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者通過對湖州師范學院各年級各專業學生國際交流意向的調研,分析總結了地方高校學生進行國際交流學習的意愿、顧慮和困難,并就如何推進地方高校教育國際化趨勢這一問題提出了建議,為有效開展組織、宣傳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 地方高校學生 國際交流意向 調研 對策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首次提出要“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浙江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也首次提出“不斷提高教育的國際化水平”、“著力造就一大批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地方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高等教育領域和地方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中占有重要位置。地方高校教育國際化趨勢,不僅是地方高校適應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也是地方高校提升綜合實力的需要。因此,《湖州師范學院“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教育國際化是學院發展的重要任務和主要指標之一。
一、我院學生國際交流的現狀
作為一所發展態勢良好的地方院校,為適應地方高校教育國際化趨勢,湖州師范學院自2006年起,就開始向國外,以及港澳臺地區高校派遣長短期留學生進行學習交流。幾年來,派出學生數量逐年遞增。迄今為止,赴國外學習的學生已經接近100人次,派往包括韓國、日本、英國、美國,以及香港等5個國家和地區。與此同時,我院已經與來自韓國、日本、英國、美國、俄羅斯、烏克蘭、澳大利亞等不同國家10余所國際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為學生進一步出國(境)交流學習開拓了一定的國際資源。目前,我院對外派遣留學生項目正在朝著規模化、制度化發展。
然而,比照國內重點大學和部分地方高校,雖然我院非常重視學生國際交流,千方百計選送學生出國交流,但是學生出國交流工作還處于起步階段。由于理念、財力和管理水平的限制,總體上出國交流的學生人數并不多,與國際高校簽署的交流項目數偏少,學院能提供給學生交流的機會遠遠沒有滿足學生的需求。
為有效解決瓶頸問題,大力開拓國際交流渠道,有必要在學生之間開展調研,在掌握學生意愿、顧慮、困難的基礎上有的放矢地推進國際交流工作。
二、大學生國際交流意向的調研形式
為了解學生國際交流的意向,我們設計了有效的調查問卷,以立意性抽樣(purposive sampling)對來自我院已開展國際交流項目的專業(英語、日語、對外漢語和護理)的40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對象是這四個專業的大二(200名)和大三(200名)學生。問卷由任課老師發給被試者,統一指令語,時間約為20分鐘,結束后當場收回。發放問卷400份,回收有效問卷385份,有效回收率為96.3%。問卷共計十五個問題,涉及國際交流的意向、目的、顧慮、建議等。調查結果使用SPSS進行描述性統計和定量分析。
三、調研的結果和分析
經過問卷調查并運用因素分析等統計方法,不難發現,我院在組織、宣傳、推進國際化教育方面尚存在不少有待改進的方面。
(一)缺乏關于國際交流學習的個人規劃的指導,未能針對學生較為薄弱的環節(如語言能力)開展有效培訓。
調查發現,有56%的學生有出國學習的意愿。大多數學生對自身的專業水平和適應能力比較自信。在制約學生出國學習的因素中(見表1),44%是家庭經濟條件的限制,居首位;第二大主要原因(36%)是對自身語言能力不夠自信。而目前學院尚沒有開設任何關于出國語言強化培訓的機構。
調查還顯示,大部分學生對將來的深造或發展缺乏明晰合理的個人規劃,因此國際交流參與意向不強烈,參與目的不明確,沒有結合自己的發展,以交流為契機,為將來的人生進行合理地規劃。部分學生還存在著認識上的誤區,如“國際交流的目的”一項,63%學生認為國際交流就是學習語言、見見世面,只有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學生才能參加。
