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小學語文教學改革走到今天取得了不少成績,但也存在不少問題。針對小學語文作業存在的問題,部分一線老師采取傳統的作業模式,很少創新,這樣既不利于學生的語文學習,又不利于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作者結合教學經驗,從小學語文作業的形式、層次、趣味三方面進行探索,提出了作業設計的新途徑,為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 小學語文 作業設計 實施要點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要精心設計作業,要有啟發性,分量要適當,不要讓學生機械抄寫,以利于減輕學生負擔。”也就是說,新課標要求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要從形式到內容的各方面入手,重新全面認識作業的意義,賦予它新的價值。那么,小學語文教師如何才能設計出有利于學生發展的語文作業呢?我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
一、作業設計應注重形式,突出多樣性
對于一成不變的事物,人們往往容易感到厭倦,小學生更是如此。如果說每次的作業都是以一樣的形式要求學生的話,作業就會變得枯燥乏味。“聽、說、讀、寫”是語文的四大要素,教師要善于利用各種資源,做到“聽、說、讀、寫”并重,除書面作業外,也可有“聽”、“說”、“讀”、“做”的作業。這樣不僅形式多樣,而且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1.“聽”的作業
這類作業主要是訓練學生能認真聽別人說話,培養敏銳的反應能力和快捷的思維判斷能力。如教學了《魯班造傘》(語文出版社S版二年級下冊)一文后,可設計聽故事的作業。可聽家長講發明家的故事,也可通過收音機、廣播、電視等媒體收聽發明家的故事。小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感受到認真學習、仔細觀察、積極思考的重要性,也對課文內容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學完《月光曲》一文,讓學生親耳聆聽貝多芬的《月光曲》,幫助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聽懂音樂語言,由音樂觸發靈感,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
2.“說”的作業
這類作業主要是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講給家長、朋友、鄰居、同學聽,培養小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鍛煉口語交際能力。如在教學《小馬過河》(語文S版二年級上冊)一文后可設計如下作業:(1)學完了這篇課文,你最想對文中的哪種小動物說什么?(2)把這篇課文所講的故事說給你的父母或朋友聽。(3)從書、報、刊或家長、親友處搜集有關在拿不準一件事的時候必須自己試一試才能下結論的故事并講給同學聽。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許多文章的主人公的結局都是極具懸念性的,如果讓學生對這些主人公的故事進行一番虛擬假設,勢必就會對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如《賣火柴的小女孩》、《狼與小羊》等,他們的故事會怎樣發展呢?把這些文章的圖片通過剪輯整理,合并在一起,讓學生自己選擇其中的一個人物,把他們后面的故事虛構成一段文字講給同學們聽,以此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提高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
3.“讀”的作業
這類作業的目的是擴大小學生的閱讀量,豐富學生的語匯,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搜集、應用信息的能力。讀的作業與《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總目標中第七條:“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相符。讀的作業可以是閱讀與教材中課文相關的文章,也可以是自由閱讀課外書籍。如《小麻雀》(語文S版五年級上冊)一文,是一篇與鳥類有關的童話故事,教學后可如此設計作業:自由收集、閱讀與鳥類有關的童話故事,并在課堂上交流。又如在學完《端午節的由來》(語文S版四年級下冊)一文后,讓學生搜集并閱讀有關中國其他傳統節日的由來的材料,如重陽節、清明節、春節……再將其講給其他人聽。再如學習《三顧茅廬》等名著中的選文時,可鼓勵學生閱讀其原著《三國演義》,了解故事發生的背景。此外,可以指導學生閱讀其他各類書刊,包括中外名著、散文、詩歌等,加大知識儲備量。
讀的作業將學生學到的知識、培養的能力運用到閱讀實踐中,把讀、思、用三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4.“做”的作業
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可以增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讓語文作業與實踐相結合。小學語文教材中也有一些科學性較強的課文,學完這一類型的課文后可設計一些動手做一做的作業。如教學《烏鴉喝水》(語文S版一年級上冊)一課后,可讓學生回家后做烏鴉把石子一顆一顆放入瓶子里,看水有沒有上升的實驗,驗證課文所寫的辦法。也可以試試拓展烏鴉喝水的方法,如“用吸管吸水”“用葉子搭小溝喝水”等。學完《稱象》這課,根據曹沖稱象的三個步驟:趕象上船、畫線;趕象下船、裝石;稱石,可讓學生用水盆、玩具象、石子、秤等工具模擬曹沖稱象的過程。這些實驗性作業能使學生在動手中鞏固語文知識,同時綜合運用音樂、天文、地理、勞動等方面的知識。這樣學生在邊動手邊動腦的過程中既能復習課文知識,又能拓展對事物的認識。
二、作業設計應“因材施教”,突出層次性
