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作文是一種復雜的心理過程,它涉及注意、感知、記憶、想象、思維、情緒等多種心理活動,是學校綜合能力的體現,是衡量學生語文水平的主要標志,也是整個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作文教學不是單純的語言文字訓練,而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交流和表達的重要形式,是學生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的過程,是進行創造性表達的途徑,也是生活的積累,是語言積累和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新課標對寫作教學的目標、任務有了更加具體、全新的定位,其總目標是:“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它將義務教育分成四個學段,分別設置了階段目標,注重了三個維度目標的整合。那么,教師在新課程的背景下該如何開展作文教學呢?我從以下六個方面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從日常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
新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該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即讓學生從周圍豐富多彩的世界中去發現,去感悟,然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
令人擔憂的是現在多數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積累嚴重不足,為此我做過一個調查,發現我班有65%的學生在寫作前感到沒什么可寫,原因之一就是社會實踐、生活積累不足,因此,應該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前,教師應該向學生提出觀察要求,教給學生體驗生活的方式,讓學生有所得、有所悟,在此基礎上再寫作,學生就會覺得有東西可寫,從而就會對寫作產生興趣。我給學生設計了這樣幾項實踐活動:一是在《勞動》課本中挑選一項自己最感興趣、最喜歡做的事,去做一做,寫出自己做這件事情的過程和切身感受。二是幫助家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然后寫一寫自己做家務勞動的過程和感受。三是通過回憶描寫一次自己的外出旅行,把自己旅行的過程及所見所聞寫出來。四是觀察自家所處的地理位置及周圍的環境,向其他同學做詳細介紹。五是在節日期間為家人獻上一份禮物,比如為家人唱歌、跳舞、講故事、說相聲、演小品、做手工制作等。
學生注意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才能有感而發,產生寫作的欲望。當寫作成了學生的生活需要,“無米”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注重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張揚個性的風帆。
新課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學是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首要目的的,在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同時,還應該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及創新精神oPs5kqm79/PhkBCpStkdLg==的教育和培養;要關注學生的差異性,注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要求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從自己的生活中挖掘素材,找到自己作文的源頭活水。
教師必須充分關注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以便及時作出必要的調整,保證學生獲得真正主體性的發展。例如在教學《狐貍和烏鴉》一課時,我便引導學生去思考,吸取了教訓的烏鴉變聰明了,他怎樣才能把被狐貍騙去的肉拿回來?學生在熱烈討論之后,得出了很多答案。如:“狐貍叼起肉,剛想鉆到洞里去,忽然烏鴉飛到狐貍頭上,用尖硬的嘴巴啄狐貍的頭,狐貍痛得直叫,嘴巴張開,肉掉在地上。烏鴉連忙把肉叼住,拍拍翅膀,飛到樹上。”也有的同學展開大膽想象說:“烏鴉現在當了菜市場的管理員,今天他嘴里叼著的正是從大灰狼那沒收的病豬肉,他好心地告訴狐貍這肉是要拿去銷毀的,吃不得,可那狐貍就是不聽,結果偷雞不成蝕把米,狐貍食物中毒進了醫院,真可謂是多行不義必自斃。”……學生發言中所創造的“烏鴉新形象”,其實就是他們生活中的一些積累的一些縮影,也正是他們在這件事上所表現出來的獨特感受和體驗。教師要根據這一點因勢利導,組織教學,才能讓學生愿意寫作、熱愛寫作。
三、激發閱讀的興趣,拓寬寫作思路。
