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學應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但是如果沒有課程資源的廣泛支持,則再美好的課程改革設想也很難變成實際的教育成果。如何因地制宜有效地開發、組合、利用這些資源,讓教學真正做到與時俱進,與時代同步,與社會融洽,在教學實踐中我做了以下嘗試。
一、教學內容的確定以課表為依據。
課堂教學資源是為課堂教學服務的,選用什么樣的教學資源進入課堂,首先要依據課程標準。課程標準的重要載體是教材,教師在備課時,要研讀教材,深入鉆研課程標準、教材、學生,找準三者的連接點,把握教學的重點與難點,然后鎖定什么樣的教學資源有利于突破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并在選取的過程中不斷與課程標準對接,提升教學理念,豐富自己對教學內容的感悟,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若教材不能實現課程標準要求,就需要對教材進行取舍、整合。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在吸收各個版本教材優點的基礎上,根據教學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調整和再創造,變教教材為活用教材。
二、根據教學實際,靈活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最大限度提高地理教學效率。
教材是學校教育的主要課程資源,教師更多的應該把教材作為課程資源來使用,根據自身實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出個性化的風格和特點,也就是要學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科學適當地增減教材、調整編排順序、重組教學單元、整合教學內容,從而取得課程資源在教學中應用的最優效果。如學習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地圖》時,我設計了一個模仿性活動:“假如你的父母第一次到我們學校來開家長會,請你繪制一幅我們學校的平面草圖并標明你所在班級的位置,好嗎?”替代了教材中“地圖的基本要素”的內容。在活動中通過繪制這張平面草圖采用的技巧方法、圖上的符號代表的事物、簡單描述學校所在的方位特點等,讓同學之間進行交流,取長補短,并抽取兩位同學繪制的學校平面草圖進行展示、評議,引導學生初步掌握了一幅地圖應具備的“三要素”,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觀察地方圖——蒙陰縣地圖,了解地圖上方向、比例尺的表示方法,以及有關比例尺的計算,結合教材P14圖1.24“一些常用圖例”,讓學生觀察比較,熟悉常用圖例。依據實際替換教學內容,更有利于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合作意識。學習天氣、氣候與人類活動時,因為我市地處北方地區,可補充有關“沙塵暴”、“干旱”的內容等。根據教學實際,靈活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不僅讓學生學會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了方法。
三、有效組織、創設活動,用多樣的方式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教學是課程實施的主要途徑,所以教學活動的資源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更為細節的部分。教學方式特別是學習方式本身就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在課堂教學中應積極組織、創設活動,用能夠喚起學生強烈求知欲的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手段、方案、問題等,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盡快達到課程目標的要求。
布魯納說:“對學生來說,最有效的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從實際出發,在教學中用多種多樣的活動引導學生品味、判斷、交流、溝通,在互動中讓學生心態開放、個性張揚,激發探究興趣,享受學習過程。
四、聯系生活實際,開發課程資源。
不論是世界地理還是中國地理,教師都不能忽視從學生身邊的所見所聞,生活中的、社區中的、家鄉的現實中挖掘資源。如在世界區域地理《東南亞》的教學中,為了使學生體會該地區氣候對當地農業的影響,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本地區的農民一般在什么時候播種,什么時候收獲?與什么因素有關?體會當地熱帶氣候下,農作物的種植與收獲情況。在《海陸的變遷》一節中,在講到海變陸的人為因素時可以舉曹妃甸填海造陸的例子;在講到地震帶的分布時可以分析唐山多地震的原因等,使學生覺得學習地理有用,培養學習興趣。
五、多渠道搜集信息,使課程資源與社會發展和科技同步,使地理教學更加富有時代氣息。
在地理教學中我設置了課前“地理信息發布會”并讓每個學生都建立一個地理信息搜集冊,每星期交流一次,引導學生從書報雜志、媒體電視、互聯網等渠道廣泛搜集與地理有關的實事新聞、科技動態、熱點話題等,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開闊學生的視野,與時代同步,關注現代成果、關注現代科技,關愛社會,關愛人類,做對社會、對環境、對他人負責任的好公民。學生搜集到的地理信息很多,舉例如下:2008年1月的南方雪災,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2008年7月前啟動兩岸周末直航包機并增加赴臺觀光的大陸游客數量,2008年8月北京奧運勝利召開,2008年第38個“世界地球日”我國的主題是:善待地球——從節約資源做起,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召開有多少個國家參加,嫦娥二號繞月飛行,等等。
在課堂上將教材以外的“熱點”與課本上的“知識點”相結合,使它成為激發學生積極探索的“火花”,將“熱點”轉化成課堂上的“亮點”。特別是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正在突破各種資源的時空限制,使得課程資源的廣泛交流與共享成為可能。我們不但要充分利用各種網絡資源為教育教學服務,而且要積極參與網絡資源的建設與廣大同行交流、分享,還要鼓勵學生學會合理選擇和有效利用網絡資源,從而豐富自己的學習生活經驗。
課程標準的重要載體是教材,教師在備課時,要研讀教材,深入鉆研課程標準、教材、學生,找準三者的連接點,把握教學的重點與難點,然后鎖定什么樣的教學資源有利于突破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并在選取的過程中不斷與課程標準對接,提升教學理念,豐富自己對教學內容的感悟,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若教材不能實現課程標準要求,就需要對教材進行取舍、整合。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在吸收各個版本教材優點的基礎上,根據教學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調整和再創造,變教教材為活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