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宗族調解分流了人民調解的部分案件。雖然宗族調解具有及時性、道德性、親和性、低成本性和非消極、被動性的優勢,卻存在著反程序性、反法治性的缺陷,但因其與解決農村的瑣屑糾紛相適應,此時已顯示出優勢。而基層政府對其或嚴厲打擊、或默認兩種態度。
關鍵詞:宗族調解;存在原因;優勢;評價
80年代以來,人們發現最貼近糾紛人的人民調解制度受案率逐年下降,再加上近年來美國訴訟外糾紛解決機制(ADR)理念機制的引入,中國學者及實務界亦企圖在訴訟外尋找一些化解簡單糾紛的機制,于是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于2002年9月對人民調解制度予以了完善。其實,導致人民調解受案率下降的原因并不是糾紛都加入了訴訟的軌道,最起碼在廣大的農村,有一種復興的古代糾紛解決機制——宗族調解分流了人民調解的部分的案件。
宗族調解肇事于原始時代,大成于唐代以后,完善于明清時代,五四以后開始走下坡路,其徹底崩潰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歷史的時針現在已指向了二十一世紀,中國社會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舊的大家庭早已解體,家族也早已失去了其合法的社會地位。筆者所要探討的宗族調解是,已不是舊家族那種“活埋”、“沉塘”等野蠻的糾紛處理方式,而是指在家族年高輩長者的調解下,同姓家族解決簡單的糾紛的一種方式。筆者祖上均居農村,對這一調解方式,經歷、聽說頗多,而國內學者要么未聞之,要么不屑之。下面筆者就宗族調解存在的原因、優勢進行探討,并對這種反程序性、反法治性的調解方式進行評析。
一、 宗族調解繼續存在的原因探析
經過了幾十年的風風雨雨,這種古代的糾紛只所以能夠繼續存在。筆者認為,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血緣地域關系是宗族調解存在的前提。自古以來,中國同族之人聚居在一個或幾個相鄰的村落里,這些同姓之人有著或遠或近的血緣關系,是為一個宗族。解放前宗族擁有族產、祠堂。解放后中國農村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同姓相近而居的血緣地域關系并沒有改變。
2、糾紛頻繁且瑣屑是宗族調解制度存在的基礎。雖是同族人,但并不是說二者之間就沒有矛盾。在農村,同宗之人極易為宅基地、農田水利、贍養父母等發生糾紛,這些糾紛其實是小事,有的甚至是當事人之間相互賭氣。但這些糾紛如不盡快解決,極易演化成大的糾紛,甚至是惡性刑事案件。
3、血濃于水是宗族調解制度存在的關鍵。面對如此眾多且瑣屑的農村糾紛,如果完全訴諸于法律,就是由人民調解來解決也是不可能的。這不僅由于糾紛數量多且瑣屑,而且有的糾紛要分清是非也很困難。面對此類糾紛,耐心且細致的勸導是最主要的。而承擔這一角色的只能是與糾紛當事人有血緣關系的宗族父長來進行。面對“這一出力不討好”的差事,戶長在被邀請或主動介于糾紛后,對當事人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既幫助當事人回憶以往相互幫助的往事,又不乏對理虧者的斥責。由于糾紛當事人與調解人存在血緣關系,雙方都對調解人產生一種人身上的信任關系,有時樂意接受調解協議且自覺履行該協議(后文將論及調解人權限及不履行協議的問題)。
二、宗族調解制度的特點及優勢(主要與人民調解相比)
毋庸諱言,宗族調解具有反程序性、反法治性。“任何事物均具有兩面性”,對于宗族調解來說其反程序性、反法治性既是其缺陷,又是其優勢所在(這種反程序性、反法治性正是與其處理農村瑣屑小事的特點相適應的)。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
1、宗族調解人不具有消極、被動性。在訴訟、仲裁、行政調解、人民調解中,其最主要的一個特征是糾紛解決人應具有消極、被動性,不能主動上門攬案。而宗族調解則不同,這是由于宗族調解人與糾紛當事人具有血緣關系,基于該關系,當事人雙方均對調解人具有很高的人身信賴。在當事人雙方發生糾紛時或發生糾紛后或有糾紛苗頭時,宗族內年高輩長者或有很高威信的調節人可以主動介入,調解糾紛。例如兩孫兒為宅基地發生糾紛,其爺爺可以主動介入兩人的糾紛,尋找解決糾紛的辦法。
