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綜合運用文獻資料法、調查分析法、實地考察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對目前南昌市普通高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情況、開放的管理模式、開放中的經營情況等進行調查,通過分析高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的可行性及制約體育場館對外開放因素,探索符合高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的對策,并提出合理的建議。
關鍵詞: 高校體育場館 對外開放 現狀 對策
1.前言
隨著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閑暇的時間增多,人們的健康意識不斷加強,體育消費已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2008年北京奧運會成功申辦,全國上下掀起了健身熱潮,全民健身運動不斷走向深入。大眾體育健身需求日益增長,致使現有公共體育場地難以滿足大眾健身活動的需求。據有關部門不完全統計,各系統體育場館所占的比重如下:體委系統占2.3%,工礦系統占7.3%,農村系統占10.7%,學校系統占67.2%,其他系統占12.5%,高校體育場館占有較高的比重。高校體育場館是為高校體育教學訓練服務,高校師生進行體育鍛煉、開展體育活動的主要場所。除教學訓練使用外,其他時間都處于閑置狀態,造成了極大的浪費。如何更好地利用高校體育場館資源實行對社會的有償經營,滿足大眾對體育消費的需求,這已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調查分析法對部分高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情況進行了調查分析。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選取其中南昌市9所普通高校(江西師范大學、南昌大學、江西地方財經大學、華東交通大學等)為重點調查研究對象進行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的深入研究。
2.2研究方法。采用文獻資料法、調查分析法、實地考察法、邏輯分析法等。
3.南昌市高校體育場館的現狀
江西省是欠發達的中部地區,居民人均場地面積與我國發達地區相比還有距離,但各高校的場地優勢吸引了附近居民的目光,場館對外開放更是激發了他們的鍛煉熱情。近10年來,各高校為了發展教育,達到教育部規定的運動場地的生均面積,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體育場地面積,既能滿足教師和學生體育鍛煉需要,又有對外開放的余力。各高校根據各自的條件選擇性地開放了部分收費場館,而室外的籃球場、排球場、田徑場、足球場均免費開放。2007年9月各高校陸續搬進新校區,體育場地更寬敞,體育設施更先進。
3.1在校學生和入校群眾參加鍛煉的時間段分析。
通過對在校學生參加體育鍛煉時間段的調查(見表1),發現45%的學生選擇在課外活動的時間段參加體育鍛煉,而選擇在早晨、課間和雙休日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較少,說明高校在校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主要集中在課外活動上,因此,高校體育場館對社會開放在時間的選擇上應盡量避免課外活動這一時間段。
高校體育場館用于體育教學時間主要是周一至周五工作日時間,本研究通過在校學生和群眾參與體育鍛煉的時間對比,發現群眾參與體育鍛煉的時間恰恰是工作日早晚、雙休日及節假日,正與在校學生大部分選擇在課外活動中參與體育鍛煉的時間段錯開了,這種鍛煉時間規律的相吻合性是高校體育場館開放在實際操作上可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3.2在校學生和入校群眾參加體育鍛煉的項目分析。
高校體育場館作為高校教學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學生開展體育課程教學與課余體育鍛煉活動的物質條件和重要載體。通過對在校學生參加體育鍛煉項目的調查顯示(見表2),在校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項目呈現多樣性,在體育項目選擇上排在前幾位的分別是籃球、乒乓球、羽毛球、排球、足球、游泳等運動項目。
從在校學生參加的體育鍛煉項目可以看出,傳統體育項目依然是學生參與鍛煉的主要形式。而相對網球等一些對場地、器材設備要求高、資金投入較多的時尚、新興體育項目的選擇人數較少。統計結果表明,在校學生對參加體育鍛煉的項目選擇存在性別差異。因為性別不同而造成男女學生身體素質、心理特點、運動愛好等方面的差異,表現為男生喜歡強度大、身體對抗性強的球類項目而女生喜歡運動量適中、娛樂性強的項目。高校體育場館在保證學校體育教學和學生課余活動的前提下,盡可能實行對外開放,這是提高其社會效益的重要途徑,也是今后發展的一個主要方向。
4.高校體育場館有償經營存在的問題
4.1高校體育經費嚴重不足,有償服務形式單調。
高校體育經費嚴重不足,使得高校目前擁有的場館與學生人數的比例仍沒有達到國家的有關規定。場館建設投入不足,有些設備不能及時更新,嚴重影響著體育教學訓練和為大眾健身服務的質量。場館的價值主要體現在教學與訓練中,其余時間大多數為無償開放或關閉,有的場館人滿為患,如田徑場、足球場等,而高級一些的場館卻被“保護”起來。少數場館有償服務僅僅體現為簡單的出租場館或破墻開店,場館得不到有效利用。
4.2對外宣傳不夠,高校體育場館管理落后。
社會參與不足,導致學校體育場館經營模式故步自封,一成不變。多年來,高校體育場館與外界溝通甚少,許多社會性的比賽、訓練活動及贊助、共建等無法開展,給高校體育場館資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費。高校體育場館管理落后,缺乏高素質專業管理人才。體育場館一般由體育教學單位的后勤人員監管,且沒有受過專門的培訓,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高校體育場館管理與經營的落后。
4.3新舊管理體制并存的影響。
