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桑植民歌以它優美動聽的旋律、貼切詼諧的歌詞、豐富多變的曲調以及別具一格的襯詞襯腔等獨特藝術魅力感染和震撼著人們,吸引了無數的國內外專家學者前來學習與研究。文章通過對桑植民歌的分析旨在與廣大藝術工作者一起發揚民族文化。
關鍵詞:桑植民歌;文化遺產;發展
古老而神秘的湘西文化一直都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獨特而迷人藝術特色從古至今令無數文人墨客流連忘返。桑植民歌是湘西土家文化的精髓,能歌善舞的桑植先民們在桑植特有的地理環境與封閉半封閉的生存狀態下,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他們沒有創造文字,卻一代一代用口頭文學繁衍著本民族的文化,那些古老的歌謠就是最好的鑒證。
桑植民歌以它優美動聽的旋律、貼切詼諧的歌詞、豐富多變的曲調以及別具一格的襯詞襯腔等獨特藝術魅力感染和震撼著人們,吸引了無數的國內外專家學者前來學習與研究。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桑植民歌名列其中。2008年中國文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桑植縣“中國民歌之鄉”稱號。
一、桑植民歌的民族特征
桑植民歌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節奏鮮明莊重的土家族《擺手歌》,包含了人類生存、勞動創造等內容,是一部土家生動的文明史詩。曲調肅穆深沉的梯瑪歌長達萬行,反映土家淵源、天文地理、倫理道德、生老病死,是一部蕩氣回腸的文化史詩。聲調深厚雄壯的白族祭祖歌,在蹁躚起舞中吆喝伴唱,懷古與頌揚結合,是一部傳承云南大理白族文化的民族史篇。發源于桑植的澧水,是桑植民歌的搖籃。千百年來,澧水纖夫在征服險灘急水的同時,創造了高亢激昂、氣勢磅礴的澧水號子。澧水號子包括“下水號子”、“上灘號子”、“平水號子”、“繞開頭”、“拉纖號子”、“架槳號子”等80多種,成為山歌的經典。
二、桑植民歌的音樂特征
桑植民歌內容十分廣泛,有高亢的山歌,動人的情歌,風趣的小調,奔放的花燈,感人的勞動號子,鼓舞斗志的革命歌曲,還有儀式歌、挽歌、哭嫁歌、搖籃曲、三棒鼓、漁鼓等。她們都是桑植人民表達喜怒哀樂,流露情感心聲的藝術結晶。
桑植民歌的旋律發展手法豐富多樣。重復和變化重復是桑植民歌比較常用的創作手法,格式上一般采用一段體。比如山歌和號子。“聯綴”手法也是其慣用創作技巧,如:《馬桑樹兒搭燈臺》 第一樂句和第三樂句的前面兩個小節采用的是完全重復手法,緊跟著后面兩小節音樂起了變化,借用旋律聯綴的發展手法,巧妙地引用了《篩子關門眼睛多》的起始句,正是這種重復與聯綴循環再現的手法,旋律上集中了桑植民歌的精華樂段,聽起來在情感上有一種升華的美感,讓人回味無窮,百聽不厭。
桑植民歌具有獨特的旋律法則。如:“逗把”就是根據內容的需要,在某一既定的民歌樂句中間,插入新的因素;“栽把”就是在某一既定樂句或樂段的前或后加入新的旋律;“扯長”就是旋律節奏的伸展;“壓緊”就是旋律節奏的緊縮;所謂“浮起來”就是旋律向上作若干度音程的移位;“沉下去”就是旋律向下作若干度音程移位。此外,還有“留頭去尾”、“去頭留尾”、“變花樣” (即變奏)“挖肝去肺”等等。這些變化多樣的手法,多年來在音樂家的民歌創作、演唱中都有了新的發展。
節奏上桑植民歌也有其獨特的表現方式。土家打擊樂“打溜子”為了烘托氣氛,把打擊樂的節奏巧妙而自然地整合到民歌中,這樣使歌曲節奏產生一種特殊的律動性。當地的歌種“垛垛句”,在行腔過程中陡然改變節奏關系,使歌曲旋律產生一種特殊的流動美。
三、桑植民歌的語言特征
桑植語言屬于西南官話,“zh、ch、sh、r”四個卷舌音在本土方言中使用得十分廣泛,同時“兒化音”在桑植民歌中也頻繁出現,如“伙計兒”、“姐幾”、“哥兒”、“花兒”等,民歌的聲腔與方言的聲調完美地結合,具有鮮明的本土方言音樂化特征。在當地盛傳著這樣一句話:“不是桑植人就唱不好桑植民歌”,桑植方言的發音吐字是桑植民歌的一大特色和亮點。
桑植民歌中的另一大特色就是襯詞的使用。襯詞在桑植民歌中是最常見的,特別是“喲喂”,大多數山歌都可以用它結尾。雖然這些襯詞作為語言成份的表義是有限的,但與曲調結合后確有很強的表情作用,它也是桑植民歌歌歌詞中能影響風格的重要因素之一。這些襯詞或短或長,或慢或快,與整首歌曲相協調,融為一體,創造出優美動聽的旋律。如果民歌中只有正詞,或敘述或抒情或描寫,其表達的的內容就是單一的、平面的。桑植民歌襯詞的巧妙使用是與歌曲風格和色彩緊密相聯的,充分體現了民歌形成和流傳由簡單到復雜的一般規律,這種加襯詞襯腔的擴充手法在桑植民歌中用得非常到位,而且非常高明。
經過千百年的錘煉,桑植民歌在高唱低吟中顯現出了獨特的藝術魅力。桑植民歌是桑植人民勞動和智慧的結晶,他獨特的藝術美讓人們在欣賞過程中感受其內在的生命張力,極大地滿足了人們情感的需要,它獨特的音樂特征值得更多的人去探索和挖掘。
參考文獻:
[1]舒達.桑植民歌的音樂特征探析[J].音樂創作,2010(06).
[2]蔣笑一.淺談桑植民歌的藝術特點[J].音樂大觀,2011(09).
(作者簡介:曹德軍(1973.11-),湖南慈利人,本科,現就職于湖南慈利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