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教育結構的調整,中專的培養目標由學歷型轉向應用型。學校的生命就在于培養學生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際工作能力,能手腦并用,服務于社會。因此,改革教學方法的核心是搞好理論和實踐的密切結合,正確處理理論知識的傳授與實際技能訓練之間的關系。理論與實踐的割裂表現在各個方面。如何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整合?作者以校實施《發動機構造與維修》一體化教學的背景、做法、體會和存在的問題等為例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中專《發動機構造與維修》 一體化 教學
我校是一所工科中專,在多年的教學中發現,傳統教學模式普遍存在著偏重知識的傳授而忽略與專業特點有機結合的傾向。課程被人為地歸入理論課和實踐課。一方面導致實踐未能很好地支持理論的學習,另一方面,理論僅僅被用于考試,而沒有被用于提高實踐能力,實踐往往也就成了簡單的操作訓練,學生只能從經驗水平,而無法從理論水平去掌握所要學習的技術,這與傳統的學徒訓練無異。這種割裂,必然難以培養出能融理論與實踐于一體的技術人才。這種脫離實際的教學,其后果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收效甚微。不改變此類現象,不利于學校的發展。
改革中專教學的核心是搞好理論和實踐的密切結合,正確處理知識的傳授與技能訓練的關系。因此,我校決定在《發動機構造與維修》中組織人員,根據培養目標和教學特點,結合學校的師資、設備和場地的實際進行探索,達到通過教學模式的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辦出自己的特色。
一、一體化教學的背景
由于各種原因,我校近年在生源的重大壓力下,不得不降低錄取標準。學生大多是從中考中被篩落下來的。只要有中考成績,就可入學。在文化學習上有點“先天不足”。十五六歲,貪玩、不成熟,出現抽象思維能力差,理論理解能力不強,學習積極性不高等一系列問題。絕大多數家長認為上中專不過是“無奈之選”。因此,如果教學方法不與時俱進,就必然會出現學生厭學、逃學、退學的現象。對于理論教學,大部分學生聽不懂,厭學、課堂紀律較差,如果按照原來教學計劃實施,難度就會越來越大,效果越來越差。
傳統教學方法的課程設置在“教”和“學”兩方面都存在問題,影響了培養目標的實現。而大多數專業知識來自生產,這些知識具有“現場感”和“動感”,用書本、板書、語言甚至用圖形較難生動表達清楚。因此,在教室進行理論教學,效果較差,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比較困難。課堂的理論知識過于抽象,聽起來費力,學起來吃力,嚴重影響了學習興趣和效率,學生只是在為應付考試而死記硬背,而不是有重點有條理地掌握課程的知識結構;進入實習場所后,學生也不可能將本來就學得不盡如人意的理論知識進行靈活運用,造成學生瞎干、蠻干,最終導致“高分低能”甚至“低分低能”的現象,從而影響了學校聲譽和競爭力,給就業和招生帶來更大的困難。
在學生看來,所有的教學首先要“聽得懂”,即學生在付出一定努力的情況下,教學的知識、技能與方法是可以理解與掌握的。更確切地說,“聽得懂”指的是“學得會”。根據中專學生可塑性強、情緒不穩定、學習狀況被動的特點,必須走“理論—實踐”相結合的一體化教學之路。
二、一體化教學的做法
“一體化”教學就是將理論與實踐進行有機結合。我校的教學目標在于培養懂理論會操作的技術人員。既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又要具備熟練的操作技能,而且在實際工作中要將兩者有機結合。實施《發動機構造與維修》一體化教學,即將授課內容分成若干模塊,再按一定比例分成四大模塊,由四位老師各承擔一大模塊的教學;全面地將理論與技能融合在一起,以加強學生的感官認識,提高技能操作能力。學校在前期就對所需設備、器材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并進一步完善了實施教學大綱,為一體化教學做了充分準備。真正由過去的老師滿堂灌變為學生自己做,主動學。學生希望教學中多一些“做”的內容,在他們看來“做”比“聽”容易懂,而且“做”與原有的學習基礎相關性不大,這些都是學生對課堂教學“學得會”的內在需求。具體做法如下。
(一)對照教學大綱對課本進行取舍。
目前教材有十多個版本,五花八門,甚至是大學教材的翻版,有的還錯誤百出。學生為什么首先希望課堂55e255fc540db90e83c81b82d2e839bb教學內容是學得會的?這反映的是當前教學的一個根本性問題:課程太多、教學內容過難,學生學不了、學不會。正因為聽不懂、學不會,消極的學習行為才隨處可見。要讓學生“聽得懂、學得會”,關鍵在于對教學內容的處理。學生認為“要把過多的教學內容去掉一些,把過難的內容刪掉”,這實際上就是“過濾”。學生希望“教學能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因為“與生活聯系起來就容易懂”,這實際上是教學內容的“還原”,其本身來自生活與生產的實踐,“還原”就回歸了職教的本質。
