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從中學語文教學的啟發著眼,簡述了背誦對于學習語文和提高語文水平的重要性,并著重論述了中學語文教學中背誦的教育功能及倡導學生背誦的方法。
關鍵詞:中學語文;背誦;教育功能
引言:關于背誦的重要性潘菽在其主編的《教育心理學》中指出,背誦是熟記教材,提高語文學習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語文教學中,背誦對于鞏固字詞,加深理解語文,提高讀寫能力,促進記憶力的發展,均有積極的獨特的作用。據材料說,魯迅先生的古文基礎與私塾時的背書極有關系,巴金在十二三歲就能背《古文觀止》,茅盾更能背《紅樓夢》,大量教育和教學實踐表明,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重視名篇名段名句的背誦,對于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和學生的語文水平,至關重要。
一、熟讀背誦能促進課文理解對一篇文章的理解
首先要靠朗讀。這是任何高明的講解也代替不了的。學生對一篇課文理解與否,不是教師講懂與否。而足學生是否認認真真地朗讀了。如果學生對課文只是草草一讀,教師便大講特講,那學生理解也只能是一字半句,支離破碎,造成講解與課文脫節的“兩層皮”現象,學生難以對課文進行整體把握。在那些出神人化的景物描寫面前,在那些淋漓盡致的心理刻畫面前,在那種回腸蕩氣的韻味、慷慨磅礴的氣勢面前,那些“巧妙”、“精彩”之類的分析再精到,學生也難真正體會。只有在會心的朗讀聲中,學生才能隨著作者感情的跌宕、心潮的起伏、思緒的翻騰去咀嚼、去心領神會,從而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教師應放手讓學生去凄,讓學生在讀中理解。
二、熟讀背誦能增強語感
現代認知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語言的認識是一個同化與順應的過程。語言符號進人主體的認知結構經過同化,順應過程,感性材料受到了審美觀照,概念性的語言被激活、喚醒。這樣要重復實踐多次,然后達到自動化。即不必進行理智思考和邏輯判斷,在讀——聽之間就能理解語言文字的含義、正誤、形象、情味以及具體運用中的細微差別等,在這個階段,我們稱之為“悟性”“審美”即語感。而這其中的重復實踐自動化過程中主要采用的是朗讀、背誦等學習策略。
三、背誦有助于語言的積累
我們判別一個人的語文素質的高低,通常會用滿腹經綸,能說會道來衡量,其實,這都是說其積累豐富。這其中的道理很簡單,你下筆所寫和張口所說,大多來自積累,如果沒有積累,一個人的語言能力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從這個意義上說,積累是能力形成的基礎,一個人語言積累的水平,決定著其語文素質、語文能力的高下。結合中學語文教學,從基礎教育的角度看,通過背誦可以進行的語言積累有四項,即字的積累,詞的積累,錦言佳句的積累和精美詩文的積累。這其中首先是字的積累,現代漢語常用的字2600個,次常用字1000個,掌握了這3500個漢字,就可以認識90%多的現代漢語讀物,學生通過漢字的積累,可以突破識字關,突破了識字關,就可大大提高其閱讀水平。其次是詞的積累,詞匯是概念的載體,也是思維的基本元素,詞的積累豐富了,其語言和文字表達能力勢必會大大提高。第三,精美詩文的積累,相對上述積累,這是更高層次的積累,學生通過這些積累學到的語言不僅僅是純工具性的語言符號,而且體現了民族的思想體系、價值體系、方法體系等文化體系。
四、熟讀背誦能提高寫作能力
寫文章是運用語言的藝術,文章的好壞取決于頭腦中語言儲存的多寡和語言駕馭能力的強弱。寫作必須以熟記大量的詞匯、語言為基礎。而熟讀背誦就是語文記憶中最有效的方法。中學生的機械識記能力較強,熟讀背誦那砦精彩段落,就能在以后的學習中時時喚起對那篇文章巧妙的構思、流暢的筆調、深刻主題的回憶,并隨著閱歷的增長而不斷加深對文章的理解,不斷得到心靈的啟迪、感情的熏陶和寫作的借鑒。
五、學生背誦方法的倡導
1、豐富“背”的形式,應該說,“死記硬背”是非常枯燥無味的。我們采取多種辦法活躍“背”的形式。比如,兩人互背、分角色背誦、情境背誦,師生合作背誦、小組背誦等等。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舉行背誦接龍游戲,開展背書競賽、評比、交流背書的體會、互相檢查、背誦表演等形式,將背書與其他活動結合起來,從而提高學生背誦的興趣,學生們明確了背誦的目的,也就不以背誦為苦了。
2、改革“背”的考試。“背誦”的考試除了要廣泛涉獵有關“背”的內容之外,還要考查對“背誦”內容的理解和應用。例如,精短典范的文章要求學生背誦,考試時可直接要求默寫;稍長一點的文章要求學生熟讀,考試時可用選擇題、填空題的形式來考查其熟記程度,也可以考慮采用口試的形式測試。
結束語
“腹有詩書氣自華”。為此,作為一名新時代的語文教育工作者,應該扎扎實實地讓學生“死記硬背”一點東西,通過“刻骨銘心”的積累,奠定滿腹經綸的基礎,為將來的做事和做人準備好應有的“本錢”。
參考文獻:
[1] 趙黎明,趙秀山.簡論中學語文教學中背誦的教育功能[M].遼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