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日文化不論在人際交往還是在風土人情上,都存在著很大差異。在教學中,應讓學生在了解文化背景的基礎上學習日語,使他們能夠更好更快地適應日本公司的運行,更融洽地處理在日資企業中的人際交往問題。
關鍵詞: 日語文化教學 應用型人才 培養方法
進入21世紀后,社會對外語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趨勢。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7年頒布的世界教育分類標準,與普通高等教育培養學術型、工程型人才相對應,高等職業教育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1]當今,一些日語能力和適應性較強,且具有競爭力的學生成為外語市場上很搶手的人才。由于語言能力在某種程度上是交際能力的一種體現,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背景就顯得格外重要。因此,在日語教學過程中,應把文化結合到教學中,讓學生把所學的書本知識轉化成交際能力,從而更好地適應市場的需求。
一、應用型人才的特征
應用型人才應當具有非常扎實的基礎知識和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特別是把書本中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解決實踐問題上的能力。培養應用型人才,不能局限于教授書本中的知識,更主要的應該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交際能力。
二、語言文化的重要性
語言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論哪個民族,其語言的形式、表現手段乃至交際內容都深受文化的影響。在企業活動中,沒有充分掌握、認識對象國及本國語言、文化,要想達到雙方之間的靈活溝通,恐怕是非常困難的。
生活中,日本人具有一種很顯著的集團意識。曾經看到這樣一個比喻,有人把日本人比作一群魚,秩序井然地朝著一個方向游動,直到一塊石子投入水中,打亂了這個隊列,它們就四散逃去,但轉眼間又恢復原狀,秩序井然地成群游動。從這個比喻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日本人的那種高度的集團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他們那種為了團隊、民族寧可犧牲自己利益的民族精神,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中都能體現出來,其凝聚力和推動力是不容低估的。在日企中,加班是家常便飯的事,所以很多企業的工作時間實際上都超過8個小時。在《日本經濟新聞》中也提到過企業的團隊精神。在日本企業中有三項重要的制度:一是終身雇傭制;二是年資序列工資制;三是企業工會組織。這三項制度使日本企業員工對公司的歸屬意識及依賴感很強,不論是企業的管理人員,還是一般員工,大多數人都對企業有很深的感情,因為他們懂得只有依靠企業,多作貢獻才能實現個人的價值。
由此,可以看到中日文化不論是在人際交往上還是在風土人情中,都存在著很大差異。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讓學生在了解文化背景的基礎上學習日語,從而使他們能夠更好更快地適應日資企業的運行,更融洽地處理在日本公司中的人際交往問題。
三、大學日語文化教學的現狀
大學日語教學以日語語音知識、應用技能、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為主要內容。大學日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成為既具有本專業扎實的日語語音基礎和實際運用能力,又能熟練掌握外貿業務理論知識,提高綜合文化素養的人才。從課程要求我們可以看出,大學日語課程不僅是一門基礎語言知識課程,而且是拓寬學生眼界,使他們了解日本民族文化,提高自身素養的教育課程。
在日資企業中我們可以發現,很多日語人才由于對日本企業文化了解甚少,加上自身的“聽、說”能力較弱,因此對崗位的適應性差,不具備獨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其原因之一,我認為是高職院校的上課方式比較單一,教師過于專注教授語法結構,使課堂枯燥無味。同時,高職高專院校的大多數學生都欠缺科學的學習方法,基礎相對薄弱。因此,高職高專院校的日語課程設置受本科日語專業的影響較大,高職日語專業的課程設置變成了本科日語專業的壓縮餅干。[2]
四、如何進行日語文化教學
1.導入日本文化知識。
在教學中,可以插入一些圖片或實物說明日本文化知識,這樣不僅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能夠加強他們對日本文化知識的了解。
在講解課文中的單詞時,可以結合單詞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識,這樣就避免了單純的詞匯講解帶來的枯燥無味。例如:大家看到“すみません”就會馬上想到是“對不起”的意思,但在很多需要說“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謝謝)的場合下,日語在大多數情況下都用到了“すみません”。對于學生來說,就會覺得很奇怪。如果讓了解日本文化的學生來看就不難理解了。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日本人覺得給對方造成麻煩,于是用“すみません”(對不起)表達謝意。由此可見,不結合感情色彩和文化歷史,單憑對單詞詞義的了解,在語言學習中是遠遠不夠的。
在講解課文時,我們也可以結合課文背后的文化知識對學生進行講解。例如:講到“居住”這一課時,可以讓學生了解,在日本并不是每天都可以扔垃圾的,各家的垃圾一定要在規定的日子放在規定的場所。不知道具體扔垃圾時間的人可以在市政府領取一份專門收垃圾的時間表,按照表上的時間扔垃圾。這對于完全不知道日本文化的外國人來說是很難想象的。
2.給學生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一門語言,良好的文化氛圍是至關重要的。所以,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應重視營造適合的外語氛圍供學生學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積極學習的基礎。例如: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向學生提供大量的文化信息,從而使學生更直觀地了解日本文化知識。在實際的引導過程中,我們要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他們積極參與日語實踐活動,從實踐中學習日語。
3.開設日語文化課程。
現今,在高職高專院校中,很少獨立開設日語文化課程。一方面,教師自身的文化修養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學生自身的文化修養意識淡薄。在這個不斷進步的時代,語言文化也日趨變化,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在深入了解中日文化中容易出錯的地方后再對學生進行有意識的重點訓練,幫助學生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和文化交際能力,從而拓寬學生視野。因此開設一門日語文化課程也是一種有效的讓學生學習大量日語文化的方法。在文化課程中,既可以講到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差別,又可以講解在企業文化中的差異,幫助學生今后更好更快地適應工作。
參考文獻:
[1]薛立軍,尹慶民主編.李鴻玉,徐英俊副主編.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M].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
[2]何哲.高職日語專業課程設置探討[J].管理觀察,20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