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歷史與社會》課教師應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圖片,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采用多種教學形式,創設學生樂學的情境,設計有梯度的探究活動,讓學生自主選擇,在感受成功中激發興趣。只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學才會有生命力。
關鍵詞: 《歷史與社會》課 激勵教學 方法 作用
在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下,為了培養學生對社會學科的學習興趣,選擇適當的激勵教學是有必要的。一堂高質量的《歷史與社會》課教學,不但要使學生學習之后覺得有所得,更要讓學生始終保持著對《歷史與社會》課“我要學、我喜歡學”的求知欲望。
“激勵”一詞源于心理學,是指人們在某種內部或外部的刺激影響下,始終保持著興奮的狀態,從而煥發積極進取、永遠進步的精神。所以,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創設良好的情境,選擇適當的時機,用正確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從而引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強大動力,這正是當下新課程教學理念的體現。以下是我在《歷史與社會》課堂中使用激勵教學手段的一些體會。
一、激勵教學的方法
1.需要激勵。
“教育的奧秘不在傳授,而在激勵、喚起和鼓舞”。每一個學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收獲肯定和贊譽。社會課也是如此。例如在教學九年級《角色與選擇》一課時,對于里面的消費者、經營者、生產者的理解、體會,學生都不是很明白,接觸這么抽象、概念化的知識點時已經沒了胃口。我在教學設計時就從學生的“需要”開始:首先設計三個角色,分別是老板、學生、工人,讓學生自己任意選擇一個,對這個選擇的角色進行描述,并自己寫下這個角色應該承擔的責任。學生對“扮演式”的上課很是感興趣,原本相當沉悶的課堂一下子活躍起來,他們紛紛開始討論。這其實就是從學生的內在需要著手,刺激學生的這種表演欲望,從而使學生對這三種角色有了很好的認識和掌握,達到了基本的教學目的。
2.情趣激勵。
真正的情趣是個人化的,是需要自我的判斷和感受的。一種精神層次的情趣能激發學生內心深處的共鳴,能產生強大的精神力量,有助于學生整體素養的提升。比如在八年級《屈辱的歲月》一課的教學中,我說:魯迅有過一段嘲諷的話:中國人發明了火藥,拿來造炮仗驅鬼。洋人學了去拿它開礦山、造槍炮。中國人并不笨,可是卻捧著“四大發明”不知道當何用,最終被洋槍洋炮打垮成為半殖民地。學生在自嘲之后明白當時工業革命后中國的落后。拿出《時局圖》來給學生看,學生體會到了當時中國的無能、落后、挨打,明白了近代中國的歷史是屈辱,也非常自然地得出了結論:中國要擺脫落后挨打的局面,就必須謀求發展,而發展才是硬道理。如此一來,學生在整堂課中都深深沉浸在這種屈辱、哀傷中,學習興趣被極大地調動起來,起到了很好的共鳴作用,不但掌握了知識點,而且達到了社會學科價值觀教育的要求。
3.競爭激勵。
初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好勝心理特別強,而這也恰恰是競爭激勵的好時候。由于社會課中考開卷,一些學生的認識出現了偏差,認為只要帶足了資料就能解決問題,而課堂沉悶、無生氣。所以在一次教學中,我只挑了15個題目,讓學生一個一個討論,最后指出都是大錯特錯。學生不服氣,認為本來這么簡單的題目,怎么可能錯這么多,而醒目的大紅叉卻著實地刺激著每一個學生,激發了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同時也就激起了求知欲望。經過講解,學生對這些知識點的印象更為深刻。
4.合作激勵。
動機激發理論認為:激發動機最有效的手段是在課堂教學中建立一種“利益共同體”。小組合作學習法創設了這樣一種情境,在這種情境中小組各成員應盡力付出自己的最大努力,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我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考慮了成員的性別、能力、原有成績、智力差異等因素,根據教學內容將學生優化組合,分成若干小組,而且每隔幾周都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重新組合。根據情況還讓學生自由組合,或按任務、興趣臨時組合。學生可以一起記憶部分知識點,可以合作表演完成一些古代近代的情景,也可以合作一起出一份試卷,等等。不但增進了同學之間的互相了解和信任,而且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通力合作,盡可能減少了學生的兩極分化。
5.物質激勵。
適當運用物質激勵,可以使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習興趣,增強自信心。同時還能帶動其他的學生,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對考試成績優良的學生,可以獎勵一些《半月談》之類的學習刊物,小小的獎品對學生來說卻是莫大的激勵,因此物質激勵是教學環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使學生體會到成功后的快樂。
6.語言激勵。
語言是心靈的聲音。教師要讓美好的語言滲透到課堂教學中的每個細節,使學生把上社會課當成一種快樂的享受,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比如可以多進行一些激勵評價:“你的思路和別的同學不一樣,非常好!”“其他同學都應該向你學習。”等等。這能給學生莫大的滿足,使學生迸發出學習的激情,讓整個課堂充滿生機。同時,教師要善于運用肢體語言,比如請學生回答問題時給個微笑,傳遞一個鼓勵的眼神,這些都能讓學生在剎那間內心充滿溫暖,對接受知識、理解題目都有很大的幫助。
二、激勵教學的作用
1.鼓勵先進、督促后進,實現共同進步。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表現有先進和落后之分,激勵可以使表現好的學生繼續保持積極行為,更上一層樓,也可督促那些相對落后的學生轉變觀念,努力學習,提高學習積極性。
2.有助于教師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
良好的課堂氛圍對課堂教學是十分重要的。在課堂中運用激勵教學,能使原本沉寂、乏味的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學生也能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來。要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教師需要積極倡導和鼓勵,良好的課堂所倡導和追求的東西應當成為教師制定激勵措施的依據,把激勵機制與課堂氛圍結合起來,就能極大地提高學生遵守學校規章制度的自覺性,從而形成一種良好的管理氛圍。
3.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和創新精神。
激勵可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無疑是一種有效促進學習的好辦法。在激勵機制的作用下,學生必然會更多地關心他們的學習和其他各項活動,關注多了,提出的新觀點新思路就會增多,就有利于激發他們的創造性和創新精神,使課堂管理和課堂教學取得更大的效能。
4.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發揮。
不少初中生不是主動學習,尤其對社會課總認為是副課。激勵教學使學生在很大程度上產生了積極的學習態度,表現出了極大的學習興趣,深入學習后發現了社會課中的樂趣,從中使學生的才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
課程理念是教學行為的先導,知識是教學行為的基礎。要達到傳授知識的目的,激勵教學能起到很好的作用。這不僅關系到知識點的落實,一堂社會課的成效,更是社會課程價值觀教學的體現。適當的激勵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更是盤活了有如一潭死水的沉悶課堂,給社會課堂注入了生機和活力,所以,我們應該有效應用激勵教學,讓社會課更加成功。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大學主辦.中學政治及其他各學科教與學,2004,(4).
[2]武文主編.歷史與社會教學實施指南.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