精選教材,將可有可無的內容進行刪修處理,結合我校實際情況,真正選擇那些主要的、有用的、必需的編好講義。根據培養生產一線技工的目標,以及學生文化素質偏低的特點,在內容的確定、增減上力保實用化、精簡化,突出技能訓練和能力培養。講課中盡量采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和現實生活中喜聞樂見的實例作比喻,幫助學生克服抽象思維能力不強的障礙,對教學內容感到有用、不難、通俗,學有所用,快速入門,樹立自信心和成就感。由于上課形式由教師一言堂變為學生自己練,沉悶、乏味的課堂氣氛被活躍、生動的教學代替,教師的作用和角色由純知識講授變為理論講解、技能培訓、技術指導和咨詢,教師當場言傳身教,學生當場練習鍛煉,在鍛煉中遇到問題馬上向老師請教,師生互動,學生有了更多動手機會。中專生一般在課堂的前20分鐘注意力較集中,而且學習效率較高,過了這段時間便會有部分學生出現打瞌睡、思想開小差等情況。“一體化”教學采用講授和實訓交替的方法,充分利用學生好動的特點,提高了上課效率。
(二)分組進行。
為了確保教學質量,每位教師都只帶10人左右。每個模塊按“結構—原理—修理—檢測”順序展開,理論教學占1/4,實物及演示占1/4,實踐教學占1/2。增加了師生的直接接觸,教師能比較直觀地了解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的程度,切實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加以指導,因材施教,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而且把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從根本上解決了兩者脫節而造成學習難度加大的問題,改變了過去那種教師逼著學生學而學生不學的局面,真正使學生達到我想學的目的,增強了教學效果。
(三)每個技能訓練,要求學生必須通過并進行測驗。
學生上完理論課后,技能訓練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操作練習,從而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技巧,把理論知識通過操作練習進行驗證,系統地了解所學的知識,在練習時一定要掌握正確的練習方法,強調操作安全,增強練習的效果,教師認真巡回指導,加強監督,發現錯誤動作立即糾正,保證練習的準確性。對每名學生的操作次數、質量做一定的要求,以提高學生練習的自覺性,增強練習效果。對不操作的學生要求在旁邊認真觀摩,指出操作中的錯誤,其他學生復習課本內容與實物進行比較,認清零件的名稱,對一些概念、原理進行熟記,教師及時提問,并做好記錄作為平時的考核分。每個模塊結束時,都要求學生必須完成作業并進行檢查,然后講解。
(四)在教學過程中,注意避免忽視理論講解而變成實習教學的現象出現。
“一體化”教學并非只強調實踐和技能,輕視或完全忽視理論知識的重要性,它的主要目的是克服傳統純理論教學或理論和實踐分開教學模式的弊端,將理論知識融會貫通于一個個的實訓項目中,以實用、生動有趣的實訓項目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通過親自動手,親身體驗,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識和技能。它突出了職教的特點和目標,在很大程度上治愈了中專生文化素質偏低、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先天頑疾,以實用為根本,以學生為中心,以市場作導向,使學生學有所值、學有所用、學有所成。
這就要求在加強學生各種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專業技能的訓練的同時,絕不能忽視基礎文化課和專業基礎知識的教學。不能把中專辦成“手藝匠”的學校,而要把學生培養成既精通本行業務,又具有廣泛基礎知識的人才。
三、實施“一體化”教學的體會和問題
(一)“一體化”教學的體會。
“一體化”教學試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學生增強了自信心。對學生而言,由于對所學專業了解較少,常會產生膽怯自卑心理,認為自己文化基礎知識較差,專業知識肯定也學不好。通過教學,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可以克服膽怯和自卑心理,吸引學生勇于動手,敢于實踐,快速入門。經過實踐,采取“一體化”教學,學生愿學、愿干,積極性高,求知欲強,成績好,大大激發了學習興趣。真正做到讓學生滿意,學生感到生動、不呆板,既容易理解又記得牢。理論與技能訓練的反復交叉,內容不斷更新,學生有新鮮感。理論指導下的技能訓練,能使學生感覺學到了實在的本領,自信心增強。由于激發了興趣和調動積極性,技能形成進程加快。
(二)“一體化”教學存在的問題。
