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幾年來,高考作文更多地提倡文體自選,在形式上給了考生更寬廣自由的寫作空間。受高考作文“文體自選”的影響,高中生的作文有逐漸淡化文體的趨勢,甚至有部分學生文體不明,寫出“四不像”的文章。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反思,學生也要反思,作者就這一問題作了詳細闡述。
關鍵詞: 作文教學 文體特征 應對策略
作文是高考試卷中分值最大的一道題,占了語文試卷的半壁江山,對高考的總分有較大影響,所以有“成也作文,敗也作文”的說法。《考試說明》要求高中生能寫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及常見文體。近幾年來,高考作文題對文體的要求逐漸放寬,尤其最近幾年都說“文體自選”,但是在寫作要求上都著重點出了“文體特征鮮明”的要求。
近年來高考對寫作的要求進行了變更,愈來愈注重文體的規范,強調文體特征要鮮明。高考作文文體的要求有兩個關鍵詞,一為“選擇”,一為“規范”。所謂“選擇”就是作文時首先必須根據自己的理解和自己所要表達的主題,確定一種合宜的文體;“規范”即所做文章要符合自己所選定文體的特征。在發展等級“有創新”條目中倡導凸顯個性色彩,并不是要求寫出不倫不類的文體。
一、高考作文的現狀
近幾年來,高考作文更多地提倡文體自選,在形式上給了考生更寬廣自由的寫作空間,有利于考生寫作才情和個性魅力的充分展示。但這讓不少考生誤以為越是另類的文體越能體現出創新的色彩,也就越容易得到高分。因此不考慮表達需要和自身實際,動起筆來常常避熟就生。于是,話劇、小品、日記、就診報告、文言文、節目訪談、現場直播等外觀別致而內容空泛的非常規文體層出不窮。一味追求另類,盲目破格,結果只能是弄巧成拙。
“文體自選”本來有利于考生充分顯示自己在某種文體寫作上的優勢,卻使一些學生誤以為“文體不限”就是取消了文體的要求,自己想怎么寫就怎么寫,高考和平時的作文訓練中出現了不少“非驢非馬的怪物”。
二、造成文體不分的原因
1.為創新而創新,對自己的寫作能力認識不夠充分,一味追求新穎。
高考作文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魅力和寫作才華,但一些考生為了贏得發展等級的加分,陷入了創新的誤區,為創新而創新,為求異而求異,摒棄自己有可能寫好的記敘文、議論文等文體,去寫散文、小小說、寓言故事等沒有把握寫好的文學形式,結果寫出來的作文不倫不類,讓人啼笑皆非。殊不知放棄自己擅長的記敘文、議論文之類的文體,不切實際追求文體“求新”、“求奇”,會導致這些想以形式取勝的文章看上去新鮮卻內容蒼白,在思想表達方面更顯得淺薄無聊。
2.對作文教學重視不夠,教師無明確的作文教學計劃,帶有很強的隨意性、無序性和功利性。
作文的重要性毋庸諱言。但從教育行政部門、教師到學生,對作文教學的作用重視程度都不夠。現在中學的話題作文慢慢淡化了文體,作文的專項訓練也隨之淡化了,這種作文的功利性直接造成了學生作文的“四不像”(即既不像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又不像散文),嚴重損害了作文教學的科學性、系統性,影響了作文教學的序列性,導致了十分嚴重的后果。
3.學生平時完成作文質量低下。
不少學生不重視語文學習,認為高考分數拉不開差距,尤其是作文,與其花大力氣下苦功去寫作,不如將精力放在更能拉大總分距離的理科上。再加上許多同學信奉“天下作文一大抄,就看會抄不會抄”,認為只要能熟練掌握幾篇范文,則高中三年作文無憂,任何一個題目,都能把它“嫁接”到范文中去,在考試中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大量的套題作文。有的學生積累的素材有限,看到一個題目,不加審題,不加選擇地把幾篇范文“嫁接”在一起,自然就會出現“四不像”的文章。
4.沒有文體意識,不熟悉幾種文體的基本寫法。
論述類、實用類和文學類文章均有各自的文體特征。在高考作文中,議論類文章,議論的文字必須超過三分之二;記敘類文章,記敘的文字必須超過三分之二,否則視為文體不明。但學生并沒有引起重視。
