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的時代是科技競爭的時代,而競爭的成敗往往取決于人們的合作成效高低。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將不同的知識加以交流、綜合、提高和運用,就不能適應時代的發(fā)展要求。在數學教學中,除了全班集體合作學習外,“小組合作學習”也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有利于學生人人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學得生動活潑,嘗試成功喜悅,它既能挖掘個人內在潛能,又能培養(yǎng)集體、團體的合作精神。
一、營造氛圍,激發(fā)興趣
教師首先要根據教材的特點,充分發(fā)揮電教手段的作用,營造寬松、愉快的合作學習氛圍,讓學生在這種氛圍中充分發(fā)揮智慧,激發(fā)合作興趣。其次,要提高自身的業(yè)務水平,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認知特點和能力水平,充分估計在課堂上可能會出現的情況和問題,從學生的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fā),努力組織一些豐富的、現實的教學活動,設計富有啟發(fā)性、開發(fā)性和合作性的問題,避免“擺架子”、“走過場”的現象,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合作意識。最后,要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余地,避免“人云亦云”的現象,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力戒合作討論的“假”與“浮”,讓他們在合作中有較充分的發(fā)言機會和時間,在合作群體中擔當起應盡的職責,逐漸體會到群體合作氛圍中學習的樂趣與收獲。
二、抓住契機,合作討論
1.在新知探求過程中合作探討。在探求新知的過程中,運用合作探討方式進行教學,使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動口討論,發(fā)現自己的感受,充分體現自己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作用,能夠主動地獲取知識。
2.在知識的重點、難點處合作探討。越是教材的重難點處,越要通過討論讓學生主動學習。只有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攻克教學的重、難點。
3.在運用概念、性質或定律等數學知識判斷、辨析正誤時,合作探討。這樣的形式往往更能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并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4.在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處合作討論。由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差異或者是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在解決問題的速度和方法上也會有所不同。如果我們組織學生在尋找解決問題方法的過程中進行合作探討,他們就能在合作過程中互相得到啟發(fā),就能較順利地找到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適時引導,提高合作的學習質量
重視學生間的合作學習,并不是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始終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無論在有組織的小組討論中,還是在日常的學習交流中,教師都要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觀察、操作、試驗、調查的機會,善于為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提供廣闊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自主、自覺、自由的活動中,積極、主動、探索式地學習,避免盲目的、無意義的教學行為。
1.優(yōu)化組合,增強合作信心。組建學習小組時,應先根據學生的基礎知識、興趣愛好、學習能力、心理素質進行綜合評定,然后搭配成若干異質學習小組,還應以尊重學生自愿為原則,通常4—6人為一個學習小組,各組間無明顯差異,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競爭。組內成員要有具體、明確的分工,在一個階段里每個人都應有相對側重的一項責任,擔任一個具體的合作角色,一定時間后,角色互換,使每個成員都能從不同的位置上得到體驗、鍛煉和提高,小組成員間的座位以面對面或相鄰形式為好,這樣更有利于互相學習、討論,達到充分交流的目的。組建后,要求小組中的每個成員都相互友愛、坦誠相見、民主平等,并適時組織一些小游戲,使他們在游戲中時時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和互相關愛的真摯情感,既學會了合作,又增強了自信心。
2.強調小組合作精神,融洽個體群體的關系。針對小學生自我表現欲強烈、缺乏合作能力的特點,教師應經常教給、訓練和提醒學生使用合作學習的方法。首先要訓練和教會學生如何傾聽別人的意見,如何把別人的意見歸納起來,怎樣在別人意見的啟發(fā)下,完善、發(fā)展自己的觀點,怎樣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怎樣大膽地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鼓勵學生開展爭論和辯論,并以一種什么樣的態(tài)度接受別人的正確意見。
3.教給小組合作方法,提高合作學習質量。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要指導好學生積極采取討論、舉例、引證、實驗、診斷、歸納、演繹等探究形式,有效開展小組的合作性學習。教師要通過觀察、參與巡祝,指導等方式積極地加以調控,從而不斷深化學生對知識的探索過程,形成自主、自強、合作探究的風氣和習慣。
現代社會清晰地向人們昭示,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只有學會合作,學習從他人智慧中獲得啟迪,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個人潛能。正如林格倫所說的:在文明世界中的人們,真正需要學會的本領是有成效的合作本領,教會別人也這樣做的本領。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從小培養(yǎng)合作學習精神和能力,學習在合作中自主探索,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有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和人格的完善。唯有如此,人類才有和諧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