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校本課程開發已成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當中的熱點研究問題,而如何確定校本課程目標是校本課程開發的首要問題。“泰勒原理”提出了課程編制的基本原理,確定了編制任何課程時必須回答的四個基本問題:確定目標、選擇經驗、組織經驗和評價結果。所以作者認為,通過對“泰勒原理”的探析,可以對當今中國校本課程目標的確定提供啟示。
關鍵詞: “泰勒原理” 校本課程目標 啟示
2001年6月8日,教育部下發了《關于印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通知》,指出:“為保障和促進對不同地區、學校、學生的要求,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1]同時,在課程管理中明確規定:“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2]這說明校本課程進入了國家課程管理體系。隨后,關于什么是校本課程、如何開發校本課程、如何確定校本課程目標等一系列問題,就成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當中的熱點研究問題。
拉爾夫·泰勒(Ralph W.Tyler,1902—1994)于1949年出版了《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一書,提出了課程編制的基本原理,確定了編制課程的四個基本問題——如何確定目標、怎樣選擇經驗、怎樣組織經驗和如何評價結果,而這四個問題是在編制任何課程時必須回答的。所以我們認為,通過對“泰勒原理”的探析,可以對當今中國校本課程目標的確定提供啟示。
一、“泰勒原理”
泰勒認為,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是圍繞著四個基本問題展開的。如果我們要編制課程,就必須回答:“(1)學校應力求達到何種教育目標?(2)要為學生提供怎樣的教育經驗,才能達到這些目標?(3)如何有效地組織好這些教育經驗?(4)我們如何才能確定這些教育目標正在得以實現?”[3]
在泰勒提出的四個基本問題中,目標的確定是最為關鍵的一步。針對學校應該達到哪些教育目標這一問題,泰勒明確提出了確定學校教育目標的三個來源:對學生需要的研究;對校外當代社會生活的研究;學科專家的建議。而任何單一的目標來源所提供的信息是不足以成為確定目標的明智選擇,所以要對大量的目標進行篩選。為對已收集的目標進行篩選,泰勒提出了兩個“篩子”:教育哲學和學習理論。依據明確的教育目標選擇學習經驗,選用有助于選擇學習經驗的方式呈現已確定的教育目標。根據組織學習經驗的三項主要準則:連續性、順序性和整合性,去組織作為課程組織線索的課程要素。最后從已確定的教育目標著手去評價教學的成效,對評價的結果進行反思,以用來指導新的課程編制。
二、對校本課程目標確定的啟示
校本課程,是課程開發主體為學校,由學校自主開發與實施的一種課程,它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共同組成了在學校中實施的“三級課程”結構。校本課程開發既是一種理論性的研究,又是一種實踐性的工作,它力圖設計一種能夠達到教育目的和課程目標的系統。所以校本課程的開發需要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雙重指導。那么根據“泰勒原理”如何來確定我國的校本課程目標?
(一)對學習者本身的研究
校本課程是“以學校為本”、“以學校為基礎”,一是為了學校,二是在學校中,三是基于學校。而學校存在的基礎是學生,所以校本課程編制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學生的發展,是以讓學生成為心之健康發展,具有一定的自我學習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為落腳點。泰勒認為,對學習者本身的研究要抓住兩個關鍵點:一是學生的需要,二是學生的興趣。需要是指學生自身發展中的應然和實然的差距,所以作為校本課程編制主體的本校教師應關注學生目前的狀況。這種狀況應包括:第一,學生的基本情況,包括年齡、性別、家庭情況等,是對學生基本信息的了解;第二,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態,學習心理狀態是指學生進行學習活動時,學生心理活動在強度、穩定性、持久性等方面所表現出來的特征,是學生有效、高效學習的載體、前提和保障;第三,對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學習方式和學習能力的了解。因此,學校應在考慮學生各方面情況和需求的基礎上制定校本課程目標,編制可以讓學生投入其中并能有所得的課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以指引學生走向知識殿堂。只有當學生充滿興趣,愿意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校本課程的教學當中時,校本課程目標才可以得以實現。興趣既是校本課程目標,又是與旨在達到目標的經驗相關的動機力量。
(二)對校外當代社會生活的研究
泰勒認為,由于社會生活的復雜性和多變性,學校有責任為學生提供可以將來立足于社會、可以讓自己獨立生活的知識內容,但社會生活中所迫切性的知識目標是否可以成為學校課程的合理目標是值得商榷的。因為社會生活內容若不符合學生的興趣與需要,就算強加給學生,也必然會失敗。所以當把對校外當代社會生活的研究作為選擇校本課程目標的來源之一時,就需要把對社會生活研究中所得信息和其他來源信息結合起來考慮,以避免社會目標來源的單一性。而且我們認為對校外當代社會生活的研究是對學生所生活的校外當代社會生活的研究,所以應把這種對社會生活研究所得目標來源分為三個層級;第一,國家層面,整個社會大背景下對人才規格的要求;第二,社區層面,結合社區特色和社區與所編寫校本課程相關的人員建議;第三,家庭層面,家長作為學生的監護人,有權利參與到學校的課程制定過程之中并提出建議,他們對校本課程目標的合理確定往往有重要的建設性作用。
(三)學科專家的建議
學科專家通常是在某一領域專業化程度很高的研究人員,所以泰勒認為,學科專家應考慮的是校本課程的一般教育功能,而不是要把每一個學生培養成某一方面的學科專家。所以學校有責任跟學科專家合作制定校本課程目標,以使校本課程更具科學性和嚴謹性。學校是校本課程編制的主導,而學校中的教師是和學生在一起參與到學生校內生活的,他們對學生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教師作為學校當中的學科專家,他們的建議更有利于校本課程目標的確立,應在校本課程目標的確定中發揮自己的作用。
三、結語
歸根結底,確定校本課程目標的問題無疑是選擇校本課程目標的問題,因而,目標必須是學校校本課程開發的負責人經過深思熟慮后做出的各種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的統一。為了指導作出這些判斷,泰勒認為要考慮三個方面:第一,教育哲學在選擇校本課程目標時必須運用。第二,學習理論在選擇校本課程目標時必須運用。第三,選用有助于選擇學習經驗的方式呈現已確定的校本課程目標。當學校獲得了三種來源的信息和知識時,通過教育哲學應用于校本課程目標的篩選,就會為校本課程目標的確定提供一個更為理智的基礎,增加對校本課程目標做出更明智判斷的可能性,以及使校本課程目標更具有意義和更具有效度。學習理論是又一選擇已提供的目標信息的“篩子”。而且在確定學校的校本課程目標時,還必須考慮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當中的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它們不是簡單地放到一起,而是應渾然一體,也作為校本課程目標確定或篩選的工具之一。但要注意學校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所組成的“三級課程”的統一性和差異性。
結合“泰勒原理”預設的校本課程目標往往是預先精心設計選擇的,被提升而超越于或外在于教育過程本身的。所以我們還得考慮到一個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本身是過程性的,是教育中對人的個性的張揚,以及對激發人的創新精神的高度關注,校本課程目標本身包含生成的成分,這種生成性的目標給教師和學生很大的主動權,并使得教和學可以隨時隨情境、條件允許的狀態而變化、調整,這與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念是相吻合的。所以校本課程目標應生成于學校、教師和學生的行動之中,是學校、教師和學生在互動性活動中共同建立的,隨情境的變化而改變。
參考文獻:
[1][2]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Z].2001.
[3]拉爾夫·泰勒著.羅康,張閱譯.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
[4]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5]鐘啟泉,崔允漷,張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6]吳剛平.校本課程開發[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