學校組織了教學調查。大部分教師和學生認為,改革后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濃了,專業知識更容易理解,操作技能掌握得更為熟練。但是,推行”一體化”教學,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必然會在觀念、經費、設備、場所、教師等方面遇到較大的困難。
1.思想觀念轉變是關鍵。
教師必須轉變觀念,充分認識培養目標和學生的現狀,切實把實踐教學擺在首位。傳統的中專教學模式一直沿用大中小學通用的教學模式,即在教室中,學生對著教材聽,教師對著黑板講。雖然我們現在采用了掛圖、幻燈片、錄像、模型、實物、多媒體課件等輔助教學,但由于專業知識大多來源于生產實踐,需要有現場的感性認識,結果在教室的常規理論教學模式使學生感到抽象,理論不能聯系實際、學習效率低、效果差,使教師感到專業課難教。在教學內容方面,需要轉變過去的傳統觀念,從“重理論輕實踐”轉變為“應用型理論和實際技能相結合”,應立足在理論學習和實踐技能培養的基礎上充實和完善。教學改革要解決的基本問題,除了“教什么”以外,還有“如何教”“怎樣學”的問題。現在還存在的僵硬刻板的“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及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應當革除,否則是達不到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才培養的目的的。
2.有充足的財力、物力,加強實習室的硬件建設。
由于學生進行實習需要一定的工具、設備和原材料等,有的屬于易損件,需要及時補充和更新,有設備、工具的損耗,有電力和材料的消耗,這些都使教學成本急劇上升。
目前學校與曲靖市匯龍公司聯合成立珠江源汽車城,把教學實踐基地設在其中,探索出“產教結合,校企合一”的聯合辦學模式。學校建立了“教學—實習—就業—發展一體化”的終生教育模式,以訂單式、項目任務式原則實施教學。學校與企業聯合,培養了適應市場需求的人才;學生與企業零距離接觸,學校節省了教學成本,企業抓住了人才,最終形成了良性循環。
3.師資隊伍建設還待加強。
中專的教師有兩個來源,一是從企業出身的,他們實際動手能力強,但知識結構不全面;二是大學畢業分配的,他們有理論,但是實際能力不夠。近年來國家重視職業教育的投入,很多學校購買了大批的先進設備,但是真正會用這些設備的老師不多,他們不會,學生又怎么會呢?所以要求教師既有扎實的專業技術理論知識,又有熟練的實際操作技能。為了適應中專教學改革的要求,應重點放在“雙師型”教師的建設工作中。
4.一體化教學應注重自學能力的培養。
“未來的文盲不再是那些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陶行知在《教學合一》中寫道:“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在教會學生學。”學校的任務不只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自我學習、吸取新知識的能力。在走出校門到工作崗位后也能通過自己的學習和探索,獲取知識,不斷充實自己,滿足社會的需要。也就是說學校教育要考慮學生畢業以后的學習。教是為了不教,因此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而且要讓學生“會學、會創造、會發展”;不僅要給學生知識,而且要給學生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
經濟社會既要有高明的“指揮家”,又要有嫻熟的“演奏手”。目前中專的培養目標由學歷型轉向應用型,畢業生應是既掌握專業必需的文化與專業知識,又具有較熟練的專業操作技能的技能型人才。學校的生命在于培養的學生,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際工作能力,能手腦并用、服務于社會。因此,必須搞好理論和實踐的密切結合,正確處理理論知識的傳授與實際技能訓練之間的關系。特別是不能把實際技能僅看做是操作技能,在技能培訓中應該能力重于技藝,重視創新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總之,相對來看,學生學習基礎差一些,應按照寬進嚴出的教學方法辦學,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上下工夫,在技能操作上嚴格要求學生,在理實一體化教學探索實踐中不斷完善,改變以往沉悶、壓抑的教學課堂氣氛,有利于學生素質的提高。這樣我校的教學質量就會不斷提高,從而培養出適應市場需要的合格高級技工人才。
參考文獻:
[1]王義智等編.職業學校管理[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2]鄧紀成主編.職教十大熱點問題探視[M].上海:上海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所,2000.
[3]湛蓊才.課堂教學藝術[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