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闡述了高校藝術教育內涵及特征,分別從高校學生德育工作、專業知識學習、提高以及學生心理健康等角度,對高校藝術教育美學生成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高校;藝術教育;美學生成;融合研究
一、引言
藝術教育是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美學思想、提高大學生綜合素養,促進高校精神文明建設的組成部分。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而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闡明了美學教育對于陶冶性情、凈化心靈、提升素養和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作用。新時期賦予了高校美學教育新的內涵,為此,教育部《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對藝術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確規定高校應通過音樂、美術、書法、攝影等藝術教育手段和方法,使學生獲取基本藝術技能的同時思想境界得到升華。
因此,如何更新高校教學思想和教學觀念,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核心,采用形式多樣、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于藝術課程學習的興趣和愛好,將專業學習與藝術教育相互滲透、有機融合,樹立終身學習的良好愿望和習慣,更好地適應二十一世紀人才需求,促進科學和藝術的共同繁榮,已向高校藝術教育提出了挑戰。
二、高校藝術教育內涵及特征
(一)內涵
藝術教育,即教師通過教育媒介,向學生傳遞藝術思想,挖掘學生藝術潛能,使學生獲得藝術精神,啟迪智慧、陶冶情操的過程。藝術教育是多元化的,它涉及社會生活各個領域。高校藝術教育不僅針對專業藝術類學生,而是更多地面向非藝術類學生,課程的設置上,不局限于藝術技能的傳授,而是更多地進行藝術審美情趣的培養和藝術精神的融會貫通。
(二)特征
情感性。藝術教育首先是情感教育,藝術作品是相通的,無論是美術作品、文學作品還是聲樂作品,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欣賞時,應把握作者的背景、知識修養和情感經驗,融入作品,體會作品感人至深的細膩和久遠的影響力。
形象性與生動性。藝術教育通過參加藝術活動或開展體驗式教學、情境教學、互動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活動,最大限度地挖掘和激活了學生潛在的藝術潛質,激發了藝術靈感。通過與藝術作品的交流,學生靈魂得到凈化,情感得到升華,創新思維能力得到培養。
三、藝術教育的美學生成研究
(一)有利于學生德育工作的加強
高校是人才培養基地,造就集專業精神、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于一身、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是高校教育的目的。大學生知識層次較高,是崇尚科學、善于思考的青年群體。藝術教育引導大學生發現美、認識美、創造美并加以內化,學科之間是觸類旁通的,無論是文學作品、經典繪畫作品、詩歌還是優秀影片,藝術教育都具有凈化靈魂、開拓視野、陶冶情操、提升人格魅力的、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有利于學生專業知識的提高
藝術教育不同于專業知識智育,它不以系統的科學知識教育方式呈現,而是以情感激發方式,喚起學生的求知欲,促進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和發揮。創造性思維能力是智力發展的最高形式,是感知、理解、研究、創新等人類智慧的集中體現,是思維成果產生的關鍵。美學研究有效促進科學研究,藝術教育有助于喚起人類對美好事物豐富的想象,是創造的原動力。科學和藝術是人類智慧和情感的辯證統一的二方面。美學鑒賞與專業領域創造發明二者的共同發展是人類美好追求的最高境界“科學和藝術事實上是一個硬幣的兩個方面。它們共同的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博士精辟地闡述了科學的藝術。科學和藝術是人類文明史上結出的并蒂蓮,正如居里夫人所言“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優美之中,我所熱愛的科學也不斷增加它嶄新的遠景,我認定科學本身就具有偉大的美。”居里夫人是歷史上唯一分別摘取物理學與化學最高桂冠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同時也是美學研究者,她將自己自比為一個迷醉于神話故事的小孩兒,對大自然的景色充滿好奇。
(三)有利于促進學生心理健康
使人類彼此溝通、理解與相愛是藝術教育永恒的主題。良好的藝術熏陶,有助于增進人際交往、煥發精神、使個人與團體心情舒暢地融合在一起,促進人際關系健康和諧地發展。
四、結論
綜上所述,科學而人性的高校藝術教育,以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人才為目標取向,是高校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只有將藝術教育融入科學教育,堅持專業教育與素質教育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指導思想,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客觀世界,才能培養基于美學的專業基礎扎實、文化底蘊深厚的富有創新精神的二十一世紀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陳晉萍. 論高校藝術教育的幾個問題[J].太原大學學報,2011(2).
[2]孫瑜.關于高校藝術教育的思考[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1(10).
[3]邱宗填.藝術教育與人的美學生成研究[D].西安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1.
(作者簡介:黨中華(1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