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帶來了人的價值意識轉換,藝術和審美也隨之發生著改變。當代中國藝術也突出了向世俗化、娛樂化、感官化方向的轉變。當代視覺文化的技術特性改變著藝術,也改變著人們對藝術的審美接受方式。在這種情況下,藝術雖然仍是今天和未來人類生活不可缺少的存在,但人類藝術和審美所面臨的問題也將變得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在某種程度上,藝術中的真可能比美更重要。因此也更關注于這些意義是否同時具有真實性,而不是關注傳統的視覺愉悅的觀照。
關鍵詞:中國當代藝術;美學;反審美;行為藝術
當代藝術既區別于學院藝術,也與以“形式先決”為前提的現代藝術大相徑庭,盡管它也追求語言表達的當代性和形態上的多元化,相反,它更關注當代人的生存狀況與精神需求,其文化和藝術觀念表現為:藝術要直面現實,介入現實,反思現實,批判現實。在藝術領域,審美不再是精神饑渴者的詩意家園,而是大眾在日常范圍內對于物質滿足的快樂想象;美從理想精神的峰顛降回到了人世生活的享受之中,成了大眾利益的浪漫外觀。
一、反審美是一種透射著美學關懷的審美策略
當代藝術似乎在告訴我們美是如何地以及為什么不再是藝術家的核心關注點。現今藝術評論家側重于試圖重新定義我們與藝術的關系,因為藝術并不是審美地向我們呈示。當然,除了美,還存在著更廣泛的美學特性——但是美是唯一同時具有價值的美學特性。這是類似于具有價值的真與善的價值。這些在生活中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在某種程度上,藝術中的真可能比美更重要。它之所以更重要,是因為意義重要。藝術家都有意通過作為視覺思想的例證的藝術品來揭示意義。今天的藝術批評更關注于這些意義是否同時具有真實性,而不是關注傳統的視覺愉悅的觀照。藝術家已經成為哲學家過去做的角色,指引著我們思考他們的作品所表達的東西。
從藝術批評家的角度闡述批評家的任務已經在只靠眼睛來決定某物是否好與不好的那個時候起發生了改變。今天,批評家的任務是闡釋、解釋作品,幫助觀眾理解作品所試圖表達的東西。
二、反審美藝術現象是中國當代社會的鏡像反映
改革開放后,由于直接面對西方,一種新型的現代性模式首先以“現代性的焦慮”凸顯出來。不過,“現代性的焦慮”從一開始就具有社會學、文化學上的雙重維度:一個主要體現在對社會現代性的訴求中,即國家追求改革開放,力圖建立一個富強、民主的現代化國家;一個體現在審美現代性的領域,即一批前衛藝術家渴望建立一種與現代化變革相匹配的現代文化,推動傳統藝術向現代形態的轉型。但是,這兩種現代性是在彼此沖突、對抗的狀態下向前發展的。伴隨著全球化的進入中國,文化的疆界變得越來越寬泛甚至越來越不確定。過去一度被精英知識分子奉若神明的“高雅文化”曾幾何時已被放逐到了當代生活的邊緣,大眾文化越來越深入地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不僅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而且也影響了人們的審美趣味和取向,并且越來越顯露出其消費特征。由此,無論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當代青年藝術家在認同、參與、體驗甚至享受當代生活的外表下,正在發展出一種對傳統社會結構和價值觀具有解構性的藝術圖像系統。
三、當代藝術自身價值尺度的重新審視
當代藝術的發展使藝術的本質不斷變化,藝術的根本觀念已受到質疑。造成了藝術在人的精神領域里的嚴重排斥和強大沖擊,從而從根本上減弱、降低人們對藝術的精神依賴和審美欲求。當代藝術與審美互動中物質屬性、意義內涵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當代藝術與審美的不平衡性,使當代藝術與審美有暗示與被暗示、模仿與被模仿、感染與被感染之分,當代藝術才恒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當代藝術的審美呈現出一種非對稱狀態。
我們分析當下行為藝術的現狀,在中國當代藝術中的一些“行為藝術”炒作中,通過從審美范疇看行為藝術的主題表現和美感欣賞活動看行為藝術的反審美性闡述當下的行為藝術作品:如果采用傷害、自虐、包扎等形式,借用“傷害”的行為和痛苦感覺,表現社會記憶、社會經驗、生存現狀的另一個側面的真實,并通過自己的直接經驗進行反思,對現存文化、機器文明等予以批判。但是將現代主義中的施虐轉化為受虐和自虐,甚至“嗜血”,血肉淋漓,見證暴力。這種對丑的表現當然沒有依照人心的特殊結構起作用,與受眾形成不了心與物之間的一種“同情或協調”,難于溝通。一些作品甚至粗劣不堪,造成大眾往往不理解、不接受心理。
盡管當代藝術還有許多問題,一方面當代藝術容易被一批人“妖魔化”;另一方面,部分藝術家也可能在市場的“利誘”下“自甘墮落”,放棄藝術在文化、精神方面的訴求。但它不能不隨著時代而不斷改變。在某種程度上,藝術中的真可能比美更重要。因此也更關注于這些意義是否同時具有真實性,而不是關注傳統的視覺愉悅的觀照。
參考文獻:
[1]楊曾憲.審美價值系統[M].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2]姚文放.當代審美文化批判[M].山東文藝出版社,1999.
[3][美]丹托.美的濫用[M].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漢口學院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