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設計課堂教學時,要突破認識論框架,從教材和學生發展狀態來確立教學的“可能起點”和“現實起點”。只有如此,課堂教學才能在規范與自由、預設與生成、現實與可能、確定與不確定之間動態演進,最終形成富有生命活力的、動態生成的、高質量的課堂教學。“用數對確定位置”的幾次教學嘗試,讓我在不斷地反思中逐漸理解了什么是“可能起點”和“現實起點”,學會合理把握學生的起點。
一
第一次嘗試:
“用數對確定位置”,是國標本小學數學五(下)的內容,意在理解“數對”概念,并能用數對來表示位置。翻開教材仔細閱讀,發現重要內容只一句:“豎排叫列,橫排叫行。確定第幾列一般從左往右數,確定第幾行一般從前往后數。”這句約定俗成的話,基本就已經成為了學生完成一系列練習的方法法則,只要照著去做,就不會有多大的困難。
上課之前我特意找了一個學生,讓其自己看書,然后完成書后相關練習。發現學生掌握起來非常快,不到5分鐘,已經看完了教材,且能夠說出怎樣用數對表示物體位置的方法,練習完成的正確率也是100%。由此,我就采用了這樣的針對措施:讓學生自學,然后補充各類的練習進行鞏固。題目學生都會做了,任務也就完成了。
我的反思:
學生拿到題目不需要經過大腦思考,開始機械地按部就班,雖然基本不會有錯誤,但是問起為什么要用數對來確定位置,用數對來確定位置有什么好處,學生卻一無所知。“可能起點”有兩個層面含義:一是指在考慮處理教材時,教師要認識到教材所提供的教學內容及其水平。二是指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要沖破認識論的框架,不能僅僅把教材作知識層面的理解與把握,而要從育人價值的高度,充分解讀教學內容所蘊含的豐富育人價值。
二
在第一次的教學中,對教材,我沒有進行長線分析,而是就點論點,就題論題,沒有考慮這個內容本身的價值。為此,我又進行了第二次的嘗試。
第二次嘗試:
增加內容一:課前完成。
(1)數軸上的點可以用數幾來表示。
(2)用自己的方式來描述小軍的位置。
【讓學生感受到在一維的數軸上只需要用1個數來確定位置,在兩維的平面圖形中就需要用2個數來確定位置。這是學生學習的基礎,在喚醒學生原有知識的同時,抽象出可以用數來表示物體的位置,并由此產生用統一、簡明的方式來確定位置的需求。】
增加內容二:多媒體展示。
1.介紹從具象座位表抽象到方格圖的過程。
我們用數對很清楚地就能確定位置,而且非常簡單,在數學上我們常常講究簡單,剛剛的座位,就可以用一個一個圓點來表示人。就變成了……(出現點子圖)
【從具體的座位圖抽象到點子圖,讓學生初步感知用小圓點來代替人,比較簡單,看得更清楚。】
這就是第一列、第二列……這就是第一行、第二行……(將點串成線,形成初步的方格圖)。通常我們用0來表示起點,它既是橫軸的起點,又是縱軸的起點。(出現“0”、橫軸和縱軸)
【動畫展示方格圖的形成過程,使例1和例2的過渡更加自然,讓學生理解從具象到抽象的過程,不至于突然出現時讓學生感覺不知所措。】
2.介紹交點。
你能在圖上找到小軍的位置嗎?小軍的位置就是第4列與第3行的交點,因此它可以用數對(4,3)來表示。
我的反思:
“用數對確定位置”屬于空間與圖形領域。在前期已經學過相關內容有一上“幾和第幾”和二上“確定位置”。
教學的真正意義在于促進和提升學生發展需求,不僅是現實狀態,更需要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將要呈現的各種可能狀態進行預設,學生發展狀態的分析又成為課堂教學設計中的另一個“可能起點”。
可是,從課堂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始終缺乏自主學習的需求和探索的動力,數對產生的過程更像是電腦產生的,而非學生產生的。學生只有主動投入,其學習潛力才能猶如火星,使整個課堂教學燃起豐富而完美的熊熊大火,推動課堂思潮向深層次推進。
三
第三次嘗試:
“數對”概念的形成,在這里可以用這樣的過程結構:材料感知—尋找不同中的相同(聚類分析)—歸納提煉和抽象命名。為了使學生能感受和體會數對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認識和理解抽象概念背后的豐富內涵,我們需要引導學生經歷數對的形成過程。所以,將前面“增加的內容一”做了以下的改動,形成了第二次修改。
1.產生需求,抽象概念。
學生交流產生大量豐富的材料,邊交流,邊聚類:如機票、車票;路標航標;經線緯線……(需要用第幾第幾來說明位置的事物)
【讓學生感受生活中有許多需要用2個數來確定位置的例子,激發學生興趣,拓寬學生思路。】
2.出示座位表,描述小軍的位置。
【引發矛盾沖突——只用第幾第幾來確定,表示的是不是同一個人?如何表達清楚——需要用上從哪邊往哪邊這些表明方向的詞來規范。】
3.感受生活例子中位置的方向。
【使數對的產生不僅僅局限在座位表中,外延更加豐富,也可以從大量的材料中,尋找不同中的相同,由此讓學生聚焦確定位置時的兩個關鍵:方向和順序。】
4.產生需求。
每次都用這么長的一句話來確定,表達煩瑣,從而產生更簡潔的表示方式的需求。
【從說清位置入手,聚類分析確定位置的兩個關鍵,自然產生簡明表達的需求。】
5.介紹約定俗成的行與列。
學生之間是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如果只從整體上對學生發展狀態進行把握,預設每個學生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以同樣的速度,沿著同樣的路徑,達到相同的終點,其結果必然是“要么犧牲好學生來換取落后學生的進步,要么犧牲落后學生獲得一小部分好學生的發展”。
修改后,學生學習有了需求,了解了知識產生的來龍去脈,這樣有意義的學、經歷過程的學,才是真正有效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