(二)咨詢共享度較低,信息不夠透明、宣傳力度不夠、相關配套措施不健全。
調查學生中有75%表示對學院現有的國際交流項目和計劃不清楚,不了解歷屆學生出國學習的渠道和方式。僅有5%的學生參加過學院舉行的出國學習宣講會。在“最關心的留學相關問題”這一欄中(見表2),39%的學生表示表示對出國學習的具體條件、途徑不清楚,不知從何入手。學院的宣傳力度低直接造成咨詢共享度較低,造成學生無法依據有關制度及早做好準備。此外,學分轉換、評獎評優等系列文件和配套措施尚不健全,造成學生選擇出國學習的顧慮。
(三)交流與合作的方式較簡單,項目偏少,層次偏低。
目前與我院有合作關系的國(境)外高校僅有7所,地區較為集中。調查顯示,學生心儀的留學目的地主要為美國和英國(約70%),而目前與我校有合作關系的英美高校只有2所。還有32%學生表示,既然花費大量財力和精力出國,就最好去名校,而我們的合作伙伴排名不是很靠前。
四、對策和展望
調查顯示,影響大學生國際交流意向的因素主要是經濟因素、需求因素和制度因素,因此需要大力宣傳、規范管理,積極開拓符合學生意向的交流項目,減輕學生的經濟負擔,豐富學生交流的成果。
(一)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多方解決經費問題。
學院相關部門應定期開展有關交流項目、活動申請流程等方面的宣講會,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思想準備。教師在實踐教學中應有意識地提高學生的國際交流能力,包括語言文化和人文素質等。外語教學應注重聽說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克服語言交流的畏難心理。
學生參加國際交流項目所需的學費、生活費和旅費是一筆不少的開支,因此經濟因素是影響學生交流意向的主要原因。為推進國際交流工作,調動學生交流的積極性,學院應在以學生個人承擔交流費用的基礎上,加大經費投入,爭取更多交換學習、生活補助等形式的交流項目,同時積極爭取社會支持,吸引社會資金設立國際交流獎學金、助學金等,多渠道減輕學生的經濟負擔。
(二)公開國際交流信息,有效擴大交流需求。
學院相關部門應多層面、多渠道對現有的交流項目進行宣傳,通過宣講會、校園網絡、報紙等信息發布平臺,讓學生及時、準確地了解學院所有國際交流項目信息,以便學生依據自身需求,合理有效地進行對未來的規劃。通過宣傳活動,讓更多的學生將國際交流學習納入個人規劃中。
學院應該加大中外合作培養學生的力度,全方面開拓國際交流渠道,為對方輸送在校大學生開展學習、參觀、研討、學術交流等活動。積極推行2+2、3+1、2+1+1、4+X等學習機制,或組織學生利用寒暑假進行短期課程學習、實習、社會實踐等;在爭取交流項目的同時,建立健全學生參加國際交流的相關配套制度,不斷增加交流學生的人數,提高在校學生參加國際交流的比例。
(三)開拓國際交流渠道,切實規范管理制度。
學院外事、學工、教務等相關部門應加強協調,分工負責各部門職責內的工作,完善學生國際交流的管理機制。如何進行人員選拔和行前教育,如何換算境內外學分,如何評價學生在外的表現和成績,學生交流期間的安全與突發事件如何應對等問題,都需要各部門通力合作,加強管理,才能順利而高效地做好在校大學生參加國際交流的工作。
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一個復雜、長期的過程,地方高校必須抓住機遇、統籌規劃,強化國際化的辦學理念,探索適合自身需要的國際化發展路徑,才能把握教育國際化帶來的資源共享的機會,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和能力的學生,創建高水平的地方高校。
參考文獻:
[1]柯文進.地方高水平大學實施國際化發展路徑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高等教育,2010,(23).
[2]孫壯,梁建民.淺析高等學校海外交流與合作[J].中國成人教育,2007,(23).
[3]王建軍,張永華.推動大學生國際交流的困難與對策[J].科技通報,2009,(4).
[4]鐘小斐.高校國際交流的實踐——以寧波工程學院為例[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6).
基金項目:校級高等教育研究項目“教育國際化趨勢下我校學生國際交流意向的調查與分析”(GJC1102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