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了提高大學生體育健康意識,規范體育行為,本文采用問卷調查法、文獻資料法和數理統計法等方法對普通高校大學生的體育意識、健康意識進行調查研究,并分析普通高校大學生的體育健康意識現狀,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有較好的健康意識,對體育有良好的認識態度,已逐漸養成堅持鍛煉身體的習慣。
關鍵詞: 大學 體育教學 健康意識 調查研究
1.前言
體育健康意識是體育文化的一部分,從心理學角度是指客觀存在的體育現象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是人們對體育活動的感覺、理解、判斷的總和。體育健康意識是相對穩定的,它主要由態度狀態和體育素質構成。
體育健康意識概念提出后,許多心理學家對此進行了研究。人們發現它不僅影響人們的學習、任務選擇和目標設定,還影響著人們的行為,影響著人們的人際交往和對自我人格的建構。但就目前情況來看,普通高校大學生體育健康意識比較薄弱,我們做這次調查研究,旨在探討體育運動能不能影響個人的健康,從而為提高高校體育教學質量,深化體育教學改革和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一些有關體育活動與意識的借鑒和科學依據。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對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在校大學生隨機抽取300人進行了問卷調查,并采用數理統計法、比較法等研究方法對問卷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樣本總數300人(男生150人,女生150人)。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
主要的方式有:登陸中國期刊網、萬方數據資訊網、中國知識資源總庫網,查閱了大量的關于體育意識和體育健康意識的學術論文和資訊,還查閱了近十年來大量的相關論文和書籍,為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
2.2.2問卷調查法
采用隨機抽樣方法調查,樣本總數300人,其中男學生問卷回收135份,回收率90%,女學生問卷回收143份,回收率為95.3%。有效問卷為270份,有效率為90%,其中男生為132份,女生為138份。
2.2.3數理統計方法
利用SPSS對回收的問卷通過數理統計法和比較分析法進行統計分析。
2.2.4訪問調查法
在發放問卷的同時對部分同學進行訪問,整理分析訪問信息。
3.研究結果與分析
3.1對樣本大學生體育健康意識基本情況的調查現狀與分析
3.1.1樣本大學生對體育健康意識的認識(表2)
通過表2可以看出:男生中,接受健康教育的占了相當大的比重,提高身體素質次之,而養成鍛煉的習慣占了最小的比例。在女生中,提高身體素質所占的比例更高一些,接受健康教育次之。
3.1.2參加體育運動的人數
通過調查問卷調查數據整理分析,根據國家體育人口的標準(每周身體活動頻度3次(含3次)以上;每次身體活動時間30分鐘以上;每次身體活動強度中等程度以上。)將調查對象分為經常參加體育運動和不經常參加體育運動的兩類。
3.1.3參加體育運動的次數
從表4可以看出,參加體育運動的次數一周3次及3次以上的,占43.3%,說明參加體育運動的次數不夠。
3.1.4參加體育運動的時間
從表5可以看出,每次參加體育運動在30分鐘以上的只占39.7%,說明參加體育運動所持續的時間總體情況比例不高。
3.2影響我校大學生體育健康意識的相關因素的分析
3.2.1主觀因素
調查結果顯示(表6):影響大學生體育健康意識的主觀原因主要有“周圍的人體育鍛煉的氛圍不濃”。
3.2.2客觀因素
通過表7可以看出,影響大學生體育健康意識的客觀因素主要是“學校體育設施缺乏”和“資金有限,沒能力進行體育消費”。
4.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4.1.1大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目的較明確,有較好的健康意識,對體育有良好的認識態度。
4.1.2影響大學生體育健康意識的主觀因素中的最主要原因是體育運動的氛圍不濃;而客觀因素中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學校體育設施缺乏,不能滿足學生想參加運動的愿望。
4.2建議
4.2.1通過對教育思想、教學模式、教學手段的改革,為大學生形成正確的體育健身意識和終身體育健身思想,營造良好的教育空間和氛圍,從而促使大學生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終身體育生活方式。
4.2.2加大對高校體育設施的投入和改善,充分挖掘校內潛力,開拓校外健身空間。為大學生體育鍛煉提供硬件保障,最終促使大學生養成終身體育的健康意識。
參考文獻:
[1]李勇.對大學生體育意識與行為的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4.38,(2):171-172.
[2]楊明.體育健康意識調查與對策[J].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1.16,(4):95-96.
[3]魏冰,李庶鴻.論體育意識[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6.10,(2):152-157.
[4]張德主編.組織行為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4.(5).
[5]魏冰,李庶鴻.論體育意識[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6,(1):97-98.
[6]陳芳.大學生體育意識現狀及培養[J].太原科技大學學報,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