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進入高中后,有一部分學生開始對高中數學的學習產生恐懼的心理,隨之會產生厭學情緒,所以,針對這一現狀,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關鍵詞: 高中數學 學習興趣 培養方法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新課程改革很關注對學生探索能力的培養,注重培養學生探索性學習,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那么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把握心理,熱愛學生,巧妙激勵。
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離不開教師對學生熾熱的愛和對教育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教師對教學高度的責任感和強烈的事業心,教師的淵博知識,教師的教學藝術修養等,都是喚起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應把教學過程看做是師生平等相待、互相協作、共同探索未知的過程,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對于優生,教師應創造條件,積極啟發他們提出和發現問題,并放手讓他們獨立處理一些難度較大的題目,讓他們從中經受鍛煉,體驗成功的歡樂,增強學習興趣。對于中下等生,教師則應以慈母之心,教師之嚴,循循善誘,因勢利導,讓他們從處理簡單的問題中增強自信,從陸續出現的成功中培養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優良成績及教師表揚、贊許是學生克服困難的動力和產生興趣的源泉。在教學過程中不妨多給學生一些表揚,不能一味地批評挫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而應給予他們特別的關照和激勵,讓他們覺得自己能行。課堂上還要引導學生自己發現、解決問題,使學生在學習中自得其樂,體驗到學習的樂趣、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快樂,意識到自己智慧的力量。
二、巧設懸念,精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學習數學的興趣,往往產生于求知的情境,正如孔子所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并且初中生本性好動且對于學數學究竟有什么樣的用途充滿了好奇,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善于設置懸念,創設求知情境,注重開展探究性活動,讓學生參與身邊的數學活動,用數學的魅力吸引學生,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求知欲,使他們在心理上對知識處于一種“心憤、口悱”的狀態,以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并使這種求知欲反復出現,從而形成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例如,講相似三角形時,先講泰勒斯用一根棍子測出金字塔高度的故事,使知識與趣味融于一體,緊密聯系教學實際,對于激發興趣相當有效。
三、精選例題,探究技巧,增加學習興趣。
學習數學為了培養技能,鞏固知識,需要做題。這里,教師的示范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因為每次向學生介紹一種新的解題方法,一般都是通過例題來說明的,所以例題選擇得好,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有些題型蘊藏著一定的規律和解題技巧,有的題則可一題多解或一題多變。利用這些例題讓學生互相研究,積極思考,各抒己見,互相啟發,拓寬思路,從中找出規律和竅門,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加快解題速度,又可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試做教師,樹立榜樣,提高學習興趣。
挑選表達能力較強的學生讓其扮演老師的角色,登臺講課,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除此之外,在教學過程中常向學生介紹中外名人事跡和他們成功、成名的經驗,給他們以學習的榜樣,激勵他們為實現而發奮學習。選擇性地介紹一些數學典故、趣聞軼事和數字的妙用等,以激發學生探索數學這座思維王國奧秘的強烈愿望。讓學生懂得數學家之所以能取得輝煌的成績是與他們對數學的熱愛、追求分不開的,只要我們肯用腦,勤奮努力,即使我們不能成為數學家,也能成為有益于社會的人。
五、開展競賽,學習效果反饋,穩定學習興趣。
中學生正處于喜歡展示自我、榮譽感強的階段,教師可針對這一特點在課堂練習時采用口答題和搶答形式,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效果的及時反饋是調動學習熱情的有效辦法,它可以穩定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所以,我們應該在考試或測驗后及時認真閱卷,作出較詳細的閱卷記錄,盡快地進行講評,力爭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
六、量力而行,積累知識,加深學習興趣。
事實證明,過重的學習負擔容易遏制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厭惡學習的逆反心理。故在教學中應嚴格遵循量力性原則,防止“拔苗助長”,遏制學生學習的興趣。而遵循量力性原則,要求恰當,少學一點,學精一點,學一點,會一點,引導學生認真學習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
而俗話說得好,只有知得深,才能愛之切。在教學過程中對一些知識可采用口訣、表格等方式使學生牢固掌握,還可以鼓勵學生自己總結教學口訣,以提高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楊昌成.激發中學生學習數學興趣探討[J].黔東南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2).
[2]何巨偉.如何提高中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J].保山師專學報,2004,(2).
[3]王蘭.引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七種方法[J].中小學教學研究,2004,(2).
[4]張發新.培養中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J].甘肅教育,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