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指出:“培養高度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文化素質,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文化強國、文化立國成為時代的主題和目標任務。體育也不例外,他也必須在大文化的范圍下尋找自身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軟實力,以及在文化強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此文化大繁榮的主題思想的引導下,人文或人本體育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中,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高體育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是適應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的關鍵。
一、人文體育
在二十一世紀,體育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是一種有關身體運動的文化,它正經歷著“人文體育觀”向“生物體育觀”的回歸過程。早年,隨著自然科學不斷的發展和完善,體育與生理學、解剖學和物理學等自然學科的聯系日益緊密,也正因如此,體育的發展得到了有力的科學支持。受此影響,體育一直被人們視為一門“從事身體練習并承擔一定的運動負荷”的學科,將體育學習視為“一種技能的學習”,認為“技藝性是體育學科的最重要特征”,而體育本應具有的更重要的“人文性”被無情弱化。
時至今日,我們必須要明確的是:體育不單單為了要“育體”或“健身”,更要以“育心”和“完人”為其終極目標。運動也好、練習也罷,課程也好、教育也罷,都只是手段而已,人的發展與完善才是根本目的?!拔覀儾环琳J為體育的自然屬性(物質世界)是人類維持、增強和改造自身機能、形態的科學實踐;體育的文化屬性(精神世界)是改造自身人文精神狀態的人文實踐”。從這個角度來看,體育不失為一門“人學”,一門人類用以維持、增強和改造自身機能與形態,并用以完善自身內在人文精神狀態的綜合性學科,它兼具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雙重特性。總之,它強調的是以人為主體、以人為中心,關注人的需要和發展,重視人的價值與創造性。
二、更新教師的傳統的體育教學觀念,在“生物體育觀”的基礎上關注人文體育
學校體育是我國體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體育強國,學校體育必須與社會體育、競技體育協調發展、相輔相成、共同進步。雖然自“體育”概念誕生之日起,“強身健體”的自然科學觀占據著主導地位,但其背后所蘊含的強大的“人文精神”日益顯現。體育教學中越來越多地表現出對人類生命與健康的終極關注,對個人成長與發展的人本關懷,以及對人性、人的價值的充分尊重??梢哉f,由歷史上的生物體育觀向人文體育觀的轉軌,正是順應了時代的發展趨勢。
目前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師因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和模式化的教學行為束縛,經常表現出對學校體育教育理念的理解片面、對教學效果的評價過于重視甄別而忽視其發展、對自身的專業素質及人文修養的提高缺少緊迫感。因此,為了適應文化大繁榮的主題思想,落實人本體育的要求,本文圍繞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師資建設的研究內容,對現有普通高等學校體育師資如何適應新時期體育課程建設的需要,進行了研究和探索。新課標的指引明確了工作方向,將大學體育課堂從教師示范,學生學習、練習的循環中解放出來,穿插課程需要達到的其它目標,教學環境更加生動,學生更易于接受。
三、高校體育師資的現狀
1.競爭意識不夠?,F階段,許多地方的高校體育仍在以前的慣性上發展,始終沒能擺脫在高校教師同行中地位低和效率低的狀態,要改變現狀,唯一出路是革新。改革必將給高校體育注入新的活力,要引入競爭機制,引人向上。改革是一項極其復雜而又艱巨的工程,要果敢,又要講究科學。高校體育教師要置身競爭的社會環境,沖破傳統的、舊的模式的束縛,以科學理論為依據,從實際出發,對高校體育的觀念、結構、內容、形式和方法不斷進行探索和實踐。
2.體育科研薄弱。體育科研是深化高校體育改革的原動力,體育科研成果和水平是評價高校體育工作的重要內容。用科研成果來指導體育實踐,使體育教師具有跟蹤學科發展前沿的能力,了解最新的體育科研成果,把握體育的發展方向,是全面提高體育教師業務素質的關鍵。未來向高校體育教師提出了許多新課題。一個優秀的高校體育教師,除了有較強的教學能力外,還必須熱心于體育科研,在工作實踐中,不時有新的研究;新的發現和新的成果。要探索未知,設計未來,必須具有課題設計和論文撰寫的能力,同時還應有熟練運用計算機和及時了解最新體育信息的能力。
3.被動的知識更新。高校體育的迅速發展,讓體育教師的工作量大幅增加,新的科學技術及新開設、新發展的學科、課程進入高校體育領域,迫使教師必須用新的觀念、新的思維、新的專業技術技能來指導和管理工作,時代對教師的知識儲備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但目前不少高校在教學內容上存在局限性,課程內容、教法陳舊,管理跟不上形勢,造成了許多不適應,即使已經取得高級職稱的教師,也有知識更新與繼續提高的問題。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關心教師成長,完善教師隊伍和學術隊伍
1.根據學校發展的需要合理增加教師隊伍總量。要堅持學校招聘和社會聘用并舉,合理調配和使用現有教師資源,充分發揮退休教師的作用,以解決教師隊伍數量不足問題。學校要把社會聘用和返聘教師納入教師隊伍統一管理,完善相應的管理辦法,加強對社會聘用和返聘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履行教書育人職責等方面的管理。
2.堅持引進和培養相結合。要重視現有教師的培養,特別要加大培養中青年教師的力度,以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改革教師管理制度,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努力改善教師的工作、學習、生活條件。要從制度上、機制上、導向上解決好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教師的問題,營造尊師重教的氛圍,使教師崗位成為學校最受尊重、最受青睞的崗位,使全體教師潛心教書、潛心育人。對教學第一線教師的職稱評定、參加學術研討活動、出國考察等方面實行政策上的傾斜,為他們創造更多的學習提高的機會,為非“雙肩挑”教授設立辦公室,為他們教書育人創造良好環境。
3.加強教學團隊與科研團隊建設。盡快確定各學術帶頭人和學術梯隊,并通過教學訓練和科學研究發現人才、培養人才,不斷充實學校 “校內特聘教授”、“學科(術)帶頭人”、“優秀師資人才梯隊”等崗位。認真實施青年教師科研基金計劃,通過培養使他們盡快成長、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隊。加大學科帶頭人、知名教授的培養力度,實施政策傾斜,建立獎勵激勵機制,為他們進入國內外學術組織、學術團體、學術機構,參加學術活動,出版學術論文和專著創造條件,擴大他們在社會上、學術界的影響。加強對教授研究方向的統籌規劃和管理,引導他們按照自己的專長,形成自己相對穩定、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向,鼓勵和幫助他們建立研究團隊,申報重大課題。通過制度和政策上的導向,鼓勵和引導一些業務素質高、在學科領域處于領軍地位、學術上有較大發展潛力的“雙肩挑”干部,回歸專職教師隊伍。
四、小結
人文體育的中心要求是對人的終極關懷,師資力量的建設其中心也是作為體育教師的人,其核心問題在于人的素養的提升,無論教學工作、業余訓練、學校群眾體育、學校體育科研,其落腳點和執行力皆是反應在作為體育教師的人身上。執教的人員數量應當適當增加,將教員從超負荷的教學工作中解放出來。在體育教師的知識更新及再充電的問題上,學校應作出相應的培養機制,形成變被動為主動,通過制度和政策導向激勵各個層次的教師不斷向上。努力提高教師的學歷層次和提高教師的職稱層次,使高校師資隊伍建設能跟上高等教育發展的步伐。
參考文獻:
[1]毛振明.體育教學科學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2]盧元鎮.中國體育社會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0.
[3]江少平.對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理性思考[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4,(20)
(作者簡介:陳 燕(1962-),女,河南商邱人,副教授,湖北美術學院體育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