2、及時性。即使與人民調解相比,宗族調解也具有更大的及時性。其及時性含義有三:其一是指糾紛發生時,宗族戶長可能就在身邊,可以及時化解矛盾。其二是當某些糾紛存在發生的苗頭時,宗族戶長以長輩身份,對糾紛當事人予以勸導,曉以親情,預防糾紛的發生。其三是糾紛當事人是否能達成協議需要很短的時間,也就是說宗族調解是否達成,其發費時間均很短。
3、道德感化。以調解方式結案的任何糾紛解決機制,包括法院調解、司法調解、人民調解均對當事人曉之以法時,大都對當事人動之以情,特別是處理熟人之間的糾紛時。而宗族調解的道德感化力量更強。這是由于調解人與糾紛當事人生活于同一環境中,他所講的道理更貼近二人的生活,他所擺的事實正是當事人所熟知的,有的就是兩人以前互相幫助的往事。這種事實、道理的講解,再加上親情的感化,更易使當事人達成和解。
4、具有親和性。宗族調解人與糾紛當事人雙方有著或遠或近的血緣關系,而“血濃于水”又是大多數中國人的情結所在。糾紛當事人可能以前有著很好的感情往來,但由于發生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雙方感情不睦。而此時,對雙方當事人現在及以往均有著很好了解的調解人介入。由于血緣關系的存在,使當事人與調解人距離拉得很近,爭議雙方極易達成協議,并主動履行該協議。
5、方便、成本低廉。由于調解人、爭議人雙方生活在同一環境中,所以調解人主動或被邀介入糾紛是很方便的。調解人或在田間地頭,或在一頓粗淡的飯桌旁,或在冬天的一堆碳火旁,對單個當事人或雙方當事人進行勸導,曉之以理且動之以情,然后根據自己對法律的了解、習慣、情理,有時是自己對正義的理解來處理糾紛,依查清的事實對糾紛進行處理,以促使當事人達成協議,由于這種協議大多是在自愿基礎上達成的,因此其自愿履行的可能性較大。如果糾紛在宗族內已化解,那么,解決該糾紛的成本無疑是極其低廉的。
三、對宗族調解的評析
提起宗族,人們自然就會與“沉塘、活埋”等野蠻聯系在一起。近幾年來,隨著宗族文化的復興,人們在研究宗族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對于宗族文化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宗族調解來說,其具有以上所列舉的5大優點,但是其反法治性、反程序性又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擔憂。
1、宗族調解人的素質問題,在宗族調解中,調解人一般是年高輩長或是擁有很高個人威信的人。而對糾紛的處理,調解人大多是依據自己對法律的了解,生活習慣和人之常情,有時是自己對正義的理解來處理糾紛,因而對于同一事件,不同的調解人,其處理結果會相差很大。因而筆者主張,宗族調解的范圍應僅限于農村中“雞毛蒜皮”的小事,例如宅基地糾紛、水路糾紛、牲口糟踏莊稼等小事。這類小事如果不及時處理、予以疏導,容易演變成惡性刑事案件。而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有時很難分清是非,而讓調解人從中調解,只要當事人雙方互相接受,化解了糾紛,即使協議內容有些不公正,對整個社會利益影響也不大。
2、協議的履行問題。不象明清朝代那樣,宗族長本身具有強制執行權利。現階段的宗族調解協議,當事人不履行協議,調解人大多以“以后再有困難不再幫忙”相威脅,然后再無他法,以血腥方式實施宗族協議的方式尚不多見。如果當事人一方或雙方堅持不接受調解,他們可以及時選擇其認為更好的解決糾紛的方式。由于宗族調解的成本較低,浪費成本的問題不會存在。
四、政府對宗族調解的態度
由于本身具有優勢所在,宗族調解在廣大農村大量存在且呈迅速蔓延之勢。而現行政府包括農村兩委對其態度如何呢?基層政府對宗族調解的態度主要有二種:①對于嚴重違反國家法律的調解,基層政府一般是嚴厲禁止的,嚴重打擊的。例如哥哥打死村里人人痛恨的村霸弟弟,為鄉鄰稱快,而宗族長輩又對此進行了調解,政府一旦得知真相,定會懲辦兇手,不承認調解協議合法。②對于一些不嚴重違反國家法律的調解,包括內容符合法律的調解協議,如涉及宅地基、農業生產、牲口損害莊稼糾紛,甚至輕微的人身傷害案件,聽任宗族調解人根據自己的法律知識、生活習慣和人之常情,有時甚至是自己對公正的理解來處理糾紛。由于宗族調解本身具有較強的履行力,但如果糾紛當事人不履行該協議,則其自愿依其他程序來解決問題。如果當事人自愿履行了該協議,則糾紛化解。此時,其作為糾紛的一過濾裝置,大大減少了訴訟程序的壓力,及時化解了糾紛。
(作者簡介:王繼風(1963-),男,河南光山人,碩士,講師,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成功學院,主要研究方向:訴訟法學。)