有的學生根本不知道各種文體該怎樣寫,需注意什么問題,做不到心中有數,自然就寫不出文體特征鮮明的文章。比如議論文,閱卷老師會看中心論點、觀點是否鮮明,論據是否準確、鮮明、典型。
三、應對學生文體不分的策略
1.指導學生注意審題,選擇合適的文體。
“文體自定”不是不講求文體,而是要求學生選擇適合立意,而且自己比較擅長的某一種文體進行寫作。雖多了選擇的自由,但任何文章都是以特定的文體形式存在的,各種文體都有其相對應的寫作要求,考生在寫作時就要遵循其中的“潛規則”。比如,打算寫議論文,一定要有充分的“理”統攝全文,說理要透徹,主要運用議論這一表達方式;若想寫記敘文,則要有“人”或“事”,語言簡潔,敘述生動,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主要運用記敘、描寫的方式等。因而“文體自定”不等于“無文體”。我們要杜絕滿紙飄搖、玄虛無序,無“人”無“事”,無“論”無“議”的“四不像”文章的出現,在平時的學習中切切實實強化文體意識,寫什么就得“像什么”,就得“是什么”。
2.提高認識,改變觀念,改進作文教學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
為了自如地應對考場可選擇的各種文體,平時就必須有序地加強各種體裁文章的訓練,使所寫文章能夠具備相應文體的特征,而不能寫成“四不像”,這樣才能保證在考場上立于不敗之地。
語文教師要改變觀念,在教學時不要只重分析,而輕寫作。教師應針對不同類型的作文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突破傳統的作文教學方法,利用現代手段——多媒體,盡量讓學生更形象更客觀地去感受身邊的生活,引導學生思考生活,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否定那種寫文章套用現成的模式的做法,讓學生懂得從生活中汲取素材,學會按中心組織材料。
作文教學一定要有一個整體目標,讓學生在作文能力方面有一個循序漸進的提高過程。每次作文都應該有重點地訓練一兩種寫作,讓學生通過一次作文訓練在能力方面有全面提高。
3.培育學生科學理性精神,激發學生寫作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興趣是寫作的原動力。從命題開始就要采取多種學生感興趣的方式,變學生寫作的暫時興趣為長期興趣,變教師要學生寫作文為學生自己要寫作文,從而提高學生作文的質量,達到作文訓練目的,使他們每次都能找到自己作文的閃光點,找到寫作的新動力,變被動寫作為主動寫作。
4.增強文體意識,熟悉各種文體的寫法。
考生平時就應該多培養一些規范的文體意識,多形成一些高質量的文體風格,這樣在考試中就可以多一些選擇余地。選擇文體,確定自己是寫什么文體后,就要在自己的文章中鮮明地表現出這一文體的語言特征。形象思維發達,會編故事,善于記敘描寫的考生可選記敘文來寫,在文章中表現出語言的形象性;邏輯思維發達,會思辨議論說理的同學可寫成議論文,在文章中表現出語言的嚴密性。其實,還可以寫成童話、寓言、劇本、書信、日記等。當然,這里也不反對寫合乎要求的,比如夾敘夾議的文章。
同時,還需明白各種文體的寫法。寫好記敘文,應掌握記敘的要素,還要綜合運用記敘、描寫、抒情和議論等常用的幾種表達方式。以寫人為主的記敘文,一定要寫出人物的個性。另外,行文要有起有伏,有張有弛, “文似看山不喜平”,說的就是文章要寫得有波瀾。寫好議論文,要注意文章的布局結構,中心論點要突出,論據要充分,論證要有力。散文是一種自由靈活的文體,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發端于先秦諸子百家,源遠流長。它可談事業,談人生,談理想,不囿于成見,幽默犀利,激揚清濁;也可表情達意,記人敘事,描摹事物,神與物游。可深刻,可詼諧;取材廣,語言活。散文的這種優勢,決定了它是最切合高考評分標準的“ 發展等級”的文體,但同時它又很不好把握,屬于文學類文章。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
[2]朱光潛.談談寫作.
[3]語文教學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