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的孩子字還沒有認識幾個,但是已經在潛移默化中接觸到作文了,這時他們還不能寫出優美的文字,但是通順的語句表達能力是每個孩子都要在這階段形成的。小學生提高口語交際的途徑除了在社會交往中學習之外,最正規的學習和提高的途徑應當在語文課堂之中。在小學語文課堂中讓學生回答問題,討論問題,交流意見、學習文章中的語言對話等,達到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是遠遠不夠的。那么,如何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呢?
一、注意句子的完整性
我們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要有意識地讓孩子把每個句子說完整,例如“昨天我和媽媽到樓下去散步”,句子中交代了時間、人物、地點和干什么,從句子結構上講有主語、謂語和賓語。這樣孩子就能輕松地達到寫作的基本要求:句子通順。
二、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生活本身就是真實的,生活就是作文的源泉。教師應引導孩子走出課堂,培養孩子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事物的好習慣,也就是“用眼睛去看看,用耳朵去聽,用鼻子去聞,用嘴巴去嘗,用手去觸摸,用大腦去思考”。這種方法隨時隨地都可以用。堅持不懈,發掘孩子心靈深處的那份真知真覺,使他們表達出內心的真實感受,那么,他們在寫作時就不愁沒東西可寫了。
三、讓孩子勇于表達
1.創設輕松的環境
孩子剛踏入學校的大門,對于學校還有著一份陌生和恐懼,一年級教師的首要任務是讓孩子在學校能感覺到家庭的溫暖,保持最好的狀態,在輕松的環境下互相交流,這是鍛煉孩子表達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如果教學環境過于嚴厲,讓孩子感到恐懼,則對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是非常不利的。有一次,去聽一位老師的課,可能是因為公開課,那位老師顯得有些著急,孩子起來回答問題時,言辭有些嚴厲,結果孩子嚇得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話來。可見一個輕松愉悅的環境是孩子表達的最大前提。課堂中學生之間可以互動合作,使課堂不再局限于課本和教師單方面的知識灌輸,這樣的教學就不會讓學生感覺拘謹,才會真正感覺自己是課堂的主人。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汲取,在成功體驗中享受到學習的快樂,這樣他們就不會再懼怕表達。
2.給予幽默的提點
孩子們的思維方式與思考角度和我們是不一樣的,如果當孩子的答案和你期望的答案不一樣時,我們不妨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用孩子的語氣作答,和孩子一起探討交流,而不是一味地想找出正確答案,因為在課堂上的問答,幽默、童話式的提點也能很好地引導孩子說話,鍛煉說話能力。曾經聽過一節外教課,外教老師可以說和孩子語言是不通的。但孩子卻十分喜歡他,甚至于上課回答搶著說,原因就在于,外教那幽默夸張的表情。當孩子不知道如何表達時,外教往往會瞪大眼睛或張大嘴巴或用夸張的肢體語言讓孩子盡可能放輕松心態,這樣的課堂上當然會有完美的互動。
3.多多的賞識
當孩子回答錯誤的時候,千萬不要嚴厲批評。即使錯了,我們也要在他的回答中找到閃光點,多用激勵的言辭鼓勵他。如:“你的聲音真響亮!”“你真會用這個詞,真不簡單啊!”“你一下子能說這么多,太了不起了!”“你說起話來小手放得直直的,身子站得挺挺的,多大方啊!”這樣才能激發孩子的說話積極性。我們的鼓勵就像閥門,只有打開,水管才能涌出清甜的水。不說話的孩子,我們是不能訓練他的口頭表達能力的。