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變聰明的辦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新課程要求學生廣泛閱讀各類讀物,并加以量化:“課外閱讀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為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我在開學初便組建了圖書角,并將所有圖書進行了分類,有科學探險、成語沙龍、作文天地、故事大王、世界名著等,并規定每天在校閱讀40分鐘,在家閱讀30分鐘,老師和家長共同監督。同時對于圖書角中的圖書每個月都進行相應的調整,爭取把對同學最有益,最喜愛的圖書奉獻給大家。除此之外,我校還定期舉行讀書匯報活動,例如“共讀一本書”、“講故事大賽”等,書成了學生最好的伙伴,讀書成了他們的學習習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讀書有了興趣,從閱讀中吸收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巧,就成了拓寬寫作思路的基礎。因此,教師必須找到能夠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點,以興趣這把鑰匙開啟學生的心扉,引導學生走進知識寶庫的大門。
四、發展想象力,拓展寫作空間。
想象是創新的翅膀。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兒童時期是想象力表現最活躍的時期,兒童的想象力是兒童探索活動和創新活動的基礎,一切創新的活動都是從創造性的想象開始的。新版《大綱》明確指出:“要鼓勵學生寫想象中的事物,激發他們展開想象、幻想,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學生寫作文都要經歷一個語言的加工和再創造的過程,這與學生的想象力及思維的廣闊性有著直接的聯系。課堂上教師要為學生留下創造想象的空間,培養他們創新的思維和能力。例如教學《窮人》一課時,結尾:漁夫再三催促桑娜一去把西蒙的孩子抱來,可桑娜不動聲色,“你看,他們在這里啦!”并拉開帳子。至此,文章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間,漁夫看到了帳子里的孩子會怎么樣?漁夫是怎樣說的?怎樣做的?結果怎樣?問題提出后,學生發言十分積極。有的說:“漁夫會反悔,責怪桑娜,后來終于因生活窮困而餓死了三個孩子,后來過上了平安的日子。”有的說:“他們一家九口人幸福地過著貧窮的日子。有一天,漁夫打魚時救了一個大富翁,富翁為了感謝他們,給了他們很多錢,從此他們過上了幸福生活。”還有的說:“漁夫在海邊辦起了養殖場,慢慢地規模越來越大,成為遠近聞名的農民企業家,也掙了很多錢,這個家庭變得越來幸福。”……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他們有著豐富的想象潛力,教師要善于引導,善于挖掘,為他們開發出更為廣闊的寫作空間。
五、充分利用作文教學資源,豐富寫作實踐。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生活之樹常青,學生的寫作素材便可從中攝取。可實際上初學作文的學生往往在動筆時不知道該寫什么,不知道該如何寫,對于此類問題,教師必須給予學生及時的指導,否則學生便會產生一種恐懼心理,下次一碰上寫作文就會害怕,甚至有的學生為了應付作業,就抄襲作文選一交了之。產生這一系列惡果的原因就是學生無法把生活中的素材變為自己筆下的內容。因此,全力開發作文教學資源,豐富學生的寫作實踐,也就成為作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我們可抓住身邊時時刻刻發生的有意思的事,從生活到課堂上,再到人際交往中與課外活動都可以為學生作文提供材料。有一天,我班一名學生興致勃勃地告訴我,今天看到了一件新鮮事:在學校門口,一陣狂風把一家店鋪的一袋乒乓球給刮跑了,狹窄的街道里到處滾動著黃色的乒乓球,路上的行人都去幫助拾乒乓球。一位過路的中年婦女把自行車停住也去幫助拾乒乓球,狂風把自行車刮倒,車籃里放的錢包蹦了出來,錢包沒封口,錢被刮得滿街亂飛,大家又都去幫助這個中年婦女拾錢,最后乒乓球、錢都物歸原主。發生這件事的時候,班上許多同學都在場,我在課堂上提出來后同學們感受頗榮。大家即興寫作,大部分寫出了生動感人的文章。大力開發作文教學資源,為豐富學生寫作材料而進行一些實踐活動,對于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通過及時肯定的評價,增強寫作信心。
作文評價是一種過程性的評價,積極肯定的作文評價,對于提高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此教師在批改學生作文的時候,對給學生的評語應給予足夠重視,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多給他們一些符合自身情況的,積極肯定的評價。例如:“梅花香自苦寒來,你的努力沒有白費,這篇作文就是最好的證明。”“功夫不負有心人,只有像你這樣的有心人才能寫出如此優美的文章。”為了讓學生能夠切實地感受到自己的進步,我校還開展了“讀書筆記”活動,并相應地記錄下學生的習作、寫作體驗和教師的評價。同時還進行了多次學校和班級的作文交流會,讓學生體驗到成就感,這些都將成為他們扎實寫作功底提供強大動力。
新課程背景下的作文教學,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對老師都提出了更具體更全面的要求,老師要充分調動生活與學習中的情境與素材,敏銳地捕捉到教育的時機,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注意對學生思維的獨特性、廣闊性的培養,讓學生真正愛上寫作文,真正學會寫作文,為他們打下扎實的作文基本功,最終成長為21世紀所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巢宗祺,雷實,陸志平.語文課程標準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1.
[2]王深根,毛建華.新課程研究.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3,4.
[3]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