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他們的智力水平、思維能力、學習習慣、生活環境等各不相同,因此表現出來的學習能力也是不盡相同的。如果教師不給某些學生布置一些個性化的作業,就說明他沒有研究過每一個學生的力量、可能性和能力。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讓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樂趣,做到因材施教,就必須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同樣,小學語文家庭作業的設計也必須針對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精心設計出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作業。如某老師在教學《楓橋夜泊》(語文S版四年級上冊)一文后是這樣設計作業的:(1)背誦并默寫《楓橋夜泊》一詩。(2)說出詩歌大意,并給詩歌配上一幅畫。(3)改編成小話劇并表演。(4)仿寫一首古詩。這樣的作業由易到難,知識與能力并重,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完成相應的作業,獲得相應的成就感,不但有了選擇的余地,而且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作業設計應突出趣味性
學習興趣是學生獲得好成績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設計作業時,教師應從學生的年齡特征、生活經驗、生活情境出發,選擇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事物穿插在語文作業中,設計具有童趣的作業,讓作業生動、有趣,從而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什么樣的作業會引起學生的興趣呢?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1.繪畫的作業
繪畫是兒童的天性,在幼兒園孩子已經接觸過繪畫,所以小學生有能力用點、線、面表現課文內容。繪畫不僅有利于學生搞清文章的條理,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而且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能力。教學《桂林山水》(語文S版四年級下冊)時,我要求學生根據理解畫出桂林水靜、清、綠的特點,畫出桂林山奇、秀、險的特點。教學《赤壁之戰》(語文S版六年級上冊)后,我要求學生畫出戰爭示意圖,并在圖上標示,加以說明。經過簡單的指導,學生不但明白了敵我雙方所處的地理位置,力量懸殊,還弄清了黃蓋詐降的原因,以及“趁著東南風”的含義。學習課文后,讓學生動手畫一畫,演一演,做一做,強化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例如在教學古詩《草》時,要求配畫。學生筆下的草兒長勢茂盛,搖動的姿態優美,由此看出,學生已讀懂了詩中草兒“離離”,被“春風”吹拂的意境美,達到了“以畫代講,盡在不言中”的效果。這些作業,不僅使學生通過再現文本情境搞清了文章的條理,深刻地感悟了文本,而且培養了他們的審美情趣和想象力,受到了廣大學生的喜愛。
2.表演的作業
利用表演進行教學能夠讓學生更直接運用自己的生活感受課文內容,并且能促使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展,激發學生的創作意識。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許多課文故事情節性、場面描寫動作性很強,較適合根據課文內容改編成課本劇。學生在熟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用漂亮的頭飾、富有激情的語言、生動的小道具輔助學生身臨其境地進行表演。如某老師教學《快樂王子》(語文S版四年級上冊)時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角色表演這個童話劇。又如教《小馬過河》時,我讓學生設計動物頭飾、挑選角色,通過表演,加深了體驗和理解,同時也培養了表達能力。這樣的作業形式,能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動手、動腦、想象、思維等多方面的能力,樹立學生的合作精神。
3.想象的作業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則概括著一切,推動著世界的進步。”因此,教師可設計一些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作業內容。小學語文教材中也有許多優美的詩歌、有趣的故事,我們可以把它們作為設計想象的作業的原材料,如課文內容擴展、續寫、想象作文之類的作業。例如在教學《九色鹿》(語文S版二年級上冊)后,學生十分感興趣,故事中的人物都有自己的語言,可國王說的話卻沒有直接寫出來,只是概述了他講話的內容,作業設計為:如果你就是那個國王,會說些什么呢?又如學了《狐假虎威》(語文S版三年級上冊)的故事后,在學生剖析了狐貍和老虎的品質后,我設計了“后來,老虎明白了百獸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的續寫的作業。在學習了《走進麗江》(語文S版四年級下冊)一課后,我設計了如下的作業:麗江可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你心中最美麗的地方是什么樣子的呢?請以“我心中最美麗的地方”為題,寫一篇想象作文。
這些作業為學生創設了用腦想、用眼看、用耳聽、用嘴說、用手做的條件,學生在積極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不僅鍛煉了感覺器官,培養了觀察能力,而且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教者有心,學者得益”。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它的優化設計,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的空間,豐富課余生活,發展獨特個性。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有思想有創新能力的人,而不是培養做作業的“機器”,考試的“傀儡”。我們要以新課程標準為出發點,理解作業的價值,樹立起新的作業設計理念,確立以學生為本,設計形式新穎、體現差異和創新、能學以致用的作業觀,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快樂學習,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人格得到尊重,不斷品嘗成功的喜悅,從而促進其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教育論文集[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
[2]李晶.新課改下的語文作業改革[D].東北師范大學,2006.
[3]管雪梅.新課改下小學語文作業優化設計的探索與實踐[D].西北師范大學,2007.
[4]江平.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胡葦.國外中小學家庭作業問題的研究及啟示[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