4.巧妙地創設情境
有時孩子不樂于說,不是孩子不會說,而是沒有觸動他,一旦適合了他的胃口,他便能滔滔不絕地說。我曾經遇到這樣一個孩子,平時基本不愛說話,但是一說到小汽車模型,他便能說到你頭疼。說明沒有不會說的孩子,只有不愿意說的孩子。那么怎樣才能讓那些不愿意說的孩子開口呢?我們需要創設情境。
(1)關注日常生活
如開學第一課,可以讓孩子簡單地進行自我介紹,當然一開始不用說得這樣明確,這樣會給孩子帶來緊張的情緒,可以用聊天的方式開始。“你叫什么名字?”“你家有幾口人?”“你最喜歡吃什么?”一開始一問一答,慢慢地讓孩子自己連起來整段地說。這樣就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鍛煉了孩子的口頭交際能力。
(2)舉行主題活動
在萬物復蘇、春暖花開的季節里,可以帶孩子們走出教室去看春天。看春天金燦燦的迎春花,粉嘟嘟的桃花,綠瑩瑩的草和迎風飄揚的柳條上的小嫩芽。陽光下,花叢中,孩子們盡情地想象著,歡笑著,美好的語言如涓涓細流,流出心田。“花兒笑了,在等小蜜蜂來親嘴呢!”“風兒像把大梳子。你看,他正把柳樹姐姐的長發梳啊梳。”自然風光的熏陶與感染,啟發了學生的心智,發展了學生的個性,解除了學生的束縛,使他們的言語變得絢麗多彩。還可以請孩子們把春天畫下來。一次,和同事談起如何教寫話,她是這樣做的:“同學們,你們知道什么是風嗎?你能帶著大家去操場找一找嗎?”于是一大群人便上了操場。孩子當時有些莫名其妙,但當看到飄揚的五星紅旗,他們就找到了風。于是孩子們的討論就熱烈了:“風可真調皮,它拉動了柳樹姑娘的頭發。”“風可真勤快,吹干了媽媽晾曬的衣物。”“風可真愛干凈,把掉在馬路上的塑料袋送進了垃圾桶。”……一下子風就被孩子們稚嫩的言語捕捉到了。孩子們對于這些親眼所見、親手所畫的景物,覺得有話可說、有情可表,從而使口語交際真實、有趣,達到一種較為完美的境界。
(3)體會扮演角色
在課堂中抽取可以演一演的課文,讓孩子上講臺,通過對話、肢體語言,讓孩子在扮演的過程中體會口語交際的快樂,從而在扮演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課文。如教學《三個小伙伴》,我讓孩子們分別扮演小野豬、小象、小袋鼠,讓孩子們戴上頭套,給他們創設情境,當孩子知道自己有角色時,他們的興奮度和認真度是非常高的。曾經有個孩子為了演好袋鼠這個角色,回家后查找了資料,知道袋鼠的習性和活動方式,在上場時還特別要求給自己一個自我介紹的機會。其他孩子看到有這樣的表現方式,很感興趣,很愿意和他互動交流。就在這樣的互動中,孩子們學到了更多的知識,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探索外部知識的能力。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們輕松完成了口語表達任務。
(4)豐富多彩延伸
有一些課文留了一些“白”,并沒有完全講明,這就是鍛煉學生的好機會,如教學《螞蟻和蟈蟈》,這一年螞蟻過上了一個愉快的冬天,而蟈蟈卻又冷又餓,如果這時蟈蟈并沒有被凍死,到了第二年蟈蟈會怎么辦呢?我讓孩子回家講給爸爸媽媽聽,題目就叫做《我講故事給你聽》。孩子聽到這樣的作業,非常開心,以往是父母講故事給他們聽,今天他們也可以做一回小大人,講故事給長輩聽了。這樣的作業,學生樂做,又感興趣,更重要的是在不知不覺中鍛煉了口語交際能力。
培養孩子的口語交際能力是極其重要的,通過一學年的努力,我欣喜地發現學生說話的膽量大了,語言流利了,就算遇到陌生人也能大方、較完整地把話說好。只要我們常抓不懈,孩子們的口語交際能力就一定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我們也將在口語交際領域中淋浴到更明媚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