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師生關系是校園主體關系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不僅決定著和諧校園的建設,更關系著學生的健康發展。當前,高校師生關系存在問題很多,主要表現在師生關系局部化、表層化、庸俗化。優化高校師生關系首先需要教師從自身作起,面向全體學生,積極關注每一個人;主動作為,加強師生情感的溝通;轉變管理中角色定位,增強管理工作透明度。
關鍵詞:師生關系;素質教育;主體性
近些年,高校中時有發生的學生對教師實施的語言暴力、身體暴力乃至軾師事件,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前高校師生關系中存在的尖銳問題。學生時代是一個人一生中奠定基礎的重要時期。在學生時代的各個階段,學生能否健康成長,即取決于個人的主觀努力,也取決于良好的教育環境。其中師生關系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它不僅決定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決定學生的心理、生理發育和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乃至影響學生一生。
一、高校師生關系中存在的三個問題
(一)師生關系局部化
在幾千年的社會發展歷程中,教育的價值觀一直局限在選擇的價值觀上。這種選擇的觀念至今仍有相當大的影響。在高等教育中,雖然沒有選擇和淘汰的要求,但教師所關注的仍然只是一部分而非全體。當前高校師生關系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是,教師與部分學生,甚至是部分學生干部建立了朋友式的關系,絕大部分學生則游離于這種師生關系之外,與教師關系淡漠,甚至形同陌路,這種情況顯然與素質教育面向全體的要求不相符合。
(二)師生關系表層化
雅斯貝爾斯說過:“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主體間靈肉的交流活動(尤其是老一代對年輕一代),包括知識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范,并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交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的生成,并啟迪其自由天性。”在他看來,教育并非簡單的授受活動,而是人與人精神契合、文化得以傳遞的活動。所以師生關系應該是師生情感溝通、知識傳遞、思想交流三個方面的有機結合。
(三)師生關系庸俗化
朋友式師生關系中,雙方感情的建立是為了更好的把學生培養成社會所需人才,所以師生關系應該是純潔、高尚、健康的,不應是私心私欲驅動的結果。
二、優化高校師生關系,教師應該注意的幾個方面
(一)面向全體學生,積極關注每一個人
高校承擔著直接向社會輸送人才的重任,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當前師生關系中存在的上述問題,凸顯了教師在工作中的不足。大學生由于心理生理發育逐漸成熟,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和接納,展示自身價值。一旦被別人特別是教師長期忽略,內心便會產生消極甚至是自卑的情緒,這對他們人格的健康發展將會產生不良的影響。所以優化師生關系,教師首先要懷有對每一個學生負責的態度,積極關注每一個學生,尤其是在課堂教學中,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教師對“我”的關注,讓他們感到教師眼中有我,心中有我,促使他們在知識的學習和人格的完善上更加自覺主動。
(二)主動作為,加強師生情感的溝通
正所謂“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優化師生關系必須加強情感的溝通。
第一,主動與學生交往。現在的大學生,自主自我意識非常強,渴望交往但又害怕拒絕與失敗。同學關系是大學生大學期間生活與學習最主要的關系,所以他們需要交往也必須交往。師生關系是大學生人際關系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他們也渴望能夠得到教師更深層的指導與幫助,但是由于教師與學生在年齡、身份上的距離,以及過去的師道尊嚴的傳統,使得學生對教師敬而遠之,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師的教學效果。
第二,真誠的愛學生。高校大學生作為有思想有情感的人,遠離親人在外求學,對友誼和愛的渴求更加強烈,他們不僅需要教師對他們的學習進行指導,更需要教師對他們傾注人性關愛。蘇霍姆林斯基說“愛是強大無比的教育者”,只有當教師真誠的愛著自己的學生時,學生才能感受到教師的愛,并對教師回報以愛,教學才能取得更大實效。
第三,尊重學生,發揮學生主體性。尊重是優化高校師生關系的基礎,但在傳統的師生觀念中,教師作為教學的中心,在教學活動中高高在上,有著不可觸犯的權威,師道尊嚴的文化傳統使我們的教育中向來缺少了平等的觀念,即使是現在,師生關系過多的體現了教師的主導性,而缺乏學生的主體性、主動參與。
(三)轉變管理中角色定位,增強管理工作透明度
大學生由于生理、心理逐漸發育成熟,自我意識大大增強,他們渴望成為自己的主人。但在以往的教學管理中,教師既是組織者,又是監督者、決策者,學生只是參與者,主體性受到壓抑,教師的權力也失去了學生應有的監督,從而也就導致在一些學生關注的問題尤其是評優、評獎上,出現教師違反公平、公正、公開原則的行為。
參考文獻:
[1]雅斯貝爾斯. 什么是教育[M]. 北京:三聯書店. 1991.
[2]劉鐵芳. 教學的意味[J]. 教育理論與實踐. 2002.
(作者單位:保定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