在體制的轉軌過程中,舊的管理方式已不適應現實的要求,舊的高校體育場館管理體制逐漸被打破。另外,新的管理體制尚不成熟,新舊管理體制并存的格局仍將長期存在。由此產生的各種矛盾在一定時期內表現得很突出,這就使高校體育場館的管理不能按正常經濟規律運行,阻礙高校體育場館對外有償經營的順利發展。
5.高校體育場館進行有償經營的對策
5.1轉變觀念,增強高校體育產業化意識。
在高等教育改革過程中,高校體育必然要在社會經濟體系中尋求自身的地位和價值。因此,高校體育必須吸收現代企業經營的新成果,用體育產業化的思想更新觀念。抓住機遇,激活和挖掘高校資源的潛在價值,利用高校體育場館設施和優秀的體育專業人才進行有償服務,既可以提高高校體育場館的利用率,發揮高校體育教師的知識和特長,又可以獲取良好的經濟效益,增加辦學經費,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師待遇。
5.2加大高校體育場館有償經營的宣傳力度。
目前高校體育場館利用率不高,經營效益不明顯,原因之一就是高校體育場館有償經營的宣傳力度和營銷手段不夠,以致很多體育消費者對高校體育場館及其經營情況缺乏了解,更談不上消費了。高校周邊分布著許多單位、社區,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消費群體,場館經營者須深入其中,對這些潛在消費者的體育愛好和消費能力進行調查,推出適合的消費項目,并加以大力宣傳,將高校體育場館的經營項目、時間和價格等信息及時發布出去,吸引廣大的消費者,獲取最佳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5.3正確處理體育場館有償經營和體育教學訓練的關系。
高校體育場館不同于社會公共體育設施,它不是完全免費地為大眾服務,也不以獲取利潤為唯一目的。它的主要任務是為高校體育教學訓練服務,因此,必須正確處理好體育教學訓練與有償經營之間的關系,既要保證正常的體育教學、訓練的需要,又要滿足大眾對體育鍛煉的需求。因此,高校應設立體育場館管理部門,全面負責體育場館的調用,與學校教務部門和體育場館經營部門保持密切聯系,尋求兩者的和諧統一。
6.結論與建議
6.1合理開放、適度開放及建立市場觀念和人才觀念,多方融資,吸引社會力量共同參與。
6.2體育場館的損壞給學校管理造成不便和影響學生課余體育活動的問題,是南昌市高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存在的主要問題。因此,建議加強對解決這些主要存在問題的調查研究,盡早提出科學、合理,高校師生和入校參與體育鍛煉群眾都可接受的解決方案,為南昌市高校體育場館對外有序開放,提高各類體育場館的使用率奠定基礎。
6.3南昌市高校大部分體育教師和在校學生及入校參與鍛煉的群眾,對學校實行體育場館外開放都持積極態度,但持否定態度的教師比例隨著職稱的提高而提高。因此,建議在繼續倡導和鼓勵高校師生對高校體育場館實行對外開放支持的同時,加強調查研究,分析高職稱教師持否定態度的原因,進而提出解決這一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使南昌市高校體育場館在更加和諧的氛圍中實行對外開放。
6.4在南昌市高校體育場館開放缺乏統一、規范的場館經營管理和運營機制,這是制約高校體育場館開放的主要因素。因此,建議上級主管行政部門加強對江西省高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的協調和指導,盡早出臺有關政策、法規和管理辦法等綱領性文件,使南昌市高校體育場館的對外開放早日步入科學化、規范化的軌道。
6.5在高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應該考慮高校自身的經濟利益,以及由此帶來的對體育場館的損壞和折舊等問題,但調查發現南昌市高校體育場館真正依靠開放創收的學校很少,僅有的創收也只能維持場館的維修和管理費用。因此,建議南昌市各高校體育場館開放擬以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目標,當前尤其要注重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的經營性管理,逐步過渡到產業化的管理模式,為輔助高校體育事業的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參考文獻:
[1]李祥主編.學校體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
[2]趙軼龍,楊梟.政府投資大型體育場(館)的效益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5,(6).
[3]郭鼎文,許斌,蓋洋.廣州大學城體育資源的共享和開發[J].體育學刊,2005,(4).
[4]閔健,李萬來,卿平,劉利,喬霞.社會公共體育產品的界定與轉變政府職能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5,(11).
[5]肖前.公共體育產品非政府供給的可行性與途徑[J].體育學刊,2005,(4).
[6]張大超,易春燕.我國大型體育場(館)運營過程中的風險管理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5,(6).
[7]高嘵發,竇志強,劉鐵軍.體育場地設施被侵占的現狀、成因及對策[J].解放軍體育學院學報,2002,(4).
[8]徐衛華,薛元挺.廈門市公共體育設施專項規劃編制探討[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9)
[9]俞峰.對上海市部分高校體育場館經營現狀的調查及研究[J].體育科研,2005,(2).
[10]陳義,祁社生.體育融資的市場需求與渠道分析[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5,(3).
[11]郝薇薇.體育場地管理的重要性及發展前景[J].遼寧體育科技,2003,(6).
[12]趙樹安,陳有財,穆大海.高校體育場館使用率與效益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5,(5).
[13]魯琦.體育教學與體育場館設施不足的現狀與對策[J].巢湖學院學報,2002,(3).
[14]許閩峰,顧美蓉,李樹怡,姜達維,劉素珍.對北京、天津、上海學校體育場地開放情況的調查研究[J].體育科學,1999,(4):13-17.
[15]鮑海濤.對沈陽市中學體育場館社會開放的可行性研究[J].遼寧體育科技,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