上九點多。每當想起這件事我就想流淚。”同學們的感情閘門已經打開了,我趁機說:“這兩位同學都敘述了自己在困境中朋友對自己的關懷,所以即使在現在社會也存在至真、至誠的友情。隨著你們年齡的增長,生活閱歷的增加,精神境界的提升,也會為朋友犧牲得更大更多。”學生們紛紛點頭。
課后,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在備課時我設計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關注朋友之間的友誼,然而課堂上出現了意外的感情傾向。通過平時的教學實踐,我總結出要想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課堂情境
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是經過長期熏染,具有穩定性的內在心理素質。要想學生在短時間內就具有某種情感、態度、價值觀是很難的。僅僅像以往靠一支粉筆、一張嘴、一本書,很難打動學生,也很難讓學生進入情境。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巧妙地創設正面的情境,精心設計教學活動,使課堂變得有生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他們的求知欲。這樣學生就會逐漸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二、設置開放性課堂
首先,打破“封閉式”教學的局限。
“封閉式”教學將學生與其生活的世界隔開,學生學習生活的空間主要是學校,學習的內容主要是書本知識。新課改背景下的課堂應該是開放的,教學的地點不僅局限于教室,而且可以是圖書館、電子閱覽室、操場、食堂、工廠、公園等一些公共場所。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靈活地選擇教學場所。這是一種很理想的教學狀態,學生在興趣盎然中能掌握知識技能,同時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按照這種課堂模式教學,《衡陽與夢得分路贈別》這節課的教學地點選在了圖書館電子閱覽室。學生通過查閱有關資料可以獲取柳宗元和劉禹錫的相關信息,然后學生分小組對這些信息進行匯總、篩選、整理。這樣學生會確切地體會到他們因為王叔文集團的“永貞革新”兩次被貶的辛酸,衡陽一別,四年之后劉禹錫聽到柳宗元去世的噩耗,悲痛欲絕。這種在患難中的友情顯得格外珍貴和真摯。所以柳宗元做出“以柳易播”的決定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學生在老師講解之前就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個全面深刻的認識,比起老師蒼白無力的說教效果更佳。
其次,給學生充分的討論、體驗的空間。
新課改提出了一些新理念。排在首位的是“一個中心——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把學生當成一個有靈性的人,而不是學習的機器。其次是“三維目標——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不是割裂開的,而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 “一個中心”“三個維度”要求教師改變原來那種“一家言”、“滿堂灌”的課堂教學方式。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只針對知識點進行講授,教師應給學生充分的討論發揮的空間,讓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有效介入其中。
知識和技能是硬性的,可以量化。而情感、態度、價值觀是隱性的,而且個體之間又存在較大差異。教師應在課堂上給學生留下一片天空,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尊重他們的情感和人格,讓他們說出自己的感受。所以教師應該安排適當比例的學生討論、體驗時間。這樣學生就占據了學習的主體地位,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熱情就會被真正激發和調動起來。
三、教師要及時、正面地引導
《衡陽與夢得分路贈別》這節課的教學,讓我注意到學生思維的特點。現在的中學生頭腦越來越靈活,思維敏捷,善于質疑,對事物的批判力日益增強。所以他們才會在課堂上懷疑柳宗元和劉禹錫生死不渝的友情。可是他們畢竟還沒有成年,情感、態度、價值觀有一定的可塑性。他們對事物的感知一大部分是感性的,理性思維還不夠成熟,出現情感的偏移很正常。
針對以上特點,課堂上教師既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又要不失時機地作及時、正面的引導。課堂上堅決不能“放羊”,教師引導者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只有教師對文本有一個全面、正確的解讀,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更多地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和反應。
要想達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可能會有很多的挫折和失敗,也可能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卻收獲甚微,可是它在學生成長、發展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師一定要積極地嘗試、探索。“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只要我們不斷地思考、總結,就會發現新課改之路就是一條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