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素質教育已進入關鍵階段。素質教育教學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而創新是學生發揮潛力成長成才的基本素質,其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開發和培養,必須貫穿于素質教育教學工作的整個過程。數學作為中學的基礎學科,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應作為數學教學的一個基本目標。因此,如何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現就這方面的課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從接受學習向發現學習、研究性學習過渡
接受學習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通過教師講解和練習,掌握教材的知識和相關的數學方法,而不需要自己任何方式的獨立發現,這種學習方式有利于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更多的知識,學習效率較高。但是,這種學習方式抑制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不利于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
發現學習則是由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方式,教師只給學生一些事實和問題,讓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探索,自己尋求并發現有關的原理和方法,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對問題的解決。可以看出“發現學習”的效率比“接受學習”的效率低,卻十分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有利于學生的進一步發展成才。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目前,在新課程計劃中,研究性學習是必修課程“綜合實踐活動”的一項內容。在數學教學中,學生也可以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運用數學觀點和數學方法思考、討論、交流、研究,提出問題,經過抽象、建模轉化為數學問題,再運用數學知識和數學方法解決問題,有時用所學數學知識不能解決問題,還必須在研究過程中獲取與之相關的數學知識。
要實現學生的學習方式從接受學習到發現學習、研究性學習的轉變,關鍵是提高教師的創新素質,通過教育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的創新,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養成發展,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二、采取開放式的教學模式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設計有一定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得到多種可能的正確解答,具有多種可能的解答方法。在教學中不追求一種強制的統一,允許每一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有一定的自主性,給他們充分表現各種意見的機會,包括讓其他學生對所說的不同看法能有一個見解和評價的機會。積極地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給學生留下充分擴展變異的可能性。在學生已經做出多種不同解答的情況下,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對各種解答做出進一步的評價,幫助學生對自己在數學上的收獲做出自覺的總結。
三、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在傳統數學教學模式中,問題都是由教師提出的,學生只是不斷地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極其不利的。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也說過:“學習,就是學習問題,學習怎樣問問題”。可見,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出問題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有效方式。
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遇到問題時要積極思維,提出新問題(如“為什么”、“是什么”、“怎么辦”等)并解決問題。指導學生自己研究教材內容、習題、提出問題。
其次,允許學生在課堂上就學習存在的問題,暢所欲言。每一節課留出一定的時間,采取“答記者問”的方式專門回答學生的問題。實現由教師提問轉變到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教師只是起著引導、指導的作用。
四、積極克服學生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
數學教學的基本目標是通過學生掌握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運算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加強基本訓練,強化數學思想和方法中通性通法的運用,是數學教學的主要日常工作,學生只有掌握了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數學思想方法,并形成了一定數學能力,才能激發其創新精神。因此創新的基礎是繼承。很難想象,一位連數學概念、定理、公式都不懂的學生,會能夠解決有一定深度的數學問題,會有什么創新。
基本訓練和強化訓練,其實質是促進學生形成一種思維定勢。一旦形成思維定勢,就會束縛了思維的探索方向,使思考只沿著一個方向,只會用前面的同一方法去解決問題,因而阻礙著新問題的解決。縱觀各年以“能力立意”的高考試題,有些學生盡管較好地掌握了基礎知識和數學方法,由于受到思維定勢的影響,總想套用現成的思路和方法,最終無從著手,解決不了問題。因為這些試題都是考察知識的綜合性和靈活運用,要解決這種試題,沒有現成的題型、模式或方法可以套用,需要的是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
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既要學生在某些方面形成思維定勢,又要積極克服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可以設計一些問題,使學生用常規的思想和方法較難解決,從而產生一種思維碰撞,迫使學生求新求異、創新創造,消除其思維定勢,使學生得到求異思維、發散思維方面的訓練,增強他們的創新精神。
(作者單位:瀘州財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