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程設置改革的必要性
在信息時代,計算機已深入到社會各個領域,不管是政府部門還是企事業單位,各行各業都普遍應用了計算機技術,尤其是網絡,已成為新的產業正蓬勃發展。國家信息化建設,需要大量的、能直接從事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工作的計算機中、初級實用人才。然而我們的計算機課程設置嚴重滯后于社會的發展,缺少社會急需的科目,限制了人才的培養。目前,有的學校仍偏重于學科體系,強調理論。不少學校主要根據設備的性能和教師的水平選擇教學內容,且教學和考核的隨意性較大。所用的教材,一年新,二年舊,三年過時,已是不爭的事實,由于課程是學校實施教育教學工作、實現培養目標的依據。所以說課程設置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時候了,課程改革成為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教學改革的核心。
二、課程設置分析
1、突出技能的培養。從課程設置,到教學過程及教學方法等必須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分析該專業的課程設備,理論課與實踐課學時之比應為1:1,對一些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其理論課與實踐課學時之比要達到1:2,這種課程結構能充分地保證多技能培養的需要,從而使畢業生走出校門有多種選擇和發展的可能。
2、理論課為實踐課服務。理論課的廣度和深度以“夠用”為原則,這一點明顯地表現在基礎課的教學內容和學時分配上。
3、設置內容靈活。計算機類各專業課程結構主要實現形式是“活模塊”。它們既可以組合,也可以拆分。按照“模塊課程”組織教學,各專業除主干課程保持相對穩定外,其他前沿類、拓展類、交叉類的專業課程每次均有20%—30%的調整。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教育資源,提高辦學效益;另一方面可以根據市場的變化要求調整個別模塊,組成新的模塊,保持課程的行進性、時代性,以提高中職教育的市場適應能力。
三、課程設置的原則
1、實用性。要使學生學以致用,這是學校計算機課程設置的首要原則。傳統的學歷教育,學習周期長,學生畢業后知識陳舊落后,很大程度上與市場大量需求的應用型人才要求脫節。課程設置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和市場雙方的需求,所使用的課程體系既有系統化的專業知識,又包含許多實踐項目,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做到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比如,可以減少理論內容,讓學生提早進入綜合專業環境,提前接觸專業實踐。IT職業教育講求實踐,知道“怎么做”遠遠比知道“為什么”更重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心理特點、思維習慣和接受水平,充分考慮教師隊伍現狀、行動導向、項目教學法。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掌握相關的知識及項目的開發過程,通俗的說法是“在游泳中學會游泳”。北大青鳥啟蒙星教學四個“從”:從應用入手,從實際到理論,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就是很好的例子。
2、先進性。學校教育應有一定的超前性,要跟上科技發展的步伐,要把最先進的東西教給學生。社會上的通用考試,往往帶有一定的滯后性。如果學校的課程也搞成與通用考試一樣,那學生畢業后對新軟件就會無所適從。所以學校一定要把最新的知識和技能教給學生。對于學校課程來說,計算機主要是一種工具和一門技術。計算機的硬件、軟件還會繼續飛速發展,要通過幾個軟件的教學使學生具備一定自學能力,從而掌握一大批軟件的使用,以適應社會的需要,這才是我們的出發點和培養目的。
3、可操作性。計算機課程持續更新,符合中職學校的教學特點(學時和學期設置),要不斷提高教師的技能,倡導教師自編校本教材,推行項目教學法,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掌握相關的知識及項目的開發過程。學校根據市場需求,針對中職學生的就業情況,考慮技術的實用性,進行了培養目標的準確定位,使課程體系符合緊缺人才培養的需要。某校由于教育理念先進,管理水平一流,師資培訓及時,教學質量穩步提高,招生人數逐年增多,就業渠道不斷拓寬。
四、課程設置的實施
1、基礎類課程:屬于“掃盲”性質,所有學生都應該學會的,如計算機的基礎知識、Windows操作系統、Office2000、Internet使用常識等等。這類課程的教學目的,主要是讓學生會使用計算機這個工具。
2、提高類課程:對于與計算機關系較為密切的專業,可開設相應的提高類課程,使學生在與專業相近的方向上能有所發展。
3、選修類課程:這類課程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學會一個或多個專業軟件,以使將來在人才市場的競爭中多一分優勢。如CAD建筑設計、Photoshop圖像處理、CorelDraw平面設計、三維動畫、網頁制作、多媒體制作等,這類軟件對機器硬件的要求較高,對教師的技術要求也較高,以選修課、學分制的形式為佳。
4、興趣類課程:這是對少數有興趣的學生開設的課程,主要是設計和開發兩類,以課外興趣小組的方式進行教學。如計算機平面設計、廣告、自編小型實用程序等等,題目定得小一點,學得深入一點,讓學生真正學有所得。
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未來社會,設置時要有超前意識。尤其是一線的教師,必須根據市場調研和自己的教學體會,對課程的設置及教學的內容作靈活的處理。
(作者單位:四川省宜